視訊加載中...
央廣網宿遷1月6日消息(記者莊濱濱)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盛産螃蟹、四大家魚等水産品,擁有養殖水面27萬畝,每年水産産量約為11萬噸,是遠近聞名的水産大縣。以往,外地客商來采購水産品,順路也會參觀學習下養殖技術,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客商專程來泗陽,學習池塘标準化改造做法。
一個蘇北縣城,如何在池塘标準化改造工作中走在前列?近日,記者跟随泗陽縣水産站站長李勇,走近一個個養殖戶的池塘尋找答案。
水産部門組織養殖戶觀摩池塘改造示範點(央廣網發 泗陽縣水産站供圖)
在泗陽縣盧集鎮高渡村村口的一片養殖水面,塘口整齊,壩口平整,養殖區域道路硬化,部分覆寫着綠色網片,電力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不遠處的一塊池塘岸邊,“三池兩壩尾水處理簡介”标牌頗為醒目。
“以前塘壩上土地松軟,雜草叢生,尾水排放不規範。現在标準化改造後,塘壩上不長草,減少了病菌,省時省人工。”雙高水産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杜知江正在沿着池塘壩口,步行檢視水質。站在一塊過濾壩上,杜知江指着一個水塘說:“現在我們的池塘尾水經過曝氣、沉澱、生态三個塘和過濾等程式,可以循環使用。”
談及剛接到池塘标準化改造任務時,杜知江直言,200多萬元的改造費用,曾經讓自己怵頭,不過,市場對于水産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也在倒逼池塘進行标準化改造。“即使政府不要求改造,我們也會自己改造,而且這件事對企業發展有益,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從2022年開始,經過一年的整改,目前雙高水産的364畝戶露天池塘,已經完成标準化改造。“水塘沒有了雜草,水質得到了改善,整個池塘産出增加10%左右,整體看下來,我們的改造成本能被覆寫。”杜知江說。
過濾壩(央廣網記者 莊濱濱 攝)
無獨有偶,在同一鄉鎮從事“霸王蟹”養殖的馬樹東也嘗到了池塘标準化改造的甜頭。“改造前,畝均産出100多斤螃蟹,現在畝均出産300多斤,而且水質改善,我們的螃蟹品質也在提升。”馬樹東和勞工擡着一簍螃蟹,笑着告訴記者,“今年基地獲評首屆宿遷市霸王蟹基地評選活動兩個獎項,産品更受電商平台青睐。”
在泗陽,具備一定規模的水産養殖戶基本完成了池塘标準化改造工作。對于李勇和他的同僚來說,這并不是件容易事。“一畝池塘的改造成本要幾千元,對于擁有幾百畝池塘的養殖戶來說,上百萬元的投入不是小數目。”李勇說,為了打消養殖戶的顧慮,調動積極性,泗陽農業農村局組建了包括縣上司、主管部門上司和各鎮村負責人的微信群,通過任務分解、示範帶動,發動養殖戶開展池塘标準化改造工作。與此同時,積極組織技術人員下鄉指導、教育訓練養殖戶,為改造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泗陽縣開展池塘标準化改造技術教育訓練(央廣網發 泗陽縣水産站供圖)
“每個鎮有示範,每個村有典型,通過典型推廣,以點帶面助推面上池塘标準化改造。”李勇說,在具體改造過程中,縣裡在出台改造方案的同時,注重因地制宜,推廣“三池兩壩”“稻漁結合”等池塘改造模式。同時,引導養殖戶利用公共溝渠進行尾水淨化,此外,通過降低養殖密度,以及嘗試将養魚改成養殖小龍蝦、河蟹等水體淨化能力相對高的養殖模式,進行原位淨化。“以尾水改造為例,很多養殖戶不願意拿出專用池塘建設‘三池兩壩’改造設施,我們倡導根據池塘情況,設定一個過濾壩,或者通過栽種水草等生物措施,提升水環境。”
除此之外,泗陽縣利用國家劃撥到縣的2820萬元專項資金,以及省裡的配套政策,出台了池塘标準化改造50%配套獎補政策,進一步提高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從成效上來看,改造後的養殖水面環境整體提升,産量提升10%以上。”李勇說,“截至2023年年底,泗陽縣6.03萬畝的養殖水面改造任務已經完成,下一階段,我們将通過多種改造方式,力争完成14萬畝養殖水面改造任務。”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