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泗阳路径

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宿迁1月6日消息(记者庄滨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盛产螃蟹、四大家鱼等水产品,拥有养殖水面27万亩,每年水产产量约为11万吨,是远近闻名的水产大县。以往,外地客商来采购水产品,顺路也会参观学习下养殖技术,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客商专程来泗阳,学习池塘标准化改造做法。

一个苏北县城,如何在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中走在前列?近日,记者跟随泗阳县水产站站长李勇,走近一个个养殖户的池塘寻找答案。

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泗阳路径

水产部门组织养殖户观摩池塘改造示范点(央广网发 泗阳县水产站供图)

在泗阳县卢集镇高渡村村口的一片养殖水面,塘口整齐,坝口平整,养殖区域道路硬化,部分覆盖着绿色网片,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不远处的一块池塘岸边,“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简介”标牌颇为醒目。

“以前塘坝上土地松软,杂草丛生,尾水排放不规范。现在标准化改造后,塘坝上不长草,减少了病菌,省时省人工。”双高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杜知江正在沿着池塘坝口,步行查看水质。站在一块过滤坝上,杜知江指着一个水塘说:“现在我们的池塘尾水经过曝气、沉淀、生态三个塘和过滤等程序,可以循环使用。”

谈及刚接到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时,杜知江直言,200多万元的改造费用,曾经让自己怵头,不过,市场对于水产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也在倒逼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即使政府不要求改造,我们也会自己改造,而且这件事对企业发展有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从2022年开始,经过一年的整改,目前双高水产的364亩户露天池塘,已经完成标准化改造。“水塘没有了杂草,水质得到了改善,整个池塘产出增加10%左右,整体看下来,我们的改造成本能被覆盖。”杜知江说。

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泗阳路径

过滤坝(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无独有偶,在同一乡镇从事“霸王蟹”养殖的马树东也尝到了池塘标准化改造的甜头。“改造前,亩均产出100多斤螃蟹,现在亩均出产300多斤,而且水质改善,我们的螃蟹品质也在提升。”马树东和工人抬着一篓螃蟹,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基地获评首届宿迁市霸王蟹基地评选活动两个奖项,产品更受电商平台青睐。”

在泗阳,具备一定规模的水产养殖户基本完成了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对于李勇和他的同事来说,这并不是件容易事。“一亩池塘的改造成本要几千元,对于拥有几百亩池塘的养殖户来说,上百万元的投入不是小数目。”李勇说,为了打消养殖户的顾虑,调动积极性,泗阳农业农村局组建了包括县领导、主管部门领导和各镇村负责人的微信群,通过任务分解、示范带动,发动养殖户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培训养殖户,为改造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泗阳路径

泗阳县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技术培训(央广网发 泗阳县水产站供图)

“每个镇有示范,每个村有典型,通过典型推广,以点带面助推面上池塘标准化改造。”李勇说,在具体改造过程中,县里在出台改造方案的同时,注重因地制宜,推广“三池两坝”“稻渔结合”等池塘改造模式。同时,引导养殖户利用公共沟渠进行尾水净化,此外,通过降低养殖密度,以及尝试将养鱼改成养殖小龙虾、河蟹等水体净化能力相对高的养殖模式,进行原位净化。“以尾水改造为例,很多养殖户不愿意拿出专用池塘建设‘三池两坝’改造设施,我们倡导根据池塘情况,设置一个过滤坝,或者通过栽种水草等生物措施,提升水环境。”

除此之外,泗阳县利用国家划拨到县的2820万元专项资金,以及省里的配套政策,出台了池塘标准化改造50%配套奖补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从成效上来看,改造后的养殖水面环境整体提升,产量提升10%以上。”李勇说,“截至2023年年底,泗阳县6.03万亩的养殖水面改造任务已经完成,下一阶段,我们将通过多种改造方式,力争完成14万亩养殖水面改造任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