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徐州1月6日消息(記者莊濱濱 見習記者顔子舒)“醫術克頑症,醫德傳四方。”走進江蘇新沂高流鎮高東社群衛生服務站,滿牆懸挂的一面面錦旗映入眼簾。每一面錦旗的背後,都代表着患者對醫者鄭建業真切的感激之情。
今年64歲的鄭建業是高東社群衛生服務站醫生。從1979年成為一名鄉村醫生以來,他紮根農村,在基層醫療衛生崗位上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為無數群衆治病祛痛。他醫術精湛,村民常見疾病不出村便能得到救治;他對待病人如親人,克服自身強直性脊柱炎和白内障的病痛,隻要病人問診,24小時随叫随到;他心系困難群衆,常年為村裡20多位五保戶老人免費上門醫治。曾先後榮獲“中國好人”“江蘇好人”“全國最美基層好醫生”等榮譽稱号。
他是村民健康的“守護神”
鄭建業為患者把脈(央廣網見習記者 顔子舒 攝)
1979年,19歲的鄭建業從新沂衛校畢業後到高流鎮高東村衛生室工作,成為了一名村醫。90年代的農村醫療水準有限,老百姓醫療知識匮乏,遇到一些急性病常需要找村醫上門診療,而很多時候病發往往是在深夜。年輕時的鄭建業經常深夜手持煤油燈,背着藥箱走數裡夜路趕到村民家中治療。45年下來,鄭建業記不清有過多少個日夜的奔赴,他也成了村民心中的生命“守護神”。采訪時,當記者讓鄭建業舉出幾個治療的典型案例時,他表示,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1998年的一天,一位病人被擡進了衛生服務站。當時,鄭建業剛好看完一個病人,還沒顧得上喝口水,就立即趕過來進行救治。經他檢查,病人高燒40多度,且由于風濕導緻癱瘓,情況非常緊急。降溫、急救、打點滴……一系列的治療之後,鄭建業還根據病情讓診所做好一日三餐給病人進行調理,前後總共治療了43天。病人康複後,鄭建業得知其生活困難,立刻決定減免全部醫藥費共895元。說起這件事,他隻淡淡說了一句:“鄉裡鄉親,應當互相幫助。”
住在新沂王莊的姜立剛因患有布氏病,高燒一直不退;沭陽人夏丙蘭患有不完全性腸梗阻,腹痛腹脹。這兩位病人剛來時情況十分危急,後經過中醫醫治,又配以部分西藥,最後兩人都恢複了健康。“中醫中藥博大精深,把中醫中藥發揚光大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鄭建業說。中西醫結合,是鄭建業治病采取的主要方式。聊起中醫,他如數家珍。
鄭醫生看病便宜,是十裡八鄉公認的事。對此,鄭建業說:“鄉親們不容易,我要盡我所能為他們節省看病開支,避免有的鄉親因病返貧。”
“高東社群衛生服務站收取患者醫療費用低,根本原因是農村還很貧窮。比如一支頭孢的進價是2元,在醫院可以有2元至10元之間的浮動。而在高流,保證零利潤。老百姓看病不容易,掙錢不是目的,給患者看好病才是第一位。”鄭建業說,讓村民“少花錢看好病”是他幾十年來的行醫宗旨。
除了照顧家境困難的病人,鄭建業還心系村裡的五保戶。當年,16歲的鄭建業在跟随父親行醫的過程中,發現農村五保老人生活拮據,身邊無人照料,生病了連個叫醫生的人都沒有。鄭建業看在眼裡,更是記在心裡。畢業之後來到高東村行醫,他承諾:“既然我來到高東村,村裡20多戶五保老人以後就是我的親人了,我一定把他們看護好、檢查好、治療好。”這一句承諾,鄭建業說到了,也做到了。
45年來,鄭建業始終工作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憑借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從醫至今無一起醫療事故,赢得了廣大群衆的信賴和贊譽。
病痛阻止不了懸壺濟世的心
開藥方(央廣網見習記者 顔子舒 攝)
身為醫生的鄭建業每天為他人祛病除痛,而他自己也飽受白内障和強直性脊柱炎的折磨。強直性脊柱炎發作時肌肉關節痛得無法動彈,給病人看病時隻能扶牆挪動。為此他叮囑妻子:夜裡如果有病人,務必要扶他起來,哪怕再痛也為病人看病。
2015年的一個深夜,在診所值班的鄭建業已經入睡,睡夢中的他被診所外的呼救聲吵醒,想要爬起來卻格外吃力。他趕忙招呼妻子把他扶起來,披好衣服快步趕了出去。檢查發現病人因心髒病發作導緻休克,鄭建業立馬就地對病人進行心髒按壓,這時病人突然嗆出一口嘔吐物,直接噴到了鄭建業臉上。他顧不上擦拭,繼續進行按壓,為病人争取了寶貴的搶救時間。待病人好轉,他又趕緊為病人開藥。救治完成後,鄭建業才松一口氣,此時,他才發現自己的腰已不能動彈了。
2018年8月,鄭建業做了白内障手術,術後醫生囑咐他眼睛要避光休息一個月,心系工作的他在回家第二天就摘掉紗布傳回了診所。當問到鄭建業的身體狀況時,他淡然地說:“這些不算什麼,有那麼多病人等着我,隻要我眼睛不瞎,就要給病人看病。”
作為幾十年來自己身邊的名醫,高東村村民都非常佩服鄭建業的為人。“他醫德好,對病人猶如親人。以前年輕的時候,無論誰家有病人,天氣情況多惡劣,他都随叫随到。很多老人的慢性病犯病比較頻繁,隻要來到衛生站,無論什麼時候,鄭醫生一準會進行治療。有時候老病号因為看病來得急,忘帶錢了,他還主動給老病号墊藥費”“鄭醫生還經常做公益活動,為鄉親進行免費體檢,對五保戶、殘障人士看病也分文不要,病人對他都非常滿意。鄉親之間談到鄭醫生的醫術,也都會豎起大拇指,并且自發的對外宣傳”“那幾年疫情期間,鄭醫生把自制的中藥包免費送給村民,每天200袋”……
“鄭醫生非常有耐心,照顧病人非常周到。”采訪時,患有頭痛、心髒病等多種疾病的馬寂中正巧來此找鄭建業瞧病。他由衷地感歎說:“我這麼多的病,在大醫院治療費根本花不起。四十年來,鄭醫生不厭其煩地對我進行治療,有時還忍受着自己身體的疼痛堅持為我看病。至于治療的費用,都是他貼錢給我治病,感謝他對我的恩情。”
從意氣風發到兩鬓斑白,鄭建業将一生都奉獻給了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醫者的初心和使命。
隻要能幹動就會一直幹下去
與患者親切交流(央廣網見習記者 顔子舒 攝)
從醫45年,一直紮根于基層,是什麼信念一直支撐着他?鄭建業說:“作為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醫生,我要回報社會。從新沂衛校畢業到後來的進修學習,是國家給了我發展的機會。我母親也從小教導我,做醫生就是治病救人。因為我也經曆過貧窮,知道農村人看病有多不容易,而且現在的醫療條件和就醫條件也比過去有了不少提高,是以我一直的理想就是服務人民,給老百姓看病。”
當被問到人生中最好的時光都傾注在基層值不值得,家裡人有沒有過怨言。鄭建業不容置疑的回答:“值!一個人要是不對社會做貢獻,人生就沒有意義。1995年我主動放棄升職做院長的機會,也是因為覺得基層的老百姓更需要我。至于家裡,沒有任何怨言,他們都鼓勵我的追求。”
樸實的話語傳達了這位兩鬓斑白的基層醫生内心最真實的想法。談及工作中的收獲,鄭建業隻是簡單地一語帶過:“都是鄉裡鄉親,解決他們的疾病痛苦,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如今已經64歲的鄭建業也在培養自己的“接班人”。由于是中醫世家的緣故,女兒鄭皓月從醫學院畢業後也選擇了醫生這份職業。鄭建業介紹說,因為自己的言傳身教,女兒放棄了在新沂城裡的工作,也來到高東社群衛生服務站工作。“我就想把我的所學所能傾囊傳授給她,以後她能像我一樣為周邊的村民看病。”
“我們村有6000多人,40多年來,幾乎所有人都到我這兒來看過病,平均日門診量七八十人。”鄭建業說,“那麼多人有求醫需求,以後不能我不幹了人家就找不到人瞧病。病人信任你的時候,隻認你。你不在,甯可走也不會讓别的醫生看。我感激他們對我的信任。”
時間剛剛邁入2024年,當記者問起鄭建業的新年願望和打算何時退休時,鄭建業笑着說:“隻要還能幹動就會一直幹下去,希望新的一年繼續為村民們看病和排憂解難。”樸素的話語與室外的寒冷相比,更顯格外溫暖。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