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鄉的田野上,微風輕拂着麥浪。敬文帶着沉甸甸的行囊,走在這熟悉的泥土路上。母親離世半年後,他終于鼓起勇氣,獨自回到了這個曾經溫馨的家。守候在家門口的是枯萎的菊花和零亂的記憶。
孩提時的畫面,模糊而又清晰。敬文記得那時,母親總是站在門口,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村頭。那時的敬文并未珍惜,常因為一件小事與母親争執。如今,母親已去,遺留的隻有深深的思念與悔恨。
敬文曾是村裡第一批考上大學的學生,他的背影,成了村裡的驕傲。但他也成了村裡的異類,在城市的喧嚣中漸行漸遠。大學畢業後,他留在了城市,告别了土地和莊稼。
親情,因為距離而逐漸淡漠。敬文嘗試在節假日回家,但昔日親密的家庭聚會,變得尴尬而困難。他和父母的世界,似乎被無形的鴻溝隔開了。
故鄉也在變遷。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留下空蕩蕩的老宅和年邁的父母。房屋新修,路面鋪平,但人情味卻日漸稀薄。
敬文有過退休後歸鄉的願望。他想象中的歸鄉是美好的,是重拾兒時記憶的。然而,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敬文逐漸意識到,故鄉不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
雙親的離世讓這份寄托變得黯然失色。家鄉不再熟悉,鄰裡間不再有交談。敬文終于了解,那份揮之不去的鄉愁,其實早已不是對一片土地的眷戀,而是對一段逝去的時光的追憶。在這片變得陌生的土地上,他找不回曾經的溫暖,隻有心底深處,那難以言說的失落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