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以來,随着溫度的逐漸走低,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來維持日常,是以進補成了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之前和朋友聊天,她自覺有些氣虛,想買些安全放心的野生黨參,市面上種植的黨參,她不确定是否用過農藥、有沒有被硫磺熏制過,不太敢買。
即便是經過有些中醫老師把關的店鋪,她也擔心裡面的東西是否全部都經過檢測。說到這裡,她自己也笑侃自己活得太累了。
我跟她說,對于口碑尚好的黨參,可以試着買點,收到後洗一洗,然後品嘗一下,正常的黨參,是不酸不苦,甘淡或者微甜。
另外,随着大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越來越重視,許多商家也開始注重食材的品質,以順應市場需求,是以有時我們不妨抱着開放的心态,多挑選幾家店鋪來買,包括當地的藥店,買來後對比一下,踩過坑才能避坑,試過錯方知正途。
我之前就做過這樣的事,比如買紅糖,同時挑選了三家店鋪的,收到後,從産地、外觀、質地、口感等方面進行對比,結果有個意外收獲,那就是不僅找到了品質好的那款,而且還發現這款的價格适中,比最貴的那款低。
把這個方法用在日常買菜上,同樣适合。之前我買胡蘿蔔做泡菜,分不清好孬,就同時買了兩家攤位的,一家的胡蘿蔔個頭大一些,一家的比較小,結果就是小的胡蘿蔔,切開後,有一股甜嫩的氣息飄散出來,而大的明顯不如。
有些食物,是不能即刻品嘗的,比如肉類,一般除了看外表是否新鮮,就是把它洗淨,任何調料不放,煮開,看是否有肉的香味,如果沒有,就改換一家買。
對于食品安全問題,除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觀察、品嘗鑒别之外,還有以下幾種方法 。
1、盡量吃當地、當季、無污染的食物。如果是外地長途運輸而來,為了保鮮,有時難免需要噴灑一些東西;如果是反季節的食物,同樣為了保證它的正常生長,有可能在種植過程中添加外物,而“任何一種食物,隻有在無污染的前提下,才能談得上發揮功效”。
2、盡量吃食物本來的樣子,少吃加工過的。加工過程越複雜,環節越多,不僅食物本身的營養減少,而且還多了添加劑;而越是吃源頭食物,像冬天地裡刨出的洋芋、蘿蔔、白菜等,越可能相對幹淨;如果要吃加工過的食物,盡量吃配料表成分簡單的、添加劑少的、或者保存期限短一些的。
3、舍得花錢吃點貴的食物。“如果經濟上難以支撐,就少吃點,甯缺勿濫,對于自己吃到肚子裡的食物,要有要求、有品質,否則長期吃不安全的食物,體内垃圾毒素沉澱過多,形成了實症,有的疾病,不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不見得能解決問題。”
當然,貴的東西,有時不一定就代表它是好的。聽海邊朋友說,他們那裡有種蝦比較貴,能夠獲利,是以它一出水就被用了一點藥,用來延長它的存活時間;而那些賣得便宜的普通的蝦,反而沒有用藥。朋友正常就是買便宜新鮮的蝦,吃進去感覺比貴的那種能量高。
是以說,貴與不貴,如何區分好與不好,還是靠感覺,有些事是在我們能力範圍外的,而我們又并非專業人士,那我們隻掌握自己可以控制的那部分就好。
4、對于實在弄不清品質的食物,随緣放下、少買或者不碰就是。沒有什麼食物是萬能的、包治百病的,是以也不需要把進補這件事聚焦在吃上面。
一方面這樣做,容易因為搞不清或者得不到而産生焦慮,花費過多金錢、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有時聚焦局部,難免失去整體,忽略了健康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決定一個人是否健康的因素有多種,同樣,冬季進補,可以是補食品,也可以是補睡眠,還可以是曬太陽補陽氣、調養情志補喜樂、适量運動以通為補等等。
5、一直吃幹淨、相對安全的食物,身體的感覺就越敏銳。曾經聽一位男生說,他很少逛超市,一進去就頭暈,因為他平時喜歡海釣,呼吸的都是來自藍色大海純淨的空氣。
而在飲食上也同樣如此,每天保持吃幹淨的食物,身體就會愈加智能、通透,它會自動排斥不好的食物,它自己就會告訴你,需要遠離哪些食物。
6、知道自己身體需要什麼。比如陽虛怕冷的朋友,冬天就喜歡到有暖氣或者陽光照射的地方,飲食上,也會避開那些生冷和不舒服。有位朋友胃寒,她就自覺避開那些屬性寒涼的黑木耳與菌菇類等,或者需要吃時,就搭配洋蔥等性溫的食物一起。
當明白自己身體适合什麼食物時,就不會打開家裡的冰箱、櫃子,裡面全是囤積的各種養生食材;當明白自己的身體适合什麼食物時,也就能屏蔽掉一部分不适合的食物,同時也就減少了不安全食物傷害身體的幾率。
之前有一位朋友,有段時間經常來我家吃午飯,問他喜歡吃什麼,他點了兩道菜:洋芋炖肉、番茄蛋湯。做了幾次後,我都背上了,每次來,就給他做這兩道菜就好。
或許有人會問:這不單調嗎?但是這是從提問者的角度發出的,我的這位朋友肯定不覺得單調,甚至他可能覺得挺全面的,肉、蛋、蔬菜、塊根類的都有了;蛋白、脂肪、澱粉、維生素等也不缺。
那會兒是夏天,加上他工作壓力大,每天抽煙(現在戒了),而這兩道菜整體屬性偏涼,相對可以平衡熱氣和燥性,總之他的脾胃接受了,很舒服,就順着他自己的感覺來吃了,每天重複、樂此不疲,不求其他更多,看起來傻傻的,很單純,但誰又能說,他不是平凡生活裡的一位智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