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晨宇:感觸平台社會的“紋理”

作者:Beiqing.com

2024年已經來到,但對于很多人而言,2023年似乎還未畫上完整的句号,還有很多事值得回味,還有很多人不舍道别。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在歲末年初之時回望過去,隻是想從中汲取更多的勇氣、愛和信念去迎接新的開始。

在此回首與展望之際,我們重新開機了“新京報人文閱讀思想圖譜”這一欄目。2021年,我們曾邀請74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作家、學者、讀書人和創作者,分享他們在過去一年期間的生活、閱讀與思考。今年,這份受訪者名單上增加了不少新的面孔,同時,我們結合受訪者過往的回答,把觀察視角優化和調整為以下三個方面:

1)你在2023年持續思考的問題是什麼?

2)你在2023年看到了哪一本值得關注但未引起熱議、未引進翻譯或未受到出版界關注的作品或研究?這部作品在你看來為何值得關注?

3)你一再重讀或者影響你最大的書?

在2023年的最後一個月,這些受訪者遊蕩于閱讀之中,寫下了這些留給未來的回答。問題或許最終都難有答案,追求解釋的路程注定蜿蜒反複,但還有這樣一群人與你一同期待着尋找認定的終點。

我們已經陸續釋出了這些受訪者的回複,以及他們在過去一年閱讀和關注的書目。我們期待這份人文閱讀思想圖譜能夠在出版界、讀者和學界之間搭建起一座激發思維火花的橋梁,我們也期待你在閱讀這些文字之中找尋重建人與人之間聯系的更多可能,發現生活中的愛與美好。

本文是傳播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的回答。

董晨宇:感觸平台社會的“紋理”

董晨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

在2023年持續思考的問題

我持續思考的問題仍舊是我自己一直關注的研究領域,也就是平台社會中的新型工作。今年我和我的合作者們發表了兩篇論文,一篇研究秀場女主播在面對不同的行動者(平台、公會、使用者)時,如何協商美顔濾鏡不同的意義,名字就叫《操控美麗》;另一篇則關注美團、第三方外包和騎手之間如何主導不同的時間類型,例如平台會以“訂單”來建構時間機關,第三方公司會以“天”來管理騎手的工作時間,騎手則會通過外挂、提前點送達等方法從其中“盜獵”時間。這篇論文的主标題翻譯成中文,應該叫《超越彈性時間》。

這兩個研究有一個共同點——我們都摒棄了很多研究者論述的“控制-自主”模式,既不直接強調其中的剝削有多麼嚴酷,也不宣稱其中的反抗有多麼強大。我們希望了解“技術如何在複雜的關系中最終成為自己”。

董晨宇:感觸平台社會的“紋理”

電影《受益人》劇照。

如果把這個圖景擴大一些,其實在我自己的研究領域中,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是技術平台與其輔助者、生産者之間的動态關系(例如外賣、網約車、直播等數字産業)。我們的工作希望描述的,也是一種在不同行動者的彼此依存中建立的、平台社會的“紋理”。

如果說有哪本書直接啟發到了我,我很希望推薦Sarah Sharma(莎拉·夏爾馬)的作品《同時:時間性與文化政治》(In the meantime: Temporality and cultural politics),這本書關注的話題,就是在不同群體的彼此依存中,社會的時間秩序如何被建立起來。

2023年未受到太多關注的書

我無法判斷何種程度的議論可以被稱為“熱議”。但今年翻譯出版的《幻象》一書的确帶給我很大啟發,我也把這本書列入了自己學生的必讀書目。

董晨宇:感觸平台社會的“紋理”

《幻象》,[美]丹尼爾·布爾斯廷 著,符夏怡 譯,新經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2023年7月。

這本書提出了傳播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僞事件,也就是人工合成的事件。雖然這本書寫作的時間是1961年,但在人類曆史上,僞事件這個概念卻可能從未如當下一般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各種小紅書上的網紅景點,還是微網誌上的公關事件,其中很多都有僞事件的影子。

這本書的作者布爾斯廷認為,僞事件至少在兩個次元上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一方面,追求聲望成了最重要的社會競賽。各行各業都在忙于完善形象,而不是完善自我;另一方面,社會中形成了一種“鏡像效應”。我們以為見到了更豐富的世界,實際上卻是不斷在自己的期望中轉圈。這兩個判斷放在如今也絲毫不顯得過時。

跨界閱讀的書中,值得推薦的有哪些?

我印象比較深的一本書是《金榜題名之後》。

在孩子讀高中的時候,中國家長經常說一句話:“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你就解放了。”不過,真正到了大學之後,孩子一定會發現,自己不但沒有解放,反而是進入到更為複雜的競争之中。在高中階段,學生們每天要想的事情還相對簡單,一心就是考個好成績;但到了大學階段,在成績之外,學生們還要思考自己未來究竟要從事怎樣的工作,再往大點說,要形成怎樣的價值觀,成為怎樣的人。

董晨宇:感觸平台社會的“紋理”

《金榜題名之後:大學生出路分化之謎》,鄭雅君 / 熊慶年 主編, 上海三聯書店,2023年1月。

這本書解決的,就是不同家庭的孩子考入了同一所精英大學之後,他們的命運又會産生何種分化。我并不認為作者給出了完美的答案,但作者的确給出了一種有啟發的解釋。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說,研究者“不能隻瓦解熱望而不傳遞勇氣”。作為一名社會科學研究者,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

作者/董晨宇

編輯/荷花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