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晨院士研究成果入選20年來免疫學20項标志進展,去年8月加盟仁濟醫院

作者:文彙網
董晨院士研究成果入選20年來免疫學20項标志進展,去年8月加盟仁濟醫院

為了慶賀雜志創辦二十周年,《自然免疫學綜述》雜志篩選了過去20年中免疫學20項标志性進展,包括惡性良性腫瘤免疫、免疫代謝、神經免疫以及宿主-菌群免疫互作等,并邀請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進行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院長董晨的研究成果入圍。

董晨院士于2005年在國際免疫學領域頂尖雜志《自然免疫學》發表《獨特的CD4T細胞譜系通過分泌IL-17來調控組織發炎》的論文,與CaseyTWeaver教授共同發現一類新型輔助性T細胞——Th17細胞,這一發現打破了免疫學家20多年來對輔助性T細胞隻有Th1和Th2兩類的認知。由此,董晨院士受邀介紹了Th17細胞的發現,并撰寫《界定TH17細胞譜系》一文,已于2021年9月27号線上發表。

通常認為Th1細胞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關,直至2003年,研究發現Icos和Il23缺陷能顯著緩解小鼠自身免疫反應,而這一過程與IL-17分泌減少密切相關,但不依賴于Th1細胞。2005年,董晨院士和CaseyTWeaver教授課題組發現這群分泌IL-17的細胞是一類由初始T細胞發育而來、獨立于Th1和Th2細胞的第三類細胞譜系。CaseyTWeaver課題組發現體外抑制Th1和Th2細胞能增強Th17細胞發育,IL-23能進一步促進這一過程。

此外,董晨課題組還發現這一過程在Th1和Th2缺陷小鼠中依然存在。同時,IL-17在體外實驗中能誘導成纖維細胞分泌趨化因子和金屬蛋白酶,在體内,過表達IL-17能誘導組織發炎,而阻斷IL-17則抑制了多發性硬化症小鼠模型中免疫細胞向中樞神經系統的浸潤,在功能上建立了這類新型細胞與組織發炎的緊密聯系。

董晨院士研究成果入選20年來免疫學20項标志進展,去年8月加盟仁濟醫院

綜上,這兩項研究鑒定出第三類CD4+輔助性T細胞——Th17細胞,這群通過分泌IL-17來調控感染和慢性發炎反應中的組織發炎。靶向Th17細胞相關分子,已在多個臨床實驗中取得成功,包括治療銀屑病和強制性脊柱關節炎。

然而,并不是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都能被IL-17中和抗體治療。ICOS在濾泡輔助性T細胞(Tfh)的發育中也發揮重要作用,這類細胞在介導體液免疫和抗體介導的自身性免疫疾病中發揮重要功能。董晨院士與其他課題組共同鑒定BCL6在調控Tfh細胞發育中的重要功能,這一發現也被列為20項标志性進展之一。

Th17和Tfh細胞的發現極大促進了免疫學家對免疫性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認識,也推進了新型免疫藥物的研發。

據了解,董晨院士于2020年8月加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今年4月29日,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落戶仁濟醫院,董晨院士擔任首任院長。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圖源:受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