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塔院5号樓的故事

作者:中國新聞周刊
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塔院5号樓的故事

2018年,塔院子裡的孩子們到青海221工廠探望父母的足迹,在原子城紀念館的紀念牆前拍照。镌刻在牆上的6,500名核工業企業家的名字已經模糊不清。提供圖/受訪者

5号大廈的故事

記者/鮑安琪

"進行原子彈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嘗試。實驗又回來了,可以進行分析和重新測試。隻要你不怕困難,一次一個成功,完全成功,原子彈就出來了。"

這一點,原核工業部副部長于壽一再強調。這位老人在《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面前,105歲,坐在輪椅上,眼睛看不見,聽力有困難。作為九院黨委二書記,他參與了青海221基地和四川902基地的創業建設,這是核工業中僅存的資深人物之一,但也許是因為他的工作性質,這個名字幾乎不為公衆所知。

就連自己的孩子,也很多年過去了,逐漸懂得了父母的工作,明白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塔",是一個"來自寂靜之地的雷聲"。

而樓5樓之一,還出王玉昌、程開佳、鄧家賢、朱光亞、周光超、俞敏6"兩顆子彈一星"元勳。

黃金時代

該塔位于海澱區花園路北端。之是以選擇它,是因為它人口稀少,離西直通火車站不遠,蘇聯承諾在那裡運送原子彈樣本(後來沒有提供)進行解除安裝。1958年下半年同時開始建設,作為辦公區的花園路3号庭院和大廈1号院子的住宅區。

大廈1是一個精心布置的矩形庭院,以明朝南部建造的七層八角形磚塔命名。大廈内共建了8棟住宅樓,兩排排,共四排,由北向南排列,由1-8号樓組成。

1号樓到4号樓的外牆是黃色的,周圍的人不知道他們在這裡是什麼宿舍單元,習慣了被稱為"黃樓"。黃色建築有一個大陽台和獨立衛生間,因為它是根據蘇聯圖紙建造的,甚至還有一個浴缸。

1962年左右,5号樓建成。5号樓是大廈中裝修等級最高的,一樓鋪有木地闆,浴室設有抽水馬桶。該建築原本是為蘇聯專家設計的,因為蘇聯撕毀協定,撤回了專家,該建築主要配置設定給醫院上司和專家居住。

一家人住在5号樓1單元301室,對面302是副總統馬翔的家。樓下201住第一副校長吳義軒,202是郭英輝副校長的家。101 live是副書記兼黨委書記彭飛的理論部,對面是理論系第一副主任周光超。理論部副主任何桂蓮住在401年,對面是李琦蓮,李琦蓮從香港回來,是雙向起義的中堅力量。程開佳、朱光亞、于大光等兩個單元住,鄧家賢、秦元勳、龍文光等三個單元住。

吳的女婿唐新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這座塔建成後,甚至直到1980年代,住在5号樓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其中,最東端的單元位置最好,二樓被認為是四層建築中最好的。

住在二樓的吳一軒和郭英慧,都是九宮的長老。1957年,中央決定在第二機部設立專門的核武器研制機構,稱為核武器局,稱為"九局",不久後又成立了九局下的核武器研究所,稱為"九局"。準備時,一開始隻有三個人——局長李戈将軍、負責科研的吳一軒、負責行政的郭英輝,都是從零開始。

1964年3月,更名為九局、青海221二局第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李是黨委主席兼第一書記,于壽是二書記。後來,雖然機構和名稱一再改變,但"九宮"已成為一種被用完的做法。

塔就像一個小社會,有自己的孩子國小和幼稚園。當時,北京已經有51、61、71、81、11所國小,是以樓院裡的少兒學校叫91國小和91幼稚園,就像機關也叫九一樣。

九一國小是一座T型紅磚混合三層。當時,國小和中學都是木黑闆、燈泡,這裡是罕見的玻璃黑闆,熒光像日光一樣明亮。1960年蘇聯專家撤離後,從許多大學畢業的俄語翻譯的工作量急劇下降,其中一些人被調到孩子的學校當老師。于力的班主任是俄語翻譯。班上隻有三十個人,程開佳和朱光亞的女兒都在班上。

塔很奇怪。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是母親帶着幾個孩子來住的,大部分父親都在青海。外人對這個神秘的庭院感到好奇,有些人将其昵稱為"寡婦的院子"。彭康康,副總統彭飛(後來用母親的姓氏改名為李康)的女兒,記得院子裡每個孩子脖子上都有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幾扇門!忘了帶鑰匙去找别的孩子幫忙,隻要試幾個,就能打開。

在許多大廈兒童的記憶中,20世紀60年代上半葉的記憶是金色的。當時的天氣比現在更冷,冬天總是下雪,春天不融化。北投市内有許多大樹,像森林一樣。農田四周環繞,夏青蛙從一個呼嘯到另一個,夾雜着蟋蟀和蟋蟀的聲音,大片玉米在院牆外被風吹過,偶有看到農夫的煙熏火。

九所院的從業人員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人員,九院随鄧小平下達指令要走遍全國,誰需要,誰要調走。食堂的廚師Yu Agen是錦江飯店的廚師和模範工作者。除了研究人員之外,還有許多進階技術人員。周志興的父親是一名八年級焊工,被調到九院,全家都拿到了北京戶口,還在塔院裡換了一套兩房間的房子。

足球是大廈的傳統運動。5号樓的孩子們的足球是最好的,建築不是他們的對手,他們在外面是不敗的。結果如此驚豔,主要是因為球隊的主力球員——李祁連的雙胞胎兒子李玉軒、李玉軒兄弟,兄弟倆後來在北京打球。

塔裡的孩子們還在下棋,他們和大人下棋。于睿聽到樓上何桂蓮叔叔走得好,走到門口求意,每次都是大敗而歸。小夥伴顧小雲經常找鄧嘉先下棋,推薦他去。有一天,他敲門挑戰,鄧佳先慷慨大方,來不拒絕。幾盤過後,有勝負。他記得鄧嘉先不管輸赢,都是笑。

塔裡很多孩子都有先和鄧佳下棋的記憶。有人回憶起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我們都去91幼稚園的院子裡躲避地震,鄧佳先把戰場放在過道上,一手拿着香煙,一手拿着一杯茶,對所有對手微笑。赢得比賽後,他會對對手開心地微笑,通過一種給我誰的眼神。

餘瑞的母親是理論部支部的秘書,家裡經常有理論部的年輕人跟她談工作、談,還說家裡有困難、婚姻混亂等等。他說,當時的黨的工作就是這種情況。

九宮的理論系是西藏龍虎的真正領地。時任第二架飛機的部長劉傑說,核武器的上司在第二機部,第二機的負責人在九個房子裡,九個房子的上司者在理論部門。

理論系有著名的"八大主任"。導演鄧家璇、副主任周光超、黃祖超、秦元勳、周麒麟、姜澤培、何桂蓮、于敏知識分子多想,科學我們都有自己的專業和理論,每個人的性格也很強,争論問題甚至會臉紅脖子,但工作計劃确定後會放棄自己的觀點, 協同工作以完成任務。

當時,原子彈襲擊強調集體力量,稱為"多路探索"。"你已經證明一條路是錯誤的,這是一個結果,因為你避免了人們再次走上這條路。現在做科研,這種情況很難出現,有人會說你沒工作,沒做。但在那些年裡,這種對失敗的探索也被稱為成就。"

黃祖超,在人民心中的九宮中為氫彈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探險家。雖然他後來沒有被授予兩發功勳的稱号,但九人禮貌對他非常尊敬。

"文化大革命"年代

世界上桃色塔的生命于1966年結束。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似乎一夜之間,一切都變了。一生都在塔院裡生活和工作的徐金鴿子記得,有一天,小賣部外面貼了一張告示,上面有一份大廈居民名單,上面有地主資本家的組成,她的祖父母也在其中。她的祖父無法忍受紅衛兵的虐待,試圖割斷他的喉嚨,被送回家鄉。他們的三個兄弟姐妹被父母送到青海221基地并離開了大廈。

彭康康記得周光超家的門被抄了,她的玩伴周穎一個人在淩亂的家裡開着門哭了起來。樓上,吳家也是一團糟。他的母親自殺了,妻子太刺激了,精神變得不正常,彭康康經常看到醫院裡的孩子欺負她。吳和彭都被趕出了5号樓,趕緊住西平房。

1968年,第九院從第二飛機部劃入國防科委,整個系統進入軍工系列。大院開始軍事化,每天早上6點.m點,2點.m點和1.m 0點,軍人起床,上班和關燈的聲音。

1969年,塔内大部分人去了河南省蔡縣的五七幹學校,或四川建立的902基地。院子裡空空如也。同年,塔的"塔"也被拆除,因為塔的制作團隊不得不建造豬圈,沒有磚塊。

整個大廈都在移動,一輛皮卡車在大廈的院子裡四處收集垃圾,都是書籍。陳長浩編纂了數百頁,打開的《俄漢詞典》一書,五美分一本書。

闫氏兄弟都去加入團隊,年底回到北京幫媽媽收拾東西去五七幹學校,然後離開去看望彭飛叔叔。彭飛抗日戰争期間參加山西新軍"抗敵敢死隊",被認為存在曆史問題,需要隔離審查,然後發高燒,在出院回家之前,已經是晚期肺癌。舅舅告訴他們要努力工作,聽黨講。他到達學校的第二天,他的死訊傳來了。

黃祖超和理論系副主任秦元勳被配置設定到幹學校。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時,秦元勳積極向村民講解人造衛星的知識,他的長子秦超斌用幾枚兩踢槍戰制作了一枚"三級火箭",在池塘邊示範了發射。秦元勳說,他也會設計衛星。

當時,黃祖超的兒子黃碩聽了心聲,這個人真的能說大話。Sputnik是國家的高端技術,我們做學校這些普通人怎麼能比呢?多年後,他才知道,這些人真的不是普通人。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他才從母親那裡得知,父親從事原子彈和氫彈研究,秦元勳叔叔是一位數學奇才。

1972年,黃祖超結束了幹巴巴的學校生活,先是去了四川,然後回到北京,搬進了6号樓,與人合租了一個單元。1975年,鄧小平主持工作後,實行知識分子政策。黃家搬到了5号樓1單元三樓。

王玉昌原先住在學院的專家樓裡,去四川上班後又回到北京,原來在科學院的房子不見了,搬到了大廈的5樓。後來,在成為第二台機器的副部長後,他搬到了林地的第22棟。22号樓的院子很小,每天早上他都在院牆上鍛煉身體,有一天被一個騎自行車的人撞倒,腿部骨折,卧床不起。他身體健康,不久後去世。"一位貢獻如此之大的老科學家最終卻遭遇了這樣的事故,這真是太可悲了。他說。

1976年,吳彥祖病危,女婿唐新清從現場趕回大廈。

唐新清1961年畢業于北京航空學院自動控制系,被配置設定到九個"五個房間"做自動化控制工作。青海221廠建成後,他帶着九個局和九個局(理論系除外)搬到了青海。他每周都去工廠圖書館,随着時間的推移,他與吳的長女吳昌(Wu Chang)一起在圖書館管理内部資料,并于1966年結婚。婚後不長,1969年,221廠進入"二趙"(軍管理隊隊長趙啟民,副組長趙登成)軍事管理期,吳義軒、彭飛、袁冠清等廠長以及闫大光、陳學岑等專家被拘留檢查,唐新清也被監禁一年。1972年9月,吳被允許傳回北京接受治療。

唐新清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從他結婚到吳某去世,他的家人10年來從未獨自一人,一家人也從未一起吃飯過一次,是以他沒有花太多時間陪着吳。吳氏死後,他留在了北京。由于無法安排這麼多工作,他去了第二飛機部的核武器情報部門工作。他記得嶽父的死,一直和妻子、兩個孩子一起住在塔裡,照顧生病的婆婆。

當時,吳家已經從201搬到了202的門上,郭穎将是曲調的故鄉。唐新清聽到妻子說,這是因為吳的母親在家自殺,家人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刺激。

很快,郭英将被調到國防科工委,搬出塔外。鄧佳先是從三單元301搬進來的,然後搬進了房子。

1979年4月,第9宮為吳義軒、彭飛、袁冠慶召開會議。

袁冠清也是第九院早期的副院長,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和監禁,并于1973年去世。袁冠慶去世後,老上司李戈告訴家人,其實在大樓建成後,專門為袁冠慶留下了一套,他拒絕了,說還是留給專家和科技人員住的。袁的家人一直住在二樓。

最後一個老家庭

20世紀80年代初,餘敏一家于201年搬到了5号樓3單元。原本合用同一地點的兩棟房子被轉移到了大廈的其他建築物中,房子被配置設定給了他的家人。

1965年初,為了突破氫彈理論,黃祖超被任命為組長,于敏擔任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副組長,31人調到九家醫院。于是,著名的"八位導演"齊聚理論系。不過,這時5樓已經滿員,黃祖超和俞敏都住不進去了。

當餘敏一家剛搬進大廈時,他們住在7号樓,與另一個家庭共用一個房間。于敏和家人于1969年前往四川902基地,1970年代初回到北京後搬到了3号樓。這是一間帶小客廳的兩卧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面積超過60平方米。

餘欣小時候對父親工作的印象是,家人經常來找他。起初他一直想聚在一起發聲,父親把他踢了出去,但院子裡沒有人陪他玩,他不得不待在樓外,是以他小時候不太喜歡這個家庭。

餘欣印象最深的是鄧家申博,覺得自己特别和藹可親。"他承受着很大的壓力。他的特點是學術水準高,非常民主,是以他可以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這是普通人無法做到的。

他,塔場的孩子,回憶起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上國小二年級,老師經常給他們講階級鬥争的故事。一上樓找孩子玩,路太敏感了,看到餘敏和鄧佳兩位叔叔都在走廊裡嘀咕,看到他立即警覺下樓。當他下樓回家時,兩人還是站在總是煙霧缭繞的垃圾巷前嘀咕着,他從門口的洞裡靜靜地看着他們,但很快就發現了,害怕逃跑。

文化大革命後,第9宮的上司地位開始消散。

1968年,郭永懷副所長死于飛機失事,1972年彭義烏副所長被調到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副所長,1978年王玉昌調到第二飛機部、原子能研究所所長。

八位主任在裡面,鄧佳先調到醫院院長時,周光召見中國科學院,黃祖超調到北師大學,秦元勳、江澤培也離開了。原來八位主任四名從事實體,四名從事數學,隻留下餘敏、周麒麟、何貴連三名,從事實體的隻有于敏一人。

"很多有能力的人離開了理論系,'上面的人'離開了。當時,社會上說"原子彈不如賣茶和雞蛋",這是真的。"玉新說。

改革開放之初,四川九屋的八級勞工自己制作電風扇,以産生收入。這些風扇根本不起作用,不像市場上出售的風扇會轉過身來嗡嗡作響。

20世紀80年代,餘敏本也有機會去。當時錢三強去了中國科學院,和他談了好幾次,希望他去,但餘敏認為還有新一代的核武器,為了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他再次選擇留下來。

"二趙"期間,爆藥的冷試出錯,軍人懷疑有人被破壞,鄧佳先和于敏進入"學習班"。軍事控制小組告訴于敏,你隻要承認這不是技術問題,别的不用說;

"他在那種環境下承受着壓力,敢于與軍方管理層一起射擊桌子。他說,你逮捕我,我不能同意你的看法,因為你的意見不符合科學規律,不是。他說,如果當時承認,他會順利通過,與他無關,但經不起曆史的考驗。

院子裡的人越來越多,房子也越來越緊張。小賣部和側餐廳所在的平房已被拆除和建造。總之可以拆下來,可以蓋上樓的地方都蓋起來。餘欣小時候和小夥伴一起踢足球,建了兩座高塔。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廈從一個相對單一的機關員工宿舍,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大院落。

老居民逐漸搬出大廈,進入萬留區。2000年後,餘敏一家也搬進來,算是最後一個步行的家庭之一。

2012年,餘昕的母親去世。俞敏過去經常出差,家庭的重擔大多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我父親一直感到内疚,因為工作繁忙和壓力大,他覺得自己欠我母親的。餘欣看着父親的傷心,擔心自己難以獨居,就帶着家人搬過去。随着他的相處,他開始更好地了解他的父親。有些事情我以前不明白,我慢慢明白了。

在辛的印象中,如果沒有人打擾,父親可以整天讀書,從早到晚。他從小養成的保密習慣沒有改變。手寫一些東西,或者數數,當它結束時,紙張将被撕碎。

餘敏愛看平劇,一直訂閱《中國平劇》雜志,從1992年該雜志創刊到去世。他之前本來會去劇院看戲,而鄧家璇、何偉等幾個人到影院門口退票,大家都有等票的秘密,基本上可以等。小時候,他愛打橋牌,一位叔叔曾經告訴于昕,你爸爸打橋牌很好,他知道每張牌出哪一輪,誰出。

餘敏不想寫點什麼,也不想留下什麼。因為他一直強調,核武器是千百萬人民的事業,必須真誠團結,密切合作,如果不完整、準确,最好不要寫。

于敏一直從事國防科技工作,到有關部門擔任顧問。一位叔叔告訴于鑫,有些人作為顧問不問,你父親就是"要問"。

餘敏晚年最遺憾的一點是,他一生中沒有做任何原創的事情來出櫃。從于敏的性格來看,他一直想從事基礎理論研究,不喜歡從事應用研究,但國家需要,隻能負責。錢三強跟他說話的時候,他說氫彈幹掉可以走了,他沒想到幹了五十多年。

于敏于2019年1月去世。尤辛沒有回到大廈。

唐新清依然住在202号樓5号樓。秋冬兩季,老同伴腦梗塞發作嚴重,被送進老人院,一人住在那裡。201年,在他對面,鄧家賢太太還住在那裡。這位92歲的老人也獨自生活,擠奶工每天都會把她訂購的牛奶送到她家門口。

大廈的外牆新塗上了黃色油漆,成為名副其實的"黃色建築",隻有5樓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磚紅色外觀。建築物似乎壞了,電線穿過,護欄一團糟。隻有201年的陽台是解開封的,完全無人看守地打開了,鄧佳剛騎着自行車上班的時候,還在陽台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