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元店變“2元起超市”,誰在堅守誰又在這裡“淘寶”過生活

作者:潮新聞

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徐婷

“老闆,這個是2塊錢一個還是一對?”

“一個一個!”

很多人的記憶裡,都有“2元店”的影子,各類小件商品擺在貨架上,琳琅滿目。貨如店名,2元居多,夾雜稍微貴一些的,成了居民早年“淘寶”的好去處。

線上購物越發便捷,“2元店”也逐漸消退。1月3日,潮新聞記者走訪了幾家杭州的2元店,部分店鋪如今已叫“2元起超市”,店裡最便宜的商品1塊錢,最貴的兩三百。

2元店變“2元起超市”,誰在堅守誰又在這裡“淘寶”過生活

如今的“2元起超市”(拼圖)。潮新聞記者 徐婷 攝

雜貨鋪應有盡有

可以找到童年記憶裡的老物件

建國北路的“2元起超市”門口,安全帽、擋風罩、行李袋等商品碼得整整齊齊,店内擺着鍋碗瓢盆、圍巾箱包等生活物品。

偶爾有幾位顧客進來逛一圈。店主老鄒就坐在櫃台後,刷着手機,不時瞄一眼牆上的監控顯示屏。

這裡的貨架上,可以找到許多童年的記憶:奶奶家挂着的塑膠鏡子、小小個的蛤蜊油、防蚊蟲的食物罩、老人抄電話的小本子、兒時互贈朋友的水晶球……

老鄒是麗水人,建國北路的這家店,開了有9年,“顧客一般都是買馬上要用的日用品,應急的東西。”

店裡,一名顧客正帶着剛放學的孫女挑選文具,小朋友看了一圈,買了一盒熒光筆。

另一名顧客是路過,便進來看看,她經常出門旅遊,在網上看到能把便攜洗衣袋粘在牆上的鈎子,也想買個同款,“不過店裡沒找到。”

2元店變“2元起超市”,誰在堅守誰又在這裡“淘寶”過生活

店内貨架琳琅滿目。潮新聞記者 徐婷 攝

慶春路上,陳阿姨的“2元起超市”靠近西湖,遊客經常來問有沒有賣水,她幹脆就在門口放了一個飲品櫃子。

門外的貨物擺放,也有季節性,“冬天春天就放帽子圍巾,夏天秋天就放飲料櫃。”她指了下入口處的玩具,“節假日到了,大人給小孩子買玩具也多一些。”

貨物滿架,也不用電腦計賬,陳阿姨數不清店裡有多少種商品,每一件都貼着價格标簽,已經是他們這一行的習慣,就怕記混。

每一寸空間都利用起來,擺得整齊,目測哪一樣東西少了就補貨,“要說我這裡哪個東西沒人買?那是不可能的。”

從“2元店”到“2元起超市”

選品變化的背後永遠是實惠

“你們店鋪縮小了?”一名老客走進鄒建瓯的店裡,一開口就問起店面變化。

鄒建瓯的店,開在武林路上,店裡放着流行音樂,削弱了外面馬路上的車流聲。

2元店變“2元起超市”,誰在堅守誰又在這裡“淘寶”過生活

鄒建瓯的老店和新店。潮新聞記者 徐婷 攝

前幾年,由于租金較低,鄒建瓯在這條路租了兩個門面。最近租金漲了,為了節約成本,2023年12月,他改租隔壁的單個門面,把貨物搬了過來。

“那個時候生意好做,進什麼貨都好賣。”聽說親戚開2元店賺了不少錢,2010年左右,他從麗水來到杭州,開了一家店,商品單價都不超過10元。“都是小百貨為主,顧客一買,10多件就挑過來了。”

陳阿姨的雜貨店,以前就叫“2元店”。當時賣2塊錢的商品,進價在1.5元左右,“現在這些東西進價都兩塊多了。”

一年一年的,店家們觀望着銷售情況,有些便宜的東西品質太差,顧客不要,就選品質好一些、價格高一些的商品進貨。

“2元店”的名字,漸漸變成“2元起超市。”

“給自己留點餘地嘛!賣一萬塊的東西也行。”老鄒說。

2元店變“2元起超市”,誰在堅守誰又在這裡“淘寶”過生活

店裡部分廉價商品(拼圖)。潮新聞記者 徐婷 攝

這些店裡,最貴的是兩三百的行李箱;最便宜的商品1塊錢,有瓶塞、塑膠刨刀、紙巾、掏耳勺;兩三塊的針線包、繩子、塑膠梳、膠帶、刷子等更是不少……

到下班時間,客人稍多了些。一位東北大哥拎着三四塊一袋的洗衣粉結了賬,聽到老闆在說2元店的曆史,他補了一句:“我們老家那邊倒是還有10塊錢以内的。”

幾名勞工結伴路過,互相交流着:“有沒有便宜的塑膠杯?”“這個襪子隻要三塊。”

一位顧客買了針線盒等,她摸索出錢包裡的小額紙币、硬币,一共付了7塊錢……

陳阿姨覺得,這類雜貨店的優勢在于店面裝修簡單,也不做宣傳,額外成本低,利潤空間就靈活多了,“比如同一個東西,别的店要賣15塊,我們賣13塊也能賺錢。”

“大衆消費的東西,就是要實惠,你說對不對?”她說。

2元店變“2元起超市”,誰在堅守誰又在這裡“淘寶”過生活

顧客在店内選購商品。潮新聞記者 徐婷 攝

最輝煌時結賬都要排隊

商家和顧客能否再“雙向奔赴”

“2元店”的輝煌時期,結賬都要排隊。薄利多銷,有人靠着店鋪營收,改造了老家的房子、完成結婚生子……

很多開店的人都互相認識,鄒建瓯提到,“建國北路那家2元店,老闆是我叔叔。”

叔叔老鄒則有些感慨:“你們年輕人都是手機上買,實體店再便宜、好看,也不來。”他快60歲,想着再幹幾年,就退休不做了。

随着網購的發展,線下雜貨店銷量減少,有些商家買東西也會選擇線上挑選。鄒建瓯就是其中之一,他覺得網購省心,還能送到家門口。

以前生意好的時候,老鄒還要雇店員來幫忙,現在為了節約成本,他一個人在店裡從早上8點多坐到晚上10點多,“時間不久一點,你怎麼賺錢呢?”

2元店變“2元起超市”,誰在堅守誰又在這裡“淘寶”過生活

陳阿姨店鋪門口放了飲品櫃。潮新聞記者 徐婷 攝

生意做久了,也不太願意幫别人打工,倒不如開店自在,陳阿姨堅持了下來。“你是不曉得,一個人坐這裡一天,很累的。”她會和老公換班,輪流看店。

鄒建瓯更拼,他的店面經常開到淩晨一點,“就守着這個店,走一步看一步,賺一點是一點。”

店主的堅守,能否得到顧客的雙向奔赴?

鄒建瓯店裡的一名老客,路過就會進來看一眼,她覺得店裡買東西更友善,生活用品看到就買了。

友善、實惠,是許多顧客的認知。走訪中,不少顧客提到,路過看到有這家店,看店面估計也不貴,便走進來看了看。

網約車司機徐師傅家的生活用品都是老婆買,他很疑惑:“現在還有2元店?是全部2塊錢的,還是2塊錢以上的?”想了一會兒又自問自答,“便宜的話當然願意去買,不過還是賣2塊以上比較好,品種多一點,我們也多點選擇。”

你還會逛2元起超市嗎?有什麼故事想分享?歡迎留言。

“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