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市尋琴者丨昔日學生已為師,古琴魅力一脈傳

作者:大皖新聞

大皖新聞訊師承多位古琴大師,被人才引進至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緻力于古琴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孫知告訴記者,藝無止境,古琴藝術源于熱愛,貴在堅持,還需要守正創新。師從孫知的樊敏,既是合肥一家花店老闆,也是一名古琴藝術愛好者,并選擇進入高校古琴專業學習,現擔任多個社群老年大學的古琴教師。

【一曲清風】跨年琴聲悠揚起

2023年12月30日晚,“我們的節日·歡歡喜喜迎新年——2024合肥市民族管弦樂新年音樂會”在合肥市包河區鳳凰劇院開演。國樂悠揚,穿越時空,叩響2024新年的大門。

其間,一把古琴,一襲淡綠色漢服,一人端坐,時而輕撫琴弦,時而大開大合。孫知彈奏的一曲《清風賦》,與樂隊配合,為聽衆帶來一場視聽盛宴。味外之旨,韻外之緻,弦外之音,跨年的儀式感就此拉滿。

都市尋琴者丨昔日學生已為師,古琴魅力一脈傳

古琴藝術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之首,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出生于書香濃郁的家庭,孫知耳濡目染,從國小習民族樂器。“我當時看到水墨卡通片《山水情》,也看到《紅樓夢》裡林黛玉彈琴,喜歡上了古琴。”興趣萌芽後,孫知走上了專業學習古琴的道路。

與古琴結緣20多年,孫知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古琴大師劉赤城先生,天津音樂學院廣陵琴派李鳳雲教授,并得成公亮、李祥霆教授指導。

結束專業學習後,孫知回到家鄉,進入高校教授古琴專業,錄制安徽品質工程MOOC項目《古琴藝術》慕課,成立安徽省首個高校古琴傳承基地古琴傳習室。

都市尋琴者丨昔日學生已為師,古琴魅力一脈傳

【一往“琴”深】世界舞台綻芳華

“學樂器,沒有不苦的。”孫知伸出自己的手,記者注意到,她右手中指明顯比左手的寬,手指上也都是繭。她笑稱,想學好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日常,“我們小時候學琴,冬天就站在室外,每天七八個小時, 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都市尋琴者丨昔日學生已為師,古琴魅力一脈傳

孫知坦言,從學琴到學好琴,前提肯定是熱愛,“熱愛才能堅持下去。”對學琴的了解,孫知表示,有的人認為古琴神秘,更多人覺得琴很昂貴,其實不然,“古琴的魅力,更多源于傳統藝術的魅力,當琴弦波動的時候,會深刻了解到這是一種民族的自豪,根的召喚。”

在國家大劇院、人民大會堂、北京中山音樂堂等地演出,出訪過德國、法國、瑞典、瑞士、奧地利等國,在世界級的音樂殿堂演奏,源于古琴的這份情感,當孫知站上世界舞台,了解得更為深刻。“在德國的一場演出結束後,一名外國老奶奶到背景找我,用英文說‘so beautiful’。”孫知說,她讀懂了什麼是傳統藝術攝人心魄的魅力,“很自豪,音樂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在多次演出中,孫知回憶均看到或聽到有觀衆流淚或點贊,“很多華人跟我說,讓他們想到了祖國。”

“琴緣很奇妙 ,如果說高山流水遇知音,我更覺得是高山流水盼知音。”孫知說,學琴并以教授古琴為職業,她認識了很多好朋友,收獲越來越多的知音,“更多是一種自我的肯定與進步。”

【一路生花】守正創新傳匠心

在孫知看來,古琴藝術耕植于傳統,也煥發着時代的創新魅力。“這次彈奏的《清風賦》,即是一種旋律的創新。”孫知解釋,可以看作是國風的一種新旋律。在舞台上,《清風賦》不僅旋律悠揚,其指法也充滿了感染力。“這是指法的創新,兼具舞台表演性和旋律氛圍的渲染。”

此外,将現代曲目移植成古琴曲,也是創新的重要路徑。比如孫知演奏的《蘭亭序》《大魚海棠》和《不染》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讓大家耳目一新。“藝無止境,所謂琴德,包含的就是一種永遠不滿足,提升自己的内涵。”

記者采訪了解到,安徽古琴專業教學于2017年在安徽藝術職業學院開始恢複,古琴傳習室于同年成立,是安徽省唯一一所設在高校内的古琴工作室,并開設古琴表演專業,使古琴教學在高校内規範開展,讓安徽省高校古琴專業教育正式化。

“傳習古琴文化,傳承古琴匠人匠心,緻力于培養優秀的古琴專業人才。”孫知向記者介紹,成立至今,學院有近400名學生在傳習室學習古琴文化,為安徽省古琴專業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了力量,“學生專業功紮實,不少進入更高的學府深造,或已從事古琴的教學。”

而孫知的古琴課堂,除了在校内,還加強課外實踐教育,将課堂搬進社群基層、藝術館、圖書館、博物館,将教學成果轉化為音樂會和講座,讓學生在參與古琴專業學習的同時,外普及弘揚發展傳統文化。

當年也曾埋怨自己的古琴“總是彈得不完美”的小丫頭,如今已不僅是業内人士印象深刻的“獨奏《廣陵散》的小姑娘”,也是學生們口中親切的“孫老師”。

【一脈相傳】當年學生已為師

“我特别感動,更感謝孫老師。”樊敏的古琴啟蒙,從看到父親的一把古琴開始,之後被推薦向孫知學琴。不到兩年,她萌生了到高校進行專業學習的念頭。

“當時國家有政策,部分高校開放了社招。”樊敏回憶,當時她從老家來到合肥,開的花店還未步入正軌,但這并未打消她學琴的念頭。“回老家報名,經曆筆試和面試,當時以為自己肯定考不上。”樊敏說,面試前,她的琴是調好的,但在演奏時卻突發狀況,“演奏的是《酒狂》,感覺音不準。”好在有驚無險,樊敏最終成功“上岸”,成為孫知的學生。

都市尋琴者丨昔日學生已為師,古琴魅力一脈傳

“當時課程很緊,抓緊一切時間練琴。”樊敏告訴記者,進入校園後,她很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淩晨三四點就起來練。”她回憶,一次因教育訓練在外,她白天上完課,晚上回到飯店後,從11點左右練到了淩晨三四點。

樊敏說,她很喜歡古琴的經典曲目,比如《流水》 《醉漁唱晚》和《洞庭秋思》 ,也鐘情《山水情》這一曲目,講述的是師生傳承之情。靠着一股勤奮的勁頭,樊敏在省内和國内多個專業性比賽中獲獎。

“當時剛從老家到合肥,其實很迷茫。”樊敏說,會彈琴後,她覺得心情放松,“特别舒适,感覺有自信了。”她經營的花店也見證了這一成長。“原來的店名叫“治愈”,現在換了新址,取名為“枝予”。”她坦言,既是感謝孫老師的知遇,更似是自己的經曆。

從業餘愛好到專業學習,樊敏現在也成為一名古琴教師,在合肥芙蓉社群等多個社群的老年大學任教或開講座。“沒有基礎的學員很多,有的看到古琴減字譜,感慨這是‘天書’, 打起了退堂鼓。”樊敏說,作為教師,表揚和鼓勵很重要,學生有了成就感,堅持練習也就順其自然了。

“練琴,講究音準節奏和氣息。”樊敏和記者分享,在古琴學習中,有學員反複練習後發現沒有效果,或者看到類似“跪指”的指法後,想要放棄。“核心是摳每一個細節,找到每個學員的瓶頸點。”她的經驗是将曲子裡較難的部分單獨拎出來,帶着學生從慢練到快練的反複過程中,克服瓶頸。

“譜子也要唱出來,講究張嘴唱就要動手打拍子,動手打拍子就要張嘴唱,練習音準。”樊敏解釋到,演奏古琴,手指關節搭在哪裡,從哪個角度入手和收手,同樣重要,“手型準了,音也就準了。”

在學琴中,樊敏建議邊看譜邊彈琴,“如此,在之後的學習中才會受益,而不是離了老師手把手教,就很難練習。”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 通訊員 黃筱靜(受訪者供圖)

編輯 許正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