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華夏文明之是以能夠持續幾千年而不中斷,絕對是一個奇迹。回顧華夏文明的發展史,有許多重要事件改變了曆史的走向,每一個事件的影響都至關重要,有些甚至影響了民族的命運,有些則在華夏文明的發展中發揮了千載流傳的作用。如果非得選出十個影響力最大的事件,除了1949年的開國大典,剩下的九個你們會如何選擇呢?
第八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革的是大清的命,革的是封建制度的命,他推翻了皇帝寶座,幫助老百姓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這次革命不僅僅是行動上的推翻,更是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的批判與譴責。辛亥革命推動了群眾學習和傳播民主思想以及自然科學。列甯将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民主共和的理念從此傳播開來,人民對革命的追求也從未停止。
第七 鴉片戰争。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争的失敗以及随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徹底改變了中國社會。中國的領土完整性和主權地位被破壞,政治上的獨立地位開始喪失。然而,我們必須以更廣闊的視野來分析鴉片戰争對中國所産生的影響。
從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角度來看,受到地理上的天然封閉性影響,華夏大地相對較少受到其他商業文明的沖擊。然而,當我們迎來長達3000年的巨變時,鴉片戰争恰好在這個背景下爆發。可以說,東西方文明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是以鴉片戰争的爆發也是必然的。
鴉片戰争讓中國人認識到,世界并非天圓地方,大清并非世界之中心,中國文明并非唯一的文明國家,也并非其他國家都是野蠻的蠻夷,中國也隻是世界衆多國家之一,而非統治天下的主宰。中國皇帝并非統治全球的君主,其他國家也不是中國的附屬國。如果沒有這樣的外部沖擊力量,單靠内部力量是很難走出封建制度的。當然,近代的屈辱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但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我們走向近代化的契機,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能夠從這場災難中挺起身來。
第六 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石敬瑭起義反抗後唐朝,被困太原,迫于無奈向契丹求援,并承諾割讓燕雲十六州,換取契丹的援助。最終,他在契丹的幫助下滅亡後唐,并建立了後晉,稱帝後果然履行承諾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這個地區位于北方,自古以來是大陸的天然屏障。石敬瑭的行為導緻中原地區完全暴露在契丹的威脅下,給北方的社會和經濟帶來了嚴重破壞,其影響長達500年。從後晉開始,各個王朝都把收複燕雲十六州作為自己的任務,試圖重新統一全國。北宋最有可能成為一個強盛的大一統王朝,但由于無法收回燕雲十六州,盡管經濟繁榮,也隻能屈服于北方的遊牧民族統治。南宋更不用說,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才終于奪回了燕雲十六州。可以說,石敬瑭的行為讓華夏民族在這長達500多年的時間裡承受了外族的屈辱。
第五 安史之亂。盡管大陸曆經幾千年的曆史,大大小小的事件數不勝數,但安史之亂無疑是其中最能影響華夏民族上千年的一場戰亂。這場戰亂除了給唐王朝帶來了衰落的轉折點,更深刻地影響了華夏民族的發展軌迹。安史之亂導緻五人掌權占據主導地位,各個節度使都掌握兵權,朝堂無法有效排程,這為唐朝的覆滅埋下了隐患。安祿山之亂給各個王朝帶來了很深的教訓,導緻他們過分追求統治的平穩過程。
自宋朝開始,為了確定後代皇帝的順利執政,開國皇帝開始大規模屠殺開國功臣。然而,曆史長河證明,華夏民族要取得良好的發展,必須保持文武并重,猶如人體的兩條胳膊,隻有兩者并重才能施展巨大的力量。在安史之亂之前,從春秋到唐朝,中華文明一直都朝氣蓬勃、開放包容的發展趨勢。然而,安史之亂之後,中晚唐到宋元明清的時期,逐漸變得内斂、猜忌和崇文弱武。是以,安史之亂所帶來的影響飽受華夏民族千年之久。
第四 科舉制。隋文帝建立大隋後,創立了科舉制度,科舉制為普通人提供了晉升的機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社會的公平性。在此之前,士族門閥在控制人口和教育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就算帝王唯才士舉,也很難選拔出除貴族門閥以外的人才,因為窮苦人家子弟無法得到足夠的教育和培養。然而,通過隋朝和唐朝初期的不斷完善,科舉制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選官制度,寒門子弟逐漸獲得了接受教育和進入政府任職的機會。
這對于調動人們的積極因素、廣泛搜羅人才來說有着無可争議的優點,甚至至今仍有人深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科舉制還能夠促進人才上下流動,減緩底層和上層的沖突,為大一統王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長時間統治,幾乎都離不開科舉制度的穩固作用。科舉制度不僅在選官任職中起到選拔賢能之外的作用,還起到教化國民的作用,比如明太祖設立的八股取士制度。世子為了飛躍龍門,将畢生精力投入到八股文的學習上,這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皇權統治的穩定性。
第三 隋朝統一天下。晉朝的八王之亂導緻司馬家族削弱了自己,國庫空虛,百姓貧窮,軍力不足。利用這個時機,胡人(主要是匈奴、鮮卑、節羌和氐)興兵侵擾中原,導緻中原大亂,一個涼州就存在五個政權,戰亂不斷,百姓四處流離失所。這種混亂局面持續了近200多年。
公元577年,北周滅掉北齊,成為唯一有機會結束群雄割據的政權。在公元589年,隋朝滅陳,結束了中國曆史上長達幾百年的分裂狀态,實作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三次統一。從三國、晉朝、16國、南北朝到隋文帝重新統一中原,這段分裂時間長達370多年,再加上東漢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實際分裂時間長達400年左右。隋文帝發動的統一戰争結束了這段分裂,讓中華民族重新團結起來。如果沒有隋朝的統一,我們可能會回到戰國時代,這是說不清楚的。
第二 漢武帝北擊匈奴。近來有人聲稱漢武帝一生糾纏于對抗匈奴,不僅浪費了國家的資源,還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但我覺得這種說法讓人哭笑不得,因為在此之前的六代漢帝并沒有真正面臨匈奴造成的威脅。然而,在冷兵器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自古以來就具有天然的優勢。漢朝連續六代的統治者都隻能通過保守的防禦政策來應對匈奴的侵襲,一方面與匈奴和親納币,一方面承受他們不守信用的南下侵擾。如果大漢沒有得到天佑,出現一個昏聩的君主,誰能保證類似于元滅南宋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漢朝身上呢?是以,漢武帝的決策是明智的,通過重用帝國的雙臂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匈奴問題,為後世創造了穩定的發展空間,拓展了華夏民族的生存領域,轉變了攻守易勢,讓華夏民族在外族面前重拾自信。我對漢朝這個時期感到非常認同,他們的偉大不容忽視。
第一 秦統六國。如果沒有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格局,華夏民族可能會像歐洲的各國一樣,分裂成一個個小小的國家,内部各行其是,互相争鬥,無法團結一心,共同對外抵禦敵人。更糟糕的是,我們也無法實作獨立自主,隻能成為一個又一個霸權主義大國的附庸,沒有話語權。然而,華夏民族不同,即使在朝代交替、紛争不斷的情況下,我們一直稱之為中國。這就是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最後,我要留給大家思考的是,你們認為對華夏曆史影響最大的事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