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原曆史王朝為何無法持續300年?唐朝、明朝、清朝等中原王朝的統治在曆史上都未能延續超過300年,這引發了人們的思考。人們通常将王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奸臣庸主、農民起義、美人誤國和外夷入侵等偶然事件。但都不是,下面我将為大家揭曉真正的原因。
氣候
竺可桢,中國氣象學創始者,結合物候、史學、方志和儀器觀測的研究,将過去5000年的氣候變化大緻分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低溫期。巧合的是,這些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之間存在基本的對應關系。
也就是說氣候竟然是影響王朝國祚時長最為可能的因素。
據統計,中國上下5000年中氣溫較高的溫暖期相繼出現在夏朝、商朝、秦朝加兩漢、盛唐和明朝等王朝時期。而氣溫較低的低溫期則與西周、三國及魏晉南北朝、兩宋和清朝後期等朝代相對應。溫暖期的王朝國力強盛、發展良好,而低溫期的朝代則更容易動蕩不安,政權更疊頻繁。從表面上看,這種自然規律左右着曆史程序似乎有些荒謬,但實際上很好了解。
氣候影響農業
作為擁有悠久農耕文明的國家,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深知天時對于農業産出的重要性。氣候的變化會直接影響王朝的糧食收入,進而影響王朝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穩定,最終決定王朝的興衰。當氣候趨于溫暖時,農業生産相對穩定,糧食産量大幅度增加。即使是一位能力一般的統治者,隻要減輕賦稅、促進發展,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國力也能逐漸增強。同時,國力強大時,也可以在外交上采取強硬态度,内外安甯,實作國泰民安。如果君王懷抱宏圖偉志,像漢武帝、永樂帝一樣,還能采取強硬手段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并取得輝煌的戰果,進而開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
相反,氣溫降低的低溫期則帶來一系列問題。由于農業産出減少,人民的糧食收入微薄,饑民遍地。此時,如果朝廷處理不當,稅收過重,加劇群眾負擔,社會沖突就會激化,進而引發大規模起義戰争。是以,低溫期通常也是中國戰亂的高峰時期。無論是元末的朱元璋起義,還是明末的李自成起義,乃至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這些戰亂都發生在氣候變冷的時期。
氣候影響畜牧業
北方遊牧民族也受氣候影響,寒冷幹旱的氣候限制了畜牧業的發展。氣溫每下降兩攝氏度,牧草生長期會減少40天,導緻草原畜牧大量減少,草原居民物資匮乏。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南侵,以擷取生存資源。這導緻了中原王朝内外困境。
是以,自古以來,北方大多是民族沖突的主戰場,而南方鮮有夷族擾邊。僅僅是因為南方地處熱帶很少受氣溫影響,而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寒冷的氣候,大批向南方遷移,尤其是在南宋時期,大批漢人由黃河流域遷入長江流域,進而造成經濟重心難移,表面上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政治中心南遷的結果,實質上氣候變冷才是潛在的推手。
總之,曆史上,氣候低溫期使得王朝陷入糧食減産、農民起義、北方入侵和國庫貧乏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若再加上幾位平庸或昏庸的君主,朝代滅亡就成了必然。這也是氣候這個自然規律能左右曆史的原因。
氣候與國家經濟、穩定、戰亂的關聯性
進一步分析曆史中的這一規律,可以驗證秦漢時期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第二個溫暖期。當時,竹子和桑麻等亞熱帶植物不僅在亞熱帶地區種植,而且在山東和陝西等地也能生長。秦朝鼓勵農業生産,修建了大量人工運河和其他水利工程,使農業産量和國力顯著增加。到了漢代,溫暖期仍然持續,社會平穩,經濟迅速發展。漢武帝依靠豐富的物質積累和穩固的統治基礎,轉守為攻,擊敗了匈奴,将國土擴大了一倍。漢宣帝時期,漢朝的國力達到巅峰。然而,自西漢成帝建始四年開始,氣候逐漸變冷,幹旱加劇,糧食減産,饑荒呈現,社會沖突激化,為王莽篡漢提供了機會。
到了隋唐初期,大陸氣候逐漸結束了近600年的低溫期,進入了溫暖期。良好的氣候條件延長了農作物生長期,提高了産量,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社會沖突得到緩解。這也是隋朝在短短30多年内累積巨大糧食儲備的原因。
然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即八世紀中葉,北方氣候再次轉冷。冬季風加強使得東亞氣候幹燥,糧食産量下降,國庫空虛,賦稅加重,頻繁爆發節度使叛亂,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基礎,最終走向衰落。
趙匡胤
北宋初期的氣溫與唐朝相比略有下降,但并不突出,與現代氣候大緻相似。然而,從宋太宗雍熙二年開始,氣溫急劇下降,進入了一個持續的低溫時期。據史書記載,在靠近蘇州的大運河附近,冬天結冰的情況十分常見,船夫不得不使用鐵錘破冰才能行船。福州種植的荔枝甚至全部被凍死。黃河流域活動的大象也都向南方遷移,以至于河南省的“豫”字簡稱裡隻見其人,不見其象。
這種低溫天氣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造成了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變得艱難。與此同時,燕雲十六州的喪失為這些遊牧民族南侵提供了機會。遼、金和夏相繼入主中原,而蒙古人更是一舉攻下南宋,最終定都于北京。
明朝初期,氣溫變暖,給大明王朝的穩定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糧食豐收。經濟繁榮的時期連續出現,例如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即使遭遇像土木堡之變這樣的挫折,明朝也能夠迎難而上,重新崛起。
然而,從明神宗萬曆28年開始,中原地區再次進入低溫期,氣候變得寒冷,旱災頻發。
在崇祯統治期間,一場長達17年的大旱災爆發,導緻糧食歉收,饑民遍地,餓殍遍野。為了生計,人們不得不冒險參加農民起義軍。與此同時,明朝的國庫捉襟見肘,軍饷短缺。崇祯雖然努力想挽救局勢,但卻無能為力。優秀快遞員李自成同志順利攻入北京,而同時期的東北風調雨順,滿清四季揮師南下,摘取勝利果實,明朝滅亡。
結語:
盡管漢唐宋明的興衰受到其他曆史因素的影響,但氣候變化始終伴随其旁。這讓人不禁感歎曆史的盛衰,那些成功的時代所具備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條件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其中任何一項都無法推動曆史程序。治理社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過程。如若天公不做美。即便費盡全力,非但倒騰不出一個天下太平的治世,還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歪脖子樹上的極品挂件。看天吃飯的老百姓則被曆史的車輪裹挾,一生苦不堪言,無法脫離這個局限。這正是農耕時代生産力和抗風險能力低下的局限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