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班"pgc-h箭右">周總理握着他的手說:你是第一個來到解放區的國民黨長春大學校長啊!</h1>

開國典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的光輝時刻。它标志着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開始。1989年10月1日,是共和國成立40周年。當時,我才不到兩個月大,負責長春晚報副出版部。為了使這個問題既有意義又可讀,我決定寫一篇與國民大會成立有關的采訪。聽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吉林省委副主席、東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張德新是這一曆史轉折點的見證人之一,于是我去拜訪了這位老人。
以前,我做過一些案頭工作,通過資訊:張德新,1905年3月18日出生于山東省文濟鎮張家村。1921年考入黃縣知城中學。1925年考入北京鹽校。1927年,他就讀于北京大學數學系。1929年燕學院畢業後,在濟南鹽系任職,并在濟南正義中學任教。1931年8月,他前往德國學習,并在柏林大學學習數學。1932年,他加入了德國的反日同盟,次年加入了反帝國主義同盟。1937年7月,他獲得數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在德國柏林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除了精通德語外,他還精通英語、俄語和法語。
回國後,張德新擔任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師範學院數學系教授、系主任。1946年任長春大學理學院院長、院長。1947年6月任長春大學校長。他憎恨國民黨的腐朽統治,1948年6月3日,喬裝逃離長春國宗區,于8月20日抵達解放區哈爾濱,受到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林峰和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1949年9月,他被任命為東北大學副校長,并被授予教授頭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張德新應邀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曆任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政協一至六委員會副主席,長春市副市長,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會長,吉林省數學會會長,長春市自然科學協會會長。 等。主要作品是《整數理論》。擔任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30餘年,培養了幾代大學生,李桃子是滿天下人頭的。
知道我采訪的主題是開幕式,張德新興奮地說:"是的,這是一個難忘的時刻。我不僅參加了,而且還爬上了天安門塔,站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身後。他一邊說話,一邊拿出一本裝有金子的精美書。該書的封面印有"中國政協一中全會紀念日刊"字樣,于1949年出版。四十年過去了,彈劾掀起了一波浪潮,書頁已經泛黃,但依然儲存完好,這說明大師是多麼的珍惜。張老在翻開《紀念日報》時向我介紹:"我是當時東北解放區的無黨派人士,參加人民政協第一次會議。東北的官方代表是15人,有周寶忠、于亦福等,我和一名勞工是候補代表。當時人大沒有召開,是以人民政協"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行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49年9月21日,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開始。在10天内,通過《共同綱領》等重要議案,國歌、國徽、國旗等。10月1日,全體代表和新當選的國家上司人登上天安門廣場,參加開國典禮。"
張德新告訴我,他很幸運地站在離毛主席隻有幾步之遙的地方。當毛主席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時,他的興奮早就該到來了。作為一個來自舊中國的知識分子,他親眼目睹了中國人民是如何被帝國主義奴隸制壓迫的,在德國學習時,他親身經曆了對外國人的歧視性欺淩。此時,他的心中充滿了神聖的驕傲。他記得前幾天,周總理邀請黨外代表時,有人說:"這是東北解放區代表張德新。總理立刻握住他的手,道:"啊,你是國民長春大學第一位來到解放區的校長!"
我對張德新先生說,長片拍了一部巨片,《全國代表大會成立》,藝術地再現了我們國家那一刻的曆史性轉折,國慶節就要上映了。張老聽了,很高興地說:"很有意義,我一定要看一看。"
1990年,國家教委特意給了張德新一張紙,上面刻着"老傅傅,瞄準千裡,桃子李說不出話來,下白手起家"。1991年春節前夕,他認真入院。1992年10月25日,張德新因肝硬化引起的胃出血去世,享年87歲。
30多年過去了,張德新的語氣和笑容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中。我想,如果老先生有天上的精神,知道中國今天如此繁榮和強大,那将是非常令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