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汽車年出口量首超日本,讓世界見證中國力量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日,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稱“中汽協”)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1-11月中國乘用車和商用車出口分别同比增長65.1%與29.8%,總體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超過50%,達到441.2萬輛。

日本媒體判斷,中國汽車2023年出口量将超過日本,首次居于世界首位。如今的中國汽車已經将銷售區域擴大到了歐洲、東南亞、俄羅斯以及作為北美跳闆的墨西哥,日媒方面認為中國2030年的汽車出口量将比2023年翻一番,超過1000萬輛。

中國汽車出口成全球第一,新能源車占比達40%

過去幾年,很難想象中國汽車能夠在全球廣受歡迎,而今,這種現象正在成為現實。有資料顯示上半年大陸汽車出口量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而今,随着2023年即将過去,全球汽車出口量的桂冠有望繼續保持。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預計将超過日本,标志着首次登頂世界第一。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MA)資料顯示,日本1-11月汽車出口量為399萬輛,落後于中國同期出口的441.2萬輛。JAMA分析認為,這是由于中國能夠出口低價高品質的純電動汽車以及向俄羅斯出口汽油車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汽車的出口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份額越來越大。甚至不少車企已經從過去的單一出口轉化為部署本地化生産,提前适應國際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據中汽協整理的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3年前11月,全國汽車商品累計進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4.7%,其中,出口金額同比增長31.1%。

這其中少不了國産車,尤其是國産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乘聯會資料顯示,2023年11月新能源車國内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了40%,達到40.4%。對比之下,2022年歐洲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22.9%,目前中國汽車滲透率已經處于全球領先水準。業内人士預測,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60%,其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佔有率将提升至70%。

從國内汽車出口的情況來看,今年1-11月,新能源出口量達到了109.1萬輛,占整體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長83.5%。

目前中國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下,越來越受到海外各國的歡迎。據日媒統計,1-10月中國對俄羅斯汽車出口達73萬輛,同比增長了7倍。當然,俄羅斯市場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讓美歐日韓等企業主動撤出,中國車企随後跟進填補了市場空白。由于俄羅斯氣候原因,目前主要仍以燃油車為主。

繼俄羅斯之後,出口漲幅第二大的國家為墨西哥,達33萬輛,同比增長71%。目前國内車企期望能夠先在墨西哥開拓銷路,争取消費者,然後再打入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市場。此外,包括比利時、澳洲、沙特阿拉伯、英國、菲律賓等國,都已經成為國内車企出口的主要市場。

以歐洲為例,乘聯會資料,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洲汽車出口量已經占中國整車出口量比重的39.1%,而在2018年,這一資料僅為5.7%。歐洲市場中,上汽名爵成為最暢銷的中國汽車品牌,上半年銷量達到11.5萬輛,同比大漲143%,其中電動與插電混動汽車占歐洲總銷量的一半。

中國汽車向世界之巅發起沖擊

就在不久前,小米汽車技術釋出會上,其CEO雷軍表示小米一定要在核心領域做到全行業領先水準。顯然這句話指的并不隻是國内車企,而是向全球車企發起挑戰。相信這句話,哪怕是放在5年前,也一定有很多人認為是在癡人說夢。但如今,随着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增強,這句話的背後,令人感受到的是中國企業的勇氣與決心。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發文表示,受到高技術和各國補貼政策推出的影響,2023年世界新能源乘用車開局偏弱後逐漸走強。2023年1-10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占比世界新能源車達62%,10月份占比更是達到了67.5%。

其中自主品牌崛起的力量不容小觑,資料顯示,2023年11月自主品牌零售155.6萬輛,份額達59.7%,同比增長37.9%。前11個月自主品牌累計份額達到55.8%,同比提升6.6個百分點。

從目前2023年前11月廠商零售銷量排行來看,比亞迪、一汽大衆、吉利分别列前三,累計銷量分别為240萬、163萬、128萬輛。彭博社與美國商業内幕網均預測,比亞迪今年四季度銷量可能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

彭博社認為,相比特斯拉的高價格,比亞迪銷量高的車型在價格方面更具競争力。一些機構預測,雖然特斯拉在收入、利潤和市值等名額上仍領先比亞迪,但這些差距将在明年大幅縮小。這将成為電動汽車市場的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轉折點,也将進一步證明中國在全球汽車産業日益增強的影響力。

并且今年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和出口市場獲得明顯增量,頭部傳統車企轉型更新表現優異,奇瑞、比亞迪、長安、吉利等傳統車企品牌份額提升明顯。

中汽協預測,2023年大陸汽車銷量有望突破3000萬輛,同比增長達11.7%,全年汽車出口量将達到550萬輛,創下曆史紀錄。此外國内有機構預測,2025年新能源汽車産能有望超過3600萬輛。美國研究機構AlixPartners預測,中國2030年汽車出口有可能超過1000萬輛。

穆迪的一份報告認為,除了市場對電動汽車需求激增以外,中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還在于中國在電動汽車生産成本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包括中國豐富的礦産資源,比如中國供應全球一半的锂資源以及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金屬礦産等,再加上相對更低的勞動力成本等。

另一方面,中國在汽車行業采用新技術的速度也是無與倫比的。這一優勢也吸引了全球知名車企來到中國設廠生産,甚至與本土企業合作。比如大衆汽車收購小鵬汽車4.99%的股份,Stellantis注資購買20%零跑汽車的股權,蔚來、高合等得到中東資本注資等,都已經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已經得到了國外玩家的認可。

而随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在這條路上中國車企在技術上整體已經處于領先位置。

寫在最後

除了持續在中低端車型培育市場外,不少國内車企已經開始将目标瞄準了EV跑車,依靠跑車來提升企業形象,這也是過去許多車企一貫的做法。除了蔚來EP9作為實驗性跑車未量産外,包括廣汽昊鉑SSR、吉利極氪001 FR、比亞迪仰望U9等,都屬于可量産的EV跑車。

如今國内在新能源汽車上已經積累了深厚的技術,開發跑車能夠将這些技術盡可能的在豪車上實作,也是技術實力的一種展現。未來,這些技術在經過跑車的驗證之後,很有可能下放到中低端車型當中,幫助這些車型進行疊代更新,對企業而言利大于弊。更重要的是,跑車品牌的建立,不僅代表着技術上的自我認可,同時也代表着一種自信,這是過去從沒有過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