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郭棟: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場馬拉松,不是短跑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編輯:楊翼

當房價高漲、環境堪憂、就業困難,你所居住的城市能可持續發展嗎?這顯然不是隻看GDP就能得出結論。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項全球共識,城市的可持續則與個人命運聯系最為緊密。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聯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院開展的一項研究中,中國各省份以及110座大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表現被量化評估和排名。這項始于2014年的研究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環境和社會民生方面的24個名額。《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3)》2023年12月初在迪拜舉行的COP28(2023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釋出。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郭棟: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場馬拉松,不是短跑

郭棟指出,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名額需要專注于城市自身的特色,而不是盲目從衆,内卷、内耗。圖為郭棟 受訪者供圖

“城市是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核心,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戰場。”該研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管理學教授、可持續發展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時說。

新鮮出爐的2023年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中,位列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杭州、珠海、無錫、青島、南京、北京、上海、廣州、濟南、蘇州。近年來城市可持續指數排名總體穩定,但也有升有降,可謂你追我趕。對此,郭棟說,可持續發展是馬拉松,而不是短跑,想改變排名是很難的,需要持續的政策發力,以及公衆行為的轉變。這個理念在該項目名額體系和權重配置設定中反映得很科學,是非常創新的地方。

“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名額需要專注于城市自身的特色,根據自然禀賦、地理位置、人口條件等多方面因素尋求自己的比較優勢,找到自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而不是盲目從衆,内卷、内耗。”這是郭棟給城市主政者提出的建議。他還認為,要想尋求自己的發展道路,就不能單一名額論英雄。設計可持續發展名額體系,也是希望評估名額可以多元化。

談研究初衷:不以單一名額論成敗

NBD:這項研究初衷是什麼?郭棟:管理學有一個格言說“沒有名額就沒有管理”。現在很多省市、企業,都在制定達到雙碳目标的具體行動計劃。達标的過程中就需要制定具體的名額,以此作為指引和評估進展。沒有名額,就很難去進行城市間、機構間的比較和評估,沒有對标,就不知道自己做得是好是壞,是快是慢,這是我們設計這個名額體系的初衷。

我們建造可持續發展名額體系,也是希望對于發展的評估可以多元化。不要以單一名額去論成敗。近年來經曆了疫情、地緣政治沖突,氣候變化對我們生産生活所帶來的沖擊,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顯然已經不是可以隻以GDP增長率去論英雄的時代了。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定義随着收入水準的提高也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更加多元了。

NBD:2024年的中國百城可持續名額排名有什麼新變化?

郭棟:2024年主要的一項改變就是在2023年100座城市的基礎上擴充到110座城市。以市區常住人口做一個基準,市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所有城市都被納入到排名體系了。

杭州連續三年排名第一位,珠海第二,無錫第三。排名還是比較穩定的,長沙跌出了前十,蘇州又重新回到了前十。中國城市整體可持續發展水準,相比2023年均得到了提升,各名額間的城市排位波動變小,各城市都在平穩地推進可持續發展程序。

一線城市中,隻有深圳不在前十,主要是因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深圳市常住人口為1756萬人,而上年度抽樣統計公布的常住人口為1343萬人,七普資料訂正後常住人口增加了412萬人,增幅達到30%,是一線城市常住人口變化最大的,北京、上海、廣州分别增幅為1.66%、2.4%、22%。是以,深圳常住人口暴漲造成人均資源擁有量下降,進而影響了社會民生、資源環境方面名額的排名,使得整體可持續發展排名下降。

NBD:2024年的名額排名中有什麼趨勢和特點?

郭棟:我們有分類排名。比如經濟發展品質領先的城市跟2023年大緻相同,單個城市排名稍有變化。從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排名來看,東部城市整體的經濟發展水準還是表現得比較好一些。經濟發展排名比較靠前的城市主要是長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這個地區的城市。

南京連續兩年經濟發展這方面都是位居首位。除了南京以外,其他在社會民生領域表現好的城市都是在經濟發展排名前十以外的。是以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的發展還是比較不同步的。

資源環境分類排名前十的城市主要是在南部省份。這些地方可能資源比較豐富,生态環境比較好。拉薩連續四年都是生态環境排第一的城市。自然資源環境這方面的名額主要是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每萬人的城市綠地面積和年均空氣污染指數。

談發展提升:光靠政府推動當然不行

NBD:經濟發展好的城市,社會民生上可能表現沒那麼好,這是為什麼?

郭棟:是存在這種不平衡。現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有17個目标,這17個目标是不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呢?按照聯合國的标準,這17個發展目标都是同樣重要的。

但是畢竟自然、社會資源也好,政府資源也好,都是有限的,是以有時候必須得有一個取舍。先發展什麼後發展什麼?如果說所有目标同等重要,那各個國家、省市是否會專注于比較容易提高、容易改善的方面,反而忽略可以給當地可持續發展帶來最大影響力的方面?其實可持續各個方面的可替代性一直在學術上也存在争議。

不少城市在不同名額中的表現是很不平衡的。這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可持續發展本來就是一個多領域協同發展的概念。我們目前的很多評估、計算方式大多數依賴可替代的計算方式。如果認定為不可替代的話,改變一套算法,實際上很多一、二線城市排名會大幅度降低,因為這些城市的發展往往是最不平衡的,有些名額表現領先全國,另外一些名額,比如擁堵、生活成本可能墊底。

NBD:藍皮書中也有國際城市和中國城市的對比,有什麼發現?

郭棟:我們用一些單項名額去對比了中國城市跟國際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狀況。雖然在某些領域包括杭州在内的中國城市依然明顯落後于國際對比城市,但名額的統計資料卻也明确地反映出了國内城市逐年的進步。

在消耗排放方面,國内城市還相對表現比較好一點。在機關GDP水耗方面,深圳連續三年在全國這110座城市裡排名靠前,大概能達到國際水準。一線城市整體來看在節能減排這塊兒做得還是不錯的,主要就是這類大城市面臨着很大的節能減排的壓力。甯波、廣州、珠海相對來說都是東南沿海比較大的城市,比較重視資源的高效利用。

NBD:一個城市該如何提升可持續發展水準?

郭棟: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上,我們是要看可持續的改變,政策上要有很長期的發力。居民的生活水準真的有了質的提高,而且可持續的提高,才會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城市的主政者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名額其實是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一個專注于城市本身的特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短期的利益。現在很多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就是一種多利益相關方的模式。全世界各個地方的政府手裡的資源都是很有限的,光靠政府去推動可持續發展當然不行。是以要倡導公衆積極參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改變自身行為,鼓勵社會公衆、私營部門、非盈利性組織等利益攸關方發揮更大作用。

談名額設計:在乎較為長期的改變

NBD:在名額體系的設計上,這個項目有何特色?

郭棟: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提升過程。我們名額體系的設計比較在乎一些較為長期的改變。是以排名的提升是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會展現出來。這種設計主要是在權重的設定上,這是比較創新的做法。中國110座城市絕大多數城市的GDP增長率都在2.5%至4.5%之間。是以一座城市每年如果有一點點變化,對整體GDP增長率名額的排名就會産生很大的影響。

這種就像短跑,0.1秒的差距就可以決定冠亞軍甚至更多的名次。可持續發展是馬拉松,而不是短跑。我們認為這種用很小差異去差別城市之間表現的名額,它不能很好地代表可持續。就像0.1秒的差距對于賽場上的運動員來說可能是重要的,但用其衡量人類體能的發展顯然是不合适的。可持續是一個很長期的概念,是一個代際公平的概念。我們不能賦予這種表現差異不大的名額很高的可持續發展權重。

NBD:可持續發展指數的權重是如何配置設定的?

郭棟:一般情況下要做類似的排名體系或指數,權重都是專家主觀設計的。而我們的權重不是通過專家打分設計的,而是用統計學方法去計算的。

在我們的名額體系裡邊,那些城市與城市之間表現差距不大的名額,權重會比較小。我們的名額體系中權重最低的就是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是0.95。因為這個名額所有城市都在85%~95%。這就像考試,從98分提高到100分對于知識的擷取本身沒有太大意義,對這些本身已經很優秀的學生進行排名,同時賦予這個排名很大的社會意義就太“卷”了。而從60分到80分,這個進步是很顯著的。一些比較不容易改變的名額,城市與城市之間差别很大的這些名額,我們反而應該給予大的權重。

是以可持續發展是馬拉松,馬拉松比賽想改變排名是很難的,不是說今天加強訓練就追上了,也不是誰現在狀态好,就能超越别人的。我需要有質的和根本變化才能超越對手。這不就是可持續發展提倡的理念嗎?

談聚焦城市:“解鈴還須系鈴人”

NBD: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何重要?

郭棟:城市隻占了整個地球2%的土地面積,但是消耗了超過75%的自然資源,75%的碳排放都是來自于城市。解鈴還須系鈴人,解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才是解決可持續問題的重中之重。

要想解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也好,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好,都需要聚焦于城市,因為這是根源所在。

NBD:在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有什麼優勢?

郭棟:在資源環境的限制下,我們隻有兩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可走,要不然節約使用,也就是提高使用資源、能源效率,要不然就找替代,搞創新。如果講節約,城市必然是最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另外一條路是創新,比如找出替代性能源也能解決資源的制約性問題。從創新的角度看,城市實際上也是創新的溫床。人口聚集的地方大家在一起往往才能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是以城市是最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也是制造就業和創新的溫床。

還有一個很根本的方面。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的環境問題、極端氣候對我們生産、生活上帶來影響才是我們在乎的。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