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行·看振興】鳳岡:一位退伍老兵的“天麻故事”

作者:天眼新聞
【鄉村行·看振興】鳳岡:一位退伍老兵的“天麻故事”

掀開厚厚的松針覆寫葉層,慢慢往深處刨,肥沃的黑土裡“冒”出白中帶黃的天麻,一個個肥碩鮮嫩,呈現在羅顯忠眼前,好大一堆,惹人喜愛。

陽光從村梢灑下來,半陰半陽,空朗的林子,便因人而靈動起來。

這方以松、杉居多的林子,樹高地闊,綿延于鳳岡縣何壩街道魚塘村高家山的好幾個山頭。生态好,環境優,土壤富含鋅硒,在羅顯忠的眼裡,這是難得的種天麻的好地方。

【鄉村行·看振興】鳳岡:一位退伍老兵的“天麻故事”

這裡是他的老家,距縣城不遠,交通友善,空氣清新,鬧中取靜。一年前,從村裡流轉山林2800畝,羅顯忠下定決心要闖一闖。2023年3月下種,10月開始采挖,一直要挖好幾個月。去年,約80畝面積的新鮮天麻上市,單價25元到40元不等,畝産值3.5萬元。銷售一點兒不愁,玩帶貨直播的好幾個團隊,争搶着幫他銷售,有錢大家賺。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第一年見效,産量高,品質佳,行情好,初嘗成功的甜頭讓他樂不可支,妥妥的賺了第一桶金,産值超過1000萬元,除開成本開銷,預計可純賺好幾百萬元。

【鄉村行·看振興】鳳岡:一位退伍老兵的“天麻故事”

羅顯忠林下種植天麻的時間雖不算長,但在鳳岡這個地方的名聲不小。最近,慕名而來的縣外客商下了訂單,要購買他的天麻種子。從育種到商品種,羅顯忠邀請行内懂技術的高手作為他的技術顧問。實際上,試驗示範,前兩年他就做好精心準備,才有了今天的“開門第一炮”。沒想到,這一炮一“試”就打響,“試”出他“天麻故事”的春天。

“種植天麻經濟效益很可觀。”羅顯忠介紹,天麻屬蘭科植物,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他把他的天麻取名“鳳栖天麻”,其意取名鳳岡,植入家鄉情懷。他說,“鳳栖天麻”的“鳳栖”二字意為鳳凰栖息之地,這個名稱美麗而含蓄,當然喜獲豐收更讓他美滋滋的。

【鄉村行·看振興】鳳岡:一位退伍老兵的“天麻故事”

看上去,五十開外的羅顯忠精神充沛、精明能幹。他是一名退役軍人,退伍後幹過學校後勤管理,後辭職開辦酒樓。這兩年,他将目光瞄向天麻種植,這一種,便種出了經驗,種出了技術,種出了一份驚喜。他說,這份機緣,與既可作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食藥兩用”有關,也受到開酒樓食客喜歡的一道天麻雞湯啟發。

幾經選擇,他最終把天麻基地落地于離縣城大約五、六公裡的老家。那裡山嶺起伏,林木叢生,雲霧缭繞,鳥語花香,林蔭蔽日,清幽寂靜,生态良好,環境獨天得厚。他在那裡建起1000餘畝的四個天麻種植基地:其中1号基地120餘畝、2号基地250餘畝、3号基地330餘畝、4号基地140餘畝。

蹲在半山腰1号天麻基地的一棵松樹下,羅顯忠興奮地刨開一窩又一窩濕潤的泥土,露出一個個橫七豎八的寶貝天麻,不由自主地說:“這一窩天麻至少也有七、八斤,目前正在使勁生長。”然後,他取出埋在泥土中的一塊木材,指着上面的菌絲繼續介紹:“這木材上布得滿滿的的蜜環菌,對天麻後期生長更加有利。一窩天麻成熟後估計就是十斤左右,三窩一個平方米,按一平方米計算,就應該是三十斤天麻。”話語間,難掩内心的喜悅與自信。

【鄉村行·看振興】鳳岡:一位退伍老兵的“天麻故事”

在林子路邊,“退役軍人林下天麻種植基地”的牌子有點兒顯眼。林地外圍拉着繩帶,用來保護天麻基地,不讓人随意進入。沿着林間蜿蜒小路,不禁讓人思量,一個酒樓經營得好好的老闆,為什麼還要來搞種植呢?種植就偏偏選種植天麻呢?

“當時你為什麼要選擇種植天麻?”

“天麻是個好東西。小時候聽父母常說,天麻是一種藥材,它能治療頭昏眼花。其實,天麻的藥用功能遠不止這些,比如息風止痙、祛風通絡,還可以治療手足不遂等。”停下腳步,羅顯忠娓娓道來:“天麻還是一種好食品,對人體具有輔助調理機能。我相信好的天麻會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是以,我決定以發展林下經濟種植天麻來作為我的另一項事業。”

“為什麼要選擇這一片林子作為基地呢?”

羅顯忠擡頭環顧四周:“這裡是我的老家,一是找老百姓幹事友善可靠;二是這一片山林雲霧缭繞、僻靜深邃,海拔在1000米左右,溫濕程度正适合天麻生長;三是這一大片林木雜木居多,土質常年被落葉遮蓋、松軟無污染,這非常适合天麻生長環境;四是這裡通公路,出入友善。”

【鄉村行·看振興】鳳岡:一位退伍老兵的“天麻故事”

其實,對種植天麻,特别是林下種植,羅顯忠早有心理準備,早有思考和研究。不知不覺,來到2号種植基地,塑膠薄膜覆寫的樹林間一片白色,與青青的樹子形成反差。“這裡是培育天麻種子的地方,現有種麻約85000個。”羅顯忠顯得有些激動:“這裡種出來的天麻,類似于野生天麻,很受消費者喜愛。”

每到一處,羅顯忠情不自禁停下來,檢視天麻的長勢。一邊刨土一邊念“天麻經”:“去年天麻種植1000畝左右,産品麻160畝左右,按目前長勢和價格,收入非常可觀。”

【鄉村行·看振興】鳳岡:一位退伍老兵的“天麻故事”

“能幫助當地老百姓就地務工。”羅顯忠說,第一次組織開群衆會,村民們十分高興熱心支援,願意把自家林地讓出來。一起規劃種植區域,一起選木鋸木,一起埋木下種......開出的工資每人每天計,最低的100元,那些自願出木材的村民最高可達380元。

風過樹林,濤聲陣陣。放眼望去,山上山下,林木樹下,埋在地裡的天麻,難道不是藏着的“黃金”麼。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其倫

編輯 潘樹濤

二審 蔣洪飛

三審 錢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