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對藥”方面另辟蹊徑,首創“對穴”;他師從北京“四大名醫”之施今墨、祝谌予教授;他懸壺60多年,濟世活人達一甲子,贊譽頗豐;他就是中共黨員,中醫内科專家、針灸專家、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國醫大師——呂景山。
呂景山出生于1934年,河南偃師人,1962年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一直秉承師訓,精勤不倦,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
呂景山的外祖父餘祯是當地名醫,呂景山從小脾胃功能就差,飯量很小,甚至吃一餐飯還不如一隻貓多。後來随父母搬到了山西永濟市定居,有一次他得了中耳炎,父親拿了點冰片和石榴花,把它們磨成粉往耳朵裡吹,沒有想到,隻吹了幾次他的中耳炎就好了。這讓呂景山對中醫非常感興趣,于是開始了漫漫學醫之路。
在解放前的永濟市沒有一家醫院,人民生病了,不管是大病還是小病,都是用“土辦法”來治的。而且當時國民政府,想要打擊中醫,廢除中醫,但是13歲的呂景山在外祖父以及“土方法”的影響下,走上了探尋中醫奧秘的這條路。
1954年,呂景山開始學習針灸,之後又在兩位老師“對藥”配伍的啟迪下,還受到了老師楊甲山腧穴理論的影響,呂景山大量熟讀鑽研古典文獻,還總結前輩們的經驗,通過辨證施治,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慢慢發現了“對穴”規律。
“對穴”學說最重要的有兩點,第一是取穴要“精簡”,能取一穴治就不要取兩穴,能取兩穴治就不要取三穴……第二就是要提高療效。而想要提高療效,那麼就必須要通曉經絡、熟悉穴性、知曉配伍組方,再施以補瀉的方法,根據症候、選穴精練,效果才明顯。
呂景山針灸的手法非常具有特色,進針時沒有痛感,且能同步行針。進針時速度快、零痛苦、得 氣快、針感強度大、後勁也大。呂景山受共振現象的啟發而形成的同步針法,這一手法大大提高了療效。
呂景山曾多次随大陸的醫療隊出國,對外國進行醫療援助。有一次在非洲,一位黑人青年因和老闆吵架,氣的突然失語,講不了話了。家人帶他看過土著醫生和法國醫生,半個月過去了,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找到了大陸的醫療隊。
呂景山見診後,用針灸給黑人青年診治,隻用了兩分半鐘時間,這個失語的黑青年就能開口講話了,整個醫院頓時沸騰了,大家對來自中國的中醫大夫呂景山無不稱贊。
在慢慢的治病過程中,呂景山越來越覺得中醫很偉大,而國家的發展,是需要中醫保駕護航的。
為了傳承和發展針灸,呂景山和何樹槐等人一起編寫了《單穴治病選萃》。這本書非常全面介紹了單穴治病的範圍、取穴方法和對症等,是針灸臨床醫師、愛好者提高針灸技能的必備參考書,也是患者自我治療的必讀針灸經典。
而《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一書是後來呂景山自己編輯的,反映了他一生的針灸學術思想。
此外,《呂景山對穴》一書是呂景山女兒呂玉娥在《單穴治病選萃》、《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的基礎上進行了充實和增輯而編寫而成的。此書,理論更詳細,内容也更加完善,這本書還被翻譯成各種外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傳播,不僅在業界,而且還在國際上産生了重要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呂景山還編寫過一本書——《施今墨對藥》,這是呂教授早年時間整理了施今墨的“對藥”思想編輯而成的。老師施今墨看到初稿時非常欣慰,并逐字逐句幫他作了修正。該書出版之後,受到了業界内外的一緻好評,多次翻印,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