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0多名“花地新苗”獲獎,“走讀嶺南”啟航!

作者:羊城派

2023年12月30日,2023羊城·花地新苗作文征集活動頒獎典禮暨“走讀嶺南”品牌釋出會在廣東實驗中學白雲校區舉辦。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文史學者羅韬等一衆嶺南文化名家受聘為品牌活動智庫專家,在現場共同見證花地新苗的培育與綻放,探讨嶺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800多名“花地新苗”獲獎,“走讀嶺南”啟航!

“走讀嶺南”品牌活動智庫專家聘用儀式

唱響嶺南,花地新苗品牌再更新

由廣東實驗中學合唱團獻唱的《唱響嶺南》串燒點燃了頒獎典禮的氣氛。合唱團成員穿上舞裙變身嶺南美少女,撐着油紙傘,與省實雲城校區國小部的孩子們一起載歌載舞,演繹夢裡的珠江,優美動聽的《落雨大》《月光光》等粵語童謠,拉開頒獎典禮的帷幕。

800多名“花地新苗”獲獎,“走讀嶺南”啟航!

據了解,“花地新苗”作文征集活動由羊城晚報社與廣州市教育局聯合主辦,至今已舉辦第六屆,今年花地新苗作文征集活動的主題為“走讀嶺南正當時”,上萬份參賽作品中評選出800多份作品獲獎。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林海利表示,羊城晚報一直緻力于深度挖掘嶺南曆史文化底蘊,注重講好嶺南故事、廣東故事、灣區故事。“花地新苗 走讀嶺南”這一全新品牌的推出,代表羊城晚報将一如既往地堅守文化傳承的初心,充分利用好品牌的影響力并發掘其未來發展的潛力,為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貢獻更多的力量。

800多名“花地新苗”獲獎,“走讀嶺南”啟航!

“四有”好作文彰顯嶺南文化獨特魅力

本次征集活動以“線上投稿+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的形式進行。線上上征集階段,共收到上萬份投稿作品,經過組委會初步篩選,共有超過800份作品納入網絡投票展示。通過網絡投票占比10%、專家評審占比90%的評分形式,最終評選出一等獎42名,二等獎142名,三等獎218名,優秀獎419名,并評選出優秀指導老師67名,優秀組織機關38家。

花地新苗獲獎代表、廣州市越秀區農林下路國小石睿萌分享了自己如何通過行走番禺切身體驗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寶藏。”石睿萌說。

國文特級教師、花地新苗終審評委黃德初代表評審團做點評和總結,他認為此次征集活動産出了“眼裡有嶺南、腳下有行走、筆下有文化、文中有大我”的“四有”好作文。“通過講述嶺南的大美山海,征文比賽爆紅破圈,吸粉無數,共收獲超千萬的關注,數百萬的投票以及近萬人的投稿,不僅彰顯了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将助推新時代嶺南文化的高品質發展。”

800多名“花地新苗”獲獎,“走讀嶺南”啟航!

黃德初代表評審團作點評和總結

傳承對話探讨嶺南文化精髓

活動現場還開展了一場獨特的嶺南文化傳承對話。著名小說家、學者、畫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資深媒體人、文史學者,廣東省文化學會顧問羅韬和廣東實驗中學學生鐘好就“嶺南文化有多‘富有’?”的主題展開了一場别開生面的對話。

800多名“花地新苗”獲獎,“走讀嶺南”啟航!

劉斯奮介紹了嶺南文化的曆史發展脈絡,包容性以及進取性等内涵,加深大家對嶺南文化精髓的了解。劉斯奮表示,“古代文明重心在中原,近代文明啟動在嶺南”。雖然嶺南文化在中華文化的程序中起步較晚,但從近代以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觀念的先驅者從廣東走出,輻射全國,嶺南文化逐漸成為近現代中國文化思想的“排頭兵”。

羅韬則講述了嶺南文化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面對西方文化浪潮的沖擊,廣東人較早地做出了既要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也要守護好本土文化精華的努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 羅韬表示,中華文化自古以來便具有相容性,而一千多年前,廣東人在将外來的佛教文化本土化上作出了最傑出的貢獻,讓中華文化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不斷吸納、融合,豐富自身内涵。

“我是外地人,學習粵語好難,有什麼捷徑嗎?”現場有學生向名家請教。劉斯奮和羅韬毫不吝啬為她支招,有三個辦法:一是多唱粵語歌,二是多講,三是要厚臉皮,講錯也不怕。羅韬還現場即興用粵語朗誦《滿江紅》,展現出粵語的古典韻味與獨特魅力。兩位文化學者現場的“傳道授業”引起同學們的積極反響,兩代人圍繞了解嶺南文化的精髓與傳承讨論得熱火朝天。

作文集受追捧,“五個一”工程助力傳承

現場,新鮮出爐的《花地新苗——“走讀嶺南”優秀作文集》受到了家長和學生們的熱烈追捧,不少同學現場捧起厚厚的作文集津津有味讀了起來。“哇,原來還有這麼多我不知道的嶺南文化,這本作文集不僅可以教我學作文,還可以讓我了解很多民俗與文化。”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國小肖同學說。

800多名“花地新苗”獲獎,“走讀嶺南”啟航!

據悉,羊城晚報社“花地新苗 走讀嶺南”品牌活動,将以“五個一”工程為載體,包括一系列賽事,一場傳承對話,一系列展演,一本書,一系列研學等,将嶺南文化延伸到青少年群體,助力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承、發展、創新。

統籌 | 陳曉璇

文 | 記者 甘卓然 實習生 楊林培圖 | 羊城晚報教育發展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