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場波動中,銀行理财産品破淨率為何顯著下降?|2023新金融發展報告⑥

作者:南方周末

在2023年和2024年交替之際,股債兩個市場的動蕩令财富管理一度成為熱搜。

這一年,銀行理财産品淨值化基本完成,銀行理财産品淨值化已深入人心。

這一年,銀行理财産品破淨率顯著下降,但銀行理财規模首度被公募基金超越。

這一年,随市場波動的權益類産品多令投資者黯然神傷。

這一年,在非貨基金代銷市場,銀行的絕對主角地位被撼動。

這是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經過持續一年的調研、跟蹤和統計分析而發現的有趣現象。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為此建議,在财富管理機構從産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階段,應加強投研能力建設,并創新管理模式。

銀行理财産品破淨率顯著下降

在監管取向的明确指引下,銀行理财産品基本完成淨值化。

據銀行業理财登記托管中心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财市場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其中,淨值型理财産品占比為95.94%,占比逐漸增高。

實際上,2021年淨值型理财産品規模占比已達到92.97%。這意味着經過數年調整,銀行理财産品基本完成淨值化。

市場波動中,銀行理财産品破淨率為何顯著下降?|2023新金融發展報告⑥

而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資料,截至6月末,大陸公募基金資産淨值合計27.69萬億元,公募基金規模首次超過銀行理财規模。

盡管公募基金規模首度超過銀行理财産品規模,但從服務客戶角度而言,銀行理财優勢明顯。一方面,在大陸以銀行為主的金融市場中,背靠母行的理财公司具有先天的客戶優勢,覆寫客戶群體範圍廣,客戶信任度高;另一方面,客戶理财目的是保值增值,相比其他機構産品,銀行理财收益穩定性更高。銀行業理财登記托管中心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銀行理财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310億元,理财産品平均收益率為3.39%。

市場波動中,銀行理财産品破淨率為何顯著下降?|2023新金融發展報告⑥

銀行理财産品淨值不斷修複,破淨率顯著下降。普益标準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年初至今有效産品平均淨值上漲2.06%,其中淨值相對2022年末下跌的産品占比2.8%,破淨率顯著下降。2022年12月累計淨值破淨産品占比達到21.2%,這也導緻了銀行理财産品出現贖回潮。

新發産品以固定類為主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發現,在權益市場大幅波動的情況下,銀行理财産品破淨率大幅下降的一個“秘密”——新發産品以固收類為主。這也是理财公司傳統優勢産品,在低利率環境下,更好滿足理财投資者穩收益需求。

從産品發行市場角度觀察,2023年以來,銀行新發産品中固收類産品占比顯著提升。普益标準資料顯示,2023年1-11月,銀行理财新發固定收益類産品金額平均達到4052億元,在銀行新發各類理财産品中占據絕對領先地位。

市場波動中,銀行理财産品破淨率為何顯著下降?|2023新金融發展報告⑥

銀行為何熱衷于新發固收類産品呢?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認為,一方面,這與銀行理财固定收益産品優勢有關。銀行理财産品一直以中低和低風險固定收益類産品為主,且占比不斷提升。

雖然銀行理财與公募基金産品資産配置均以債券類為主,但是銀行理财更多投資于現金、銀行存款、同業存單等低風險資産。截至2023年6月,理财公司存續産品中規模最大的是固定收益類産品,占全部産品的96.23%。其次是混合類産品,占比3.39%。權益類産品和金融衍生品類産品占比不足1%。

市場波動中,銀行理财産品破淨率為何顯著下降?|2023新金融發展報告⑥

另一方面,這與居民風險偏好降低有關。2023年,居民存款持續增加,且呈現定期化趨勢。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比研究20家大銀行有關資料發現,2023年上半年,個人定期存款占比普遍提升。其中,興業銀行同比上升高達45.4%。(詳情請見南方周末App:《20家銀行淨利占A股1/3強,“利潤王”對抗息差壓力分化加劇》)

與此同時,2023年,儲蓄型保單熱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收入占比增加。以招商銀行為例,2023年前三季度保險代銷手續費占财富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52.44%,同比增長16.94%,是唯一增長的大類産品。

雖然這與預定利率為3.5%的增額終身壽險在6月底被要求下架營銷力度加大有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市場上優質理财産品尤其是穩健低波産品稀缺。

公募基金公司也意識到市場波動下不同風險産品配比的重要性。在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參加的2023财富管理50人論壇上,易方達基金董事長詹餘引認為,按照風險收益基準,公募基金的産品投資呈現“啞鈴型”分布。低風險、低收益的貨币類、短債類産品和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配置類産品較多,而中等收益中等風險的産品比較少。

非貨基代售市場,主角在轉變

雖然理财規模被公募基金超越,但銀行目前依然是财富管理代售市場的主管道。

新興網際網路平台充分利用技術優勢,通過高效管道觸達和多樣化産品組合,抓住年輕客群理财需求,快速切入财富管理市場,但銀行在個人财富管理領域的重要地位短期仍難以撼動。

據麥肯錫測算,目前約40%的零售非存款金融投資産品仍通過銀行管道銷售。

在理财公司的産品銷售中,盡管第三方代銷機構數量逐漸增加,但母行銷售仍是核心管道。銀行業理财登記托管中心資料顯示,2023年6月,417家機構代銷了銀行理财子公司發行的理财産品,較年初增加89家。但其代銷量不可與母行管道相提并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貨币公募基金發售市場上,券商和網際網路财富管理平台正逐漸蠶食銀行份額。Wind資料顯示,2021年一季度,銀行非貨币基金代銷市占率為58%,而至2023年一季度,銀行非貨币基金代銷市占率已跌至47.16%。同期,券商非貨币市場基金份額達到17.79%,而網際網路财富管理平台在非貨币型基金中的份額擴張至34.17%。可見網際網路财富管理平台在非貨币基金市場優勢更甚。

從客戶類型看,網際網路财富管理平台等新興理财管道主要客群多為90後,而銀行财富管理主力客群平均年齡相對較高。與年輕客群相比,後者對風險容忍度相對較低,主要理财目标為家庭保障、子女教育和退休養老等,對線下網點和客戶經理依賴度也相對較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代銷理财手續費收入是商業銀行中間收入的重要來源,商業銀行應積極推動數智化轉型,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一方面塑造年輕化品牌形象主動吸引年輕客群,另一方面應與其他機構在投顧能力建設、産品創新等方面加強合作,在促進财富管理市場生态體系健康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管理模式創新迫在眉睫

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場。業内通常以資管行業規模為統計口徑,據易方達基金測算,2023年中國大資管行業規模達到134.9萬億元。換句話說,大陸的财富管理市場已是百萬億級市場,僅次于美國。

市場波動中,銀行理财産品破淨率為何顯著下降?|2023新金融發展報告⑥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大陸财富管理生态系統雖初步成形,但仍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金融市場有效性弱、波動性大。尤其是資本市場,财富管理功能較弱,對投資者保護不足,大股東減持等問題比較突出。與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相比,中國資本市場收益率低而波動率高。這也是無法吸引機構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主要因素。

二是另類投資市場發展緩慢,進入門檻較高。大陸投資者參與權益市場的對沖工具主要有融券業務、股指期貨、上證50ETF期權、滬深300ETF期權和場外定制衍生品等。但這些對沖工具均有進入門檻限制,普通人參與成本較高。即使對專業性較強的機構投資者也有比例限制和額度審批要求,因而無法實作有效避險。缺乏避險工具使得投資者無法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與對沖,各類資管機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是投資者不成熟。投資者教育非一日之功,在過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期,受益于改革開放的一代人積累了大量财富,同時也習慣了金融機構剛性兌付的隐性承諾。而在淨值化時代,低風險高收益理财産品難尋,他們對理财産品波動性容忍度較低。

四是資管機構過去重視“投”而忽視“顧”。投資者适當性原則和投資者保護執行不到位。金融中介機構對客戶調查不深入,風險揭示不充分,更多的是出于業績、考核等因素推薦金融産品或鼓勵投資人頻繁買賣,代理問題和信任問題頻發。

五是監管政策一緻性和協同性較差制約财富管理市場發展。2023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揭牌,标志着大陸新一輪金融監管機構改革邁出重要一步。這有助于加強不同監管機構監管政策的一緻性和協同性。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可見,财富管理市場正逐漸形成全方位、系統性監管體系。

目前,大陸财富管理市場正處于從産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關鍵變革期。海外成熟市場的财富管理機構已形成專業投顧為核心,差別于産品銷售的顧問式财富管理模式。在這種背景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資管機構要加強投研能力建設。投研能力是一家專業資管機構賴以生存的立身之本,也是取得差異化競争優勢的關鍵。資管機構在鞏固傳統固收産品投研能力的同時,應增強權益類投資能力的建設,輸出更加穩健的權益性資管産品。

二是創新管理模式。如建立投資經理薪酬遞延制度,産品強制跟投機制。這些舉措有利于資管機構與客戶建立緊密的互信關系,履行受托義務,防止損害客戶利益行為發生。

三是加強投資者教育。資管機構要加強投資者教育與陪伴,倡導價值投資理念,幫助客戶克服短期情緒波動,擷取長期穩健收益。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文景

責編 謝豔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