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饒毅 | 仁者壽:楊振甯先生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君子懷德君子喻于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楊先生的保守

饒毅 | 仁者壽:楊振甯先生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君子懷德君子喻于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楊先生的保守

繪圖|王阮

饒毅|任仁壽:楊振甯先生

饒毅 | 仁者壽:楊振甯先生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君子懷德君子喻于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楊先生的保守

楊振甯先生擁有100年曆史的中國生日系列的頁面|照片:饒毅的文章是楊振甯先生的100年曆史的中國生日收藏,由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饒毅出版。

|饒毅

●  ●  ●

參考《論語》是寫楊振甯先生的一條捷徑。

不僅題目立刻就有了,六個小标題有四個,而且每次看到楊先生的感受,用《論語》早就寫過文字來形容:"紳士如人"。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1">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h1>

《論語》非常重視人際關系的智慧,卻不太重視智慧的智慧,這個小标題必須是白手起家的。

楊振甯先生是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

楊先生的許多傑出科學成就都得到了實體學家的認可。

楊先生的智慧和智慧可以在通常的非科學交流中感受到。我現在感到遺憾的是,我當時不僅認真聽取了楊先生的講話,而且事後還應該錄下來。但實際上隻錄了一次,是以要說為什麼楊先生被認為是最聰明的,并不容易。也許是靠感情,來自二三十次會議和一百多封電子郵件(我的電腦缺少2011年之前的郵件,其中72封來自楊先生)。

雖然我認識一些數學家、實體學家、化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但能判斷的主要是生物學家,是以比較有樣本局限性。

BioNo獎的獲獎者是那些認為自己愚蠢的人。與純數學和理論實體相比,生物學和許多行業一樣,不需要高智商。如果長期積累足夠的經驗,大多數人都能做得很好(甚至出類拔萃)。生物學中也有一些聰明的人可以做很好的研究,但許多人被推遲了,因為智力在生物學中的作用較小。如果石功獲得諾貝爾生物研究獎,那不是他智力的強項。

吉姆·沃森(Jim Watson,沃森,1928-)是美國生物學家,也是DNA雙螺旋的共同發現者,比楊先生小六歲。沃森的科學貢獻是傑出的。大多數人都同意沃森和英國實體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1916-2004)在1953年提出,雙螺旋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生物學工作。雖然我認為它僅次于1944年的遺傳物質工作,如艾弗裡,但毫無疑問,DNA的雙螺旋确實至關重要。

沃森的幾本書被很多人讀過。我在他的主編《基因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Genes)中教過學生。2017年,沃森先生通路了清華大學,楊先生與清華大學在同一舞台上。2018年,他們都通路了西湖大學。屈臣氏夫婦作為客人來到我家。當沃森和楊先生在一起時,很難不被比較。後來出生的沃森在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反應速度方面都不像楊先生那樣頭腦清醒。比較兩人小時候的著作和演講,我也覺得楊先生比較好。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171">紳士懷爾德</h1>

楊先生關注重大事件、世界、中國和科學事務。

楊先生對世界和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有的很深刻,有的很有意思,有的讓人突然心胸開闊,有的讓人感受高樓大廈建設,天下。

楊先生完全是發自内心,理性分析,得出自己的觀點。

孔福子的"紳士的坦率"适用于曆代漢字中像楊先生這樣的人,對他們氣質的描述是神的筆。

楊先生對社會的看法具有誤導性。例如,我猜他的一些表達是他覺得合理的速度和步伐,人們認為這就是他認為的最終目标。

楊先生不以個人利益為由影響自己對商業的看法。我覺得他有誤解。他覺得鄧小平在反對北京對撞機後對他不滿意,是以在1980年之前和之後,他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楊先生了。我懷疑當時中國處于混亂狀态,中國上司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減少了與外國客人進行禮貌會面的頻率,而沒有特别的活動可以讨論。但這種誤解絲毫沒有影響楊安澤對鄧小平的高度評價。

對于中國科學的發展和未來,楊先生長期以來在許多方面給予了支援和幫助。近年來我熟悉的兩件事得到了楊先生的支援。

2016年,我參加了"未來科學獎"的啟動,并确定了九個首批科學家委員會中的七個。楊先生非常支援這個獎項,從釀造到獲獎,這個獎項為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做出了重要的科學貢獻。2017年1月17日,石先生和我邀請楊先生參加首屆頒獎典禮。

2018年,我和馬化騰提議設立科學探索獎。楊先生不僅成為該獎項的贊助商之一,支援中國青年科學家,還連續第二年參與候選人提名,以支援未來幾代青年科學家。2019年,我邀請楊先生出席了11月2日的頒獎典禮,97歲的楊先生不僅出席了頒獎典禮,還發表了講話。11月4日,楊先生還發來郵件确認科學探索獎。

楊先生的教學、激勵、參與和道德監督對于建立和堅持中國最公平、最光榮的科學獎項非常重要。

< h1級"pgc-h-right-arrow"data-track""172" >紳士是正義的</h1>

楊先生從大義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還有楊先生的場合,每個人都可以從他的話語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思想的升華。

就話語的詞彙量而言,楊先生"文藝彬彬有禮"。幾十年來,楊先生一直不贊成大型對撞機,但根據他對身體發育的了解和大型對撞機的重要性,它們是概念性的。他的批評是錯誤的。此外,楊先生沒有發起公開辯論,隻是在被公開卷入辯論并感到自己被置于不适當的了解中之後才被迫發言。

2016年,楊安澤和王健林在《知識分子》雜志上進行了一次公開辯論,觀點迥異,是當年華人科學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任何一方都不在條款之外施加影響。2019年,王某獲得未來科學獎材料科學獎。楊先生不僅批評我們的評獎委員會提前、事後頒獎錯誤,還親自出席了頒獎典禮。這是楊先生紳士風貌的自然展現。

"戴先生不驕傲。楊先生并不固執,更不墨守成規。在香港和北京,我看到《未來之書》系列的主編與楊先生讨論和争論。有一次,對方的聲音快得臉紅,但楊先生一點也不介意。楊先生對他回國非常有幫助。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173">紳士成人的美麗</h1>

楊先生獲獎的那一年,我的三個叔叔在大學五年級時在北京大學實體系,他和全中國的實體老師和學生都深受鼓舞。他的舅舅是一位理論實體學家和核實體學家,1980年代在德國期間,楊先生去了他導師的研究所。他的姨媽和在大學教實體的姨媽也于1991年在美國拜訪了楊安澤。

楊老師建議實體教學要把實體史結合起來,姑姑也非常有效地運用了。楊先生對科學史的了解超越了實體學,他也了解中國電生理學家淩甯和中國生理學家馮德培的生物學史。楊先生曾是美國著名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of Biology)顧問委員會成員,他推動該研究所堅持其基礎,并在面臨重大方向争議時追求卓越。

直到2006年以後,我才有機會與楊先生近距離接觸,我經常目睹楊先生在很多方面幫助他人、帶動年輕人的習慣。

我第一次聽說田剛和夏志宏,是因為我讀到楊振甯先生公開稱贊田和夏先生在1990年代傑出的數學成就,楊先生的評價讓很多人對田和夏的關注。十年後,我在西北大學遇到了夏志宏,在北京大學遇到了田剛。

實體學家張守軒曾經告訴我,楊振甯先生是如何和他進行長時間的交流,讨論實體學的。楊先生曾多次肯定張先生在實體學方面的成就。

2006年,益富獎生物學獲得者王曉東在香港科技大學發表演講。我碰巧在科大。午飯時間,楊先生請王曉東把我叫過來,這是我第一次有幸和楊先生說話。不久,我去了楊先生在清華大學的住所,遇到了翁凡和實體學家于華軒,然後去C吃飯。

楊先生在很多場合、多種方式給予了我寶貴的支援,也給了我委婉的說法。在我關于塗瑜和張廷東的文章于2011年發表,我關于新冠疫情對我家庭的影響的文章于2020年發表後,楊先生發了一封肯定的電子郵件。楊先生偶爾溫柔的針鋒相對和我妻子的頻繁提醒是我發現自己近年來需要反思自己并更多地傾聽他人的兩個主要原因。

楊先生對清華是無私的。他還支援北京大學,例如,參與我在北京大學的教學工作。我提供了關于什麼是科學的大學選修課。第一節是請楊先生開講,北京大學的大學生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

楊先生曾兩次要求我接替他的位置參加國際科學活動。在日本,我無法旅行,因為我既沒有美國護照,也沒有中國護照。那次,其他國家都去找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和女兒享受了一次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待遇"。石一公回家後,趙仁彬很快把孩子們帶回家。楊先生和翁凡先生還參加了兩所學校的幾次歡迎,一位市民,仁斌定居在清華。楊安澤的文章描述了楊安澤對他的部分支援。

< h1級""pgc-h-右箭頭"資料軌道""174">紳士周</h1>

楊先生提倡"紳士對文學的朋友"。2007年我全職回國時,楊先生提議把注意力集中在兩位學校教授身上,在小型聚會中見面和交流。

我安排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科大、科學院和北京醫院的學者輪流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見面。每次都有交流,主題演講,稍後的讨論,晚餐。

饒毅 | 仁者壽:楊振甯先生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君子懷德君子喻于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楊先生的保守

第一次是在清華高等專院,楊先生主持了講座的開幕式。楊先生的演講,就像他的文化散文一樣,是新鮮而永恒的。

這些交流,讓我受益匪淺,建立了科學文化,增加了洞察力,了解了多個學科,不同的人。

但楊安澤"沒有比較"。雖然我們很多人都非常尊敬和欽佩楊先生,但他并沒有對我們施加任何其他影響。

作為《知識分子》的主編之一(編者注:本文寫于2021年9月初,9月18日,饒毅辭去《知識分子》主編職務,成為《知識分子》主編),我早期參與較多,後來編輯部本身也做得很好,我的參與逐漸減少,後來就不用參加了。

一些比我年輕的中國人,因為"知識分子"發表了一篇署名的文章并抨擊我,交叉眉毛冷眼,甚至從現在開始。其中幾篇文章我事先沒有讀過,更何況作者的自責,發表的文字并不代表主編或編輯部的同意。如果發表的所有文章都代表了編委會的觀點,那麼這是一個糟糕的平台。如果《知識分子》發表了我個人同意的觀點,它應該關門大吉。

相比之下,楊安澤從未對他的後代參與的出版物表示過任何不滿。楊安澤也沒有以任何方式施加任何影響。這就是楊先生的紳士風度,令人欽佩。

有一篇文章後來發現,裡面有一些東西似乎在暗示楊先生。還有一篇文章,提前可以看出對楊先生有更大的偏見。但就作者的責任和對楊先生困境的擔憂,我們最終按照公正的編輯政策發表了作者的原文。這兩篇文章都沒有責怪我們。其實第二篇文章的标題和内容都很明顯,楊先生不能不理會。我認為,一方面,楊先生是慷慨的,另一方面,他有足夠的信心,不擔心一篇文章可以改變曆史的事實。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175">楊先生的保守</h1>

在英國的美國實體學家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稱楊的實體學風格是"保守的革命者"。

我對楊先生的保守主義有一些經驗。

大約在1996年,我在美國任教期間,給楊先生發了一封郵件,建議他參與在中國建立一所研究型大學的倡議。我當時的想法是基于中國科學院,因為高等教育似乎實力不足。楊先生在回複傳真時說了一句話,總的意圖是說現在還為時過早。

我後來直接向周光超先生提出,得到的答複是,應該允許高等院校建設研究型大學。當然,我覺得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還遠遠不好,是以與教育系統沒有聯系。但在1999年中國開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從最初的口号,到十多年後,中國确實在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種情況下,楊先生和我都預計中國的發展會比實際情況慢。确切地說,楊先生比我更保守。

2012年,楊先生90歲。碰巧的是,意大利猶太神經生物學家、第一位百歲諾貝爾獎獲得者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在102歲時發表了她的研究論文。我寫了一篇介紹,寄給楊先生。楊先生回答說,他剛剛發表了一篇實體學論文。我希望他能打破一位105歲的意大利生物學家發表的論文的記錄。

楊先生當時回答:自信95歲。

事實再次證明,楊潔篪過于保守。

2020年夏天,楊先生、翁凡先生和我們夫婦共進午餐,楊先生三個小時的思考清晰、不知疲倦,精力充沛的狀态明顯優于我。如果我不更新我的期望,我就對自己缺乏信心。

而且,時代在前進,健康在改善,一位爺爺就要110歲了。

我應該反思自己:不要太保守,把我十年前105歲寫文章的欲望更新為楊先生110歲以後寫文章的期望。

九月 5, 202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