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夜讀|河馬:“藝術是多姿多彩的,他也是一種。”

作者:文彙網
夜讀|河馬:“藝術是多姿多彩的,他也是一種。”

餘友涵老師回歸自然了。

餘老師最初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正如他的名字所顯示的:大度、包容、有涵養。初遇餘老師,是1986年,和他的學生王子衛在書店偶遇他。餘老師邀我們去離得不遠的長樂路畫室看看,當時他已經開始在畫“黑白圓”。他謙虛地請我這個毛頭小子提提意見,我就老實不客氣地說了感受,提岀了些不同意見,第二天還寫了一頁批評他的評論寄給了他。過了幾個月再去餘老師家,見他把那幾幅最早的“黑白圓”自制成一本畫冊,竟然還把我寫的評論貼在第一頁上,我暗暗吃驚,這是什麼氣量!後來問餘老師,他說:畢竟你那篇評論是我最早收到的對“圓”的評論,蠻真心的,再說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

餘老師的謙虛包容是發自内心的,他對他的學生們從不擺架子,總是在一起切磋。經常聽見他問:最近在研究哪個畫家?有什麼心得?後來,我越來越覺得餘老師的這種态度是真正能取得不斷進步的智慧。有時,我和朋友在藝術觀點上有分歧,餘老師會告誡我:“藝術是多姿多彩的,他也是一種。”

餘老師很少寫東西,寫出來的通常也是很簡短的“格言”式的話,但都很樸素,通俗易懂,諸如:“藝術一頭聯系傳統,一頭聯系未來。”“藝術求新,但新不是唯一的目标。”“藝術是創造,但創造不是唯一的要求。”“藝術表現心的自由。”“繪畫就像走路,人類發明了汽車和飛機,但還要走路。”至于我親耳聆聽的沒有記下的言教那就更多了。餘老師有很多“理論”。印象較深的一個是“美就是美中不足”,這是他和我讨論“人性就是人的局限性”時他生發出來的。還有“草地理論”:“一根草綠了,說明草地馬上也會綠了”;“帳篷理論”:“帳篷往那邊倒,這邊就要拉一下;往這邊倒,那邊就要拉一下” ……太多了!這麼些年,我就在這些“理論”引導、幫助之下,成長,變老。

餘老師另一個讓人深深崇敬的品質,是慈悲善良。他溫和謙卑,用流行的話說,很低調,但他的内心卻是敏感而火熱的。他不僅愛護他的家人、朋友,而且對芸芸衆生都飽含着深深的悲憫之心。90年代後期他開始畫“啊!我們”系列時,曾對我說過:“我畫的都是我魂牽夢繞的東西。”他一直在畫抽象畫,但不追求不帶感情的“純形式”,而是通過色彩和筆觸,讓觀者自己去體會那些形式的意味。

而對身邊的朋友,餘老師的慈悲更是無處不在。在我人生處于低谷時,他會騎兩個小時自行車來看我鼓勵我;每當工作、生活中遇上挫折,他會陪我散步談心,給出他理性的分析和睿智的建議。有一次深夜我突然身體不舒服,打電話給他,他連忙趕來送我去醫院做仔細檢察,折騰到早上,後來得知,他一早還要趕到嘉定去上課……

至于餘老師在藝術上的成就和對現代藝術的貢獻,早就自有公論,最近的“朋友圈”也多有介紹餘友涵藝術的文章。我想多說一句的是:他的藝術語言并非僅僅隻是對西方繪畫語言的學習和借鑒,而是對所有人類藝術經驗的學習和體會。餘老師很早就和我說過:“我是古今中外的‘拿來主義’。”他的謙虛包容讓他能不斷地有新的探索,他的慈悲善良又讓他具備更深刻的洞察力和表現力。他為探索美而畫,也為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畫。我覺得他的藝術最核心的就是在表達“道法自然”,而不管古今還是中外,這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大智慧。

夜讀|河馬:“藝術是多姿多彩的,他也是一種。”

抽象 201404-07(布面丙烯)餘友涵

前一陣,讀到宋代禅師弘智正覺的一句偈語:“莫道鲲鲸無羽翼,今日親從鳥道回。”這讓我想起餘老師的“圓”,特别是其中一張用藍色畫的右上角有塊白色的大畫(上圖)。那張畫是他的抽象畫裡首次出現了具象元素,其實是他早期的一張“黑白圓”,晚年他把那張舊作的筆觸和背景色都改成了藍色。當時他先用電腦列印了舊作照片作草圖,草圖右上方有塊地方弄髒了,但卻給他帶來新的啟發,那天我去他畫室,見他塗白了那一塊正思考怎麼改,我說現在這樣看上去讓人想到藍天白雲。餘老師想了想,沒再畫下去,于是他的抽象畫裡就開始有了地球上的藍天白雲。

當時餘老師還點化了我一下:你有沒有覺得這些自然遊走的筆觸像一隻大鳥?我馬上明白了,他是畫他喜歡的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鵬其實是古人看到鲸魚出水時想象它展開雙翼化作大鵬。正覺禅師的偈語用“鲲鲸”一詞,說明他很明白這個意象的源頭:不要以為鲸魚沒有翅膀,你也會親自經曆魚鳥變化般的天道變化和輪回。偈語展現了禅師對天道、自然、變化、無常、輪回的深刻體悟,而餘老師的抽象畫也有同樣的意味。那張草圖後來一直挂在我家牆上。

夜讀|河馬:“藝術是多姿多彩的,他也是一種。”

餘老師病重時,有天我和湯光明老師去看他,從醫院回到家,看着餘老師的那張草圖,我們都覺得正覺禅師的那句偈語送給餘老師很貼切:

莫道鲲鲸無羽翼,

今日親從鳥道回。

夜讀|河馬:“藝術是多姿多彩的,他也是一種。”

來源|文彙筆會

文|河馬

編輯|王秋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