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科學跨年|專項答題:學習反詐知識,不被套路不被騙

作者:北京科協

什麼樣的密碼更保險?詐騙分子冒充公檢法人員向您打電話時,要怎樣才能準确識别?網絡詐騙隐蔽性強,哪些做法是錯誤的?家長要如何避免孩子陷入網絡騙局?以“刷單兼職”名義進行的詐騙,詐騙者通常會冒充什麼身份?看到上級上司發送郵件索要全公司通訊錄時,應該怎麼應對?……這些問題,都與網絡安全、反詐防騙有關。

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們的生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電信網絡技術手段進行詐騙,讓人稍不注意,就被掏空錢包……電信網絡詐騙有突出的特征,比如作案手法變化快,犯罪分子作案手法層出不窮,千方百計編造各種虛假事實進行詐騙犯罪,從最初的“中獎”“消費”虛假資訊,發展到“綁架勒索”“電話欠費”等虛構事實詐騙,甚至冒充國家機關從業人員、公安民警詐騙,欺騙性非常大,識别很困難,非常容易引人上當受騙。還有就是網絡詐騙造成的社會危害大,一些群衆多年的積蓄一夜之間被犯罪分子騙取,思想包袱很大,個别群衆被騙後甚至做出極端行為,給社會治安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

公安部釋出的十大高發電信網絡詐騙類型中,刷單返利類詐騙發案率最高,占發案的1/3左右;虛假網絡投資理财類詐騙造成損失的金額最大,占造成損失金額的1/3左右。此外還有虛假網絡貸款類詐騙、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詐騙、冒充公檢法類詐騙、虛假征信類詐騙、虛假購物及服務類詐騙、冒充上司或熟人類詐騙、網絡遊戲産品虛假交易類詐騙、婚戀與交友類詐騙等,嚴重威脅着人們的财産安全。

面對猖獗的電信網絡詐騙行為,國家有關部門一直在進行重拳打擊,并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公安機關等也在全社會推廣宣傳反電信網絡詐騙的知識和理念。為了有效提升人們的反詐意識,增進對電信網絡詐騙的了解,提高識騙防騙技能,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推出“安全反詐 建設網絡強國”專項答題活動。

公衆通過答題,将了解到不同類型的電信網絡詐騙行為,并學習到正确的應對處理方式,保障個人資訊安全。

“安全反詐 建設網絡強國”專項答題活動重在提升公衆對于反電信網絡詐騙的認知水準,掌握必要的反詐防詐知識和技能,得到了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電信博物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援。

背景知識

随着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資訊網絡的普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這也讓很多不法分子趁虛而入,侵蝕網絡空間。他們常利用電話、QQ、微信、郵箱等工具作案,而且手段不斷翻新,給廣大人民群衆造成了巨大的财産損失。

所謂電信網絡詐騙,通常是指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絡和短信方式,編造虛假資訊,設定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端、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賬的犯罪行為。詐騙人員往往利用受害人趨利避害和輕信麻痹的心理,誘使受害人上當而實施詐騙犯罪活動。是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警惕,加強防範意識,以免上當受騙。

(一)克服“貪利”思想,不要輕信麻痹,謹防上當。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掉餡餅。對于犯罪分子實施的中獎詐騙、虛假辦理低息貸款或信用卡套現詐騙及虛假緻富資訊轉讓詐騙,不要輕信,一定要多了解和分析識别真僞,以免上當受騙。

(二)不要輕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訊資訊等家庭、個人資料洩露給他人。對于家人意外受傷需治療費用,朋友急事求助類的詐騙短信、電話,要仔細核對,不要着急恐慌,輕信上當,更不要将“急用款”彙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銀行賬戶。

(三)遇到疑似電信網絡詐騙時,不要盲目輕信,要多做調查印證。對接到教育訓練通知、冒充銀行、公檢法機關等聲稱銀行卡更新和虛假招工、婚介類的詐騙,要及時向本地的相關機關和行業或親臨其辦公地點進行咨詢、核對,不要輕信陌生電話和資訊,教育訓練類費用一般都是現款交納或者對公轉賬,不應彙入個人賬戶,不要輕信上當。對于來電聲稱是公安、檢察、法院、銀行等的電話号碼,務必多方印證,嘗試回撥電話核實,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軟體等手法冒認電話号碼。

(四)正确使用銀行卡及銀行自助機。到銀行自動櫃員機(ATM)存取款遇到銀行卡被堵、被吞等情況,認真識别自動櫃員機的“提示”真僞,千萬不要輕信和上當,最好撥打自動櫃員機所屬銀行電話的客服中心了解查問,與真正的銀行從業人員聯系處理和解決。

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通過線上形式設定每日答題、限時挑戰答題、PK答題、專項答題等不同模式,可讓您在碎片化時間利用“小屏”提升科學素養。您還可以通過“測測你的數字科學素養”闆塊進行自測,了解自己在科學精神與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的基礎情況。

同時,大賽還将從解讀國家戰略、前沿科技、社會熱點、科學(家)精神、應急科普、科學辟謠等不同角度,與相關機關合作開展不同主題的專項答題。

來源:北京市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北京科普發展與研究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