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奮進45年】長江邊的“工業秀帶”

作者:央廣網

視訊加載中...

編者按: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改革由此開啟。改革開放45年來,在江蘇大地上,“春天的故事”不斷湧現,特别是各種類型的産業園區,敢為人先、努力拼搏,成為江蘇經濟的“領頭羊”“頂梁柱”。這個年末,央廣網江蘇頻道推出系列報道《奮進45年》,為您講述改革開放45年來江蘇産業園區一路探索、一路奮鬥的精彩故事。

央廣網常州12月29日消息 在常州想看長江,需向北望。常州北瀕長江,僅25.8公裡的長江岸線全部位于常州國家高新區内。冬季的長江常州段沿岸,寒風刺骨,但江景壯闊依然。

據了解,改革開放以來,國内各地經開區、高新區快速建設。擁有長江常州段全部岸線的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内較早設立的國家級高新區之一。

常州國家高新區位于常州北部,三十多年來,它沿江而興,借助各類優勢産業得到快速發展。2023年1月至11月,常州國家高新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産值超3400億元,在常州市位居前列。

【奮進45年】長江邊的“工業秀帶”

上世紀九十年代,常州市提出“重點向北、開發江邊”的發展思路,大批的化工行業集中到了江邊。粗犷的發展方式下,“化工圍江”無序發展的問題愈發嚴重。

近些年來,伴随着長江大保護的開展,長江常州段岸線整治初見成效。近日,記者走進常州國家高新區,實地探訪長江常州段岸線從“工業鏽帶”到“工業秀帶”的蝶變。

“化工圍江” 亟須改變

“在以前,長江常州段岸線上化工企業密布。”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化工産業管理局從業人員劉濰介紹,1999年,濱江化工園區在常州國家高新區内成立,“當時園區内集聚了許多化工企業,最高峰的時候,化工企業達到了120多家”。

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沁怡坦言,當時的大開發、大建設确實帶來了經濟的大發展,但靠江吃江的産業布局,讓長江及周邊的生态受到較大的沖擊,“生态容量越來越小,環境限制越來越緊”。

“化工圍江”,這是對當時常州國家高新區瀕江地區的一個精準概括。在濱江經濟開發區從業人員提供的曆史圖檔和視訊中,記者看到,隻有25.8公裡的岸線上煙囪林立、工廠紮堆、漁船密布,化工、造船、采砂等重工業集中,港口碼頭、物流倉儲等功能密集。“這裡一度集中了常州45%的重大危險源。”張沁怡介紹,“化工企業離長江最近的時候,大概隻有一百米。”

【奮進45年】長江邊的“工業秀帶”

“化工圍江”(央廣網發 常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供圖)

最嚴重的時候,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同樣受到影響。“早些年,一些居民反映在家裡不敢開窗,周圍惡臭撲鼻。”張沁怡表示,由于岸線上化工企業紮堆,市民“近江卻不見江”。

針對“化工圍江”的問題,早在2011年,常州國家高新區内的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就連續開展了多輪的化工企業綜合整治,關停了一批落後産能。“成效肯定是有的,我們當時還建立了一個國家循環化改造示範點園區,但整治不夠系統,力度也不夠大。”張沁怡介紹,2019年5月,常州國家高新區長江大保護指揮部在濱江經濟開發區挂牌成立,“我們開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積極探索‘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破解‘化工圍江’無序發展的問題”。

化工“清零” 生态複綠

常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2019年以來,常州國家高新區系統推進“停、轉、拆、綠、提”五大行動,累計安全拆除45家瀕江的化工企業,實作了沿江一公裡範圍内低質低效化工企業“清零”。

日前,記者在常州市長江大保護展覽館周邊看到,一片看不到邊際的草地與長江相連,放眼望去,長江岸線周邊已看不到化工企業的影子。

劉濰向記者介紹,常州市長江大保護展覽館所用的場地,原先是一家名為常隆化工的企業的辦公樓。“這家企業是我們沿江拆除的第一家化工企業。”劉濰表示,在實施化工企業拆除前,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綜合了多方意見,編制了規劃,“企業什麼情況下需要拆除,什麼情況下需要更新改造,我們都進行了系統科學地評估。”

【奮進45年】長江邊的“工業秀帶”

常隆化工被拆除後(央廣網發 常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供圖)

常茂生物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茂生物)在2001年整體搬遷到了常州國家高新區。“我們的北廠區其實離長江不到一公裡。”常茂生物環保科科長白羽介紹,搬到高新區以後,因為離原材料順酐的生産企業較遠,公司開始自己在工廠内生産這項化工産品。“我們的北廠區主要就是生産順酐,南廠區專注于食品添加劑的生産。”

在長江大保護的推動下,常茂生物于2020年實施了公司北廠區的騰退,“我們停止了順酐的生産,改為向外采購順酐原料。”白羽介紹,随着化工産能的去除,工廠每年可減排VOCs約20噸。

“其實化工産能的清退,也是在推動我們企業自身向綠色生産靠近,向高效益靠近。”白羽表示,公司的經濟效益在2022年實作了曆史新高,銷售收入達到6.57億元。“企業不能隻專注于傳統産品的生産,其效益可能會随着市場競争加劇而逐漸下降。”白羽稱,目前,常茂生物還在積極探索相關産品在醫藥及新能源領域的應用,進一步優化産品結構。

記者在沿江綠地探訪時,遇到了正在江邊打卡的市民魯先生。“正巧路過這裡,就想來看看長江。”魯先生表示,此前并不知道這裡已經複綠了,“視野很開闊,以後想看長江,就可以到這裡玩玩。”

張沁怡介紹,在拆除清退化工企業後,沿江實施了生态保育和修複,2021年底,實作了連片複綠面積超3300畝,其中,長江常州段生态岸線占比達80.6%。張沁怡表示,“我們還在積極配合推進常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目前規劃的常州濱江文化綜合展示帶已在招投标階段。”

産業轉型 保護與發展共進

如何實作綠色發展?長江大保護的展開,推動了常州國家高新區的産業轉型更新。在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東方碳谷”“創新藥谷”成了當地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招牌。資料顯示,2022年,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的新材料産業産值達573.3億元,同比增長26.8%,新醫藥産業産值達175.2億元,同比增長152.1%。

新創碳谷是常州國家高新區内較早開始生産碳纖維産品的企業之一,“我們一直深耕風電領域,生産風電所需要的玻璃纖維制品。”新創碳谷集團有限公司宣傳部部長王歡介紹,随着風電行業開始使用碳纖維産品,他們開始意識到,企業可以轉向碳纖維産品生産這個新的賽道。

王歡表示,“我們現在整個碳纖維生産基地有1.8萬噸的産能,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的産能達到了5.4萬噸。”

【奮進45年】長江邊的“工業秀帶”

新創碳谷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央廣網發 新創碳谷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比鋼筋輕卻能替代鋼筋,在長三角碳纖維及複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記者看到了這樣一款碳纖維産品。“它叫作熱塑性筋,使用壽命要比鋼筋長很多。”長三角碳纖維及複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總工程師兼副主任鹹貴軍介紹,這樣一款碳纖維産品可以替代鋼筋,在建築工程中使用,“以往也有類似的碳纖維産品,但是它們無法在使用時改變形狀,更無法回收利用,熱塑性筋可以做到”。據了解,這款産品計劃于明年在創新中心進行試生産,并完成産業化推廣。

據介紹,長三角碳纖維及複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成立于2022年,位于常州國家高新區内。“常州國家高新區的碳纖維産業鍊是非常完善的,從原材料的生産,到各類産品的制備等,都能在這裡找到相應的企業。”鹹貴軍表示,創新中心的建立,主要是為了解決國内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的裝備、性能、效率、成本等綜合性問題,“目前我們在土木工程、航天航空領域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部分産品已經在一些橋梁中得到了應用”。

【奮進45年】長江邊的“工業秀帶”

碳纖維相關應用場景展示(央廣網發 劉劍忠 攝)

張沁怡介紹,僅是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在長江大保護的推動下,經濟高品質發展成效就已有展現。“在開展長江大保護之前,區内畝均稅收是11.1萬元,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6.7萬元。”

放眼整個常州國家高新區,據常州國家高新區提供的資料顯示,2022年,常州國家高新區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達到3429.7億元,同比增長11.9%,位列全市第一。

事實上,除了長江常州段岸線的整治提升,常州國家高新區在近些年來,還在不斷提升發展能級,推動自身高品質發展。

常州市新北區委書記、常州國家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周慶表示,常州國家高新區圍繞常州建設新能源之都、沖刺“GDP萬億之城”的目标,始終保持奮進姿态、實幹狀态。“高新區初步形成了智慧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等多個産業叢集,穩步推進高鐵新城建設,城鄉面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奮進45年】長江邊的“工業秀帶”

長江常州段岸線(央廣網發 常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供圖)

周慶表示,未來,常州國家高新區将深入推進重大項目攻堅突破、高鐵新城建設和長江大保護“三大工程”,持續扮靓“現代高新、活力高新、開放高新、秀美高新、幸福高新、和諧高新”六張名片。

監制:伏成鐳

編審:栾永勝

記者:王紀民

視訊:劉劍忠 王紀民

設計:王宣宣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