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期新型工業化大講堂舉辦: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應深度融合

作者:中國電子報

第二期新型工業化大講堂舉辦: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應深度融合

第二期新型工業化大講堂舉辦: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應深度融合

4月28日,由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賽迪研究院”)主辦的第二期新型工業化大講堂活動成功舉辦。本期講堂由賽迪研究院副院長張小燕主持,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馬名傑以“新時代下的科技創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為題作主題發言。工信部高新司相關處室上司與産學研金服各界代表共同參會,并參加讨論。

會上,張小燕指出,新時代下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是應對全球科技創新和産業變革迅猛發展的需要,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抓手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推進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任務。如何走出一條适合中國國情的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之路,是值得業界共同研究的問題。與會代表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讨。

産業更新對技術的市場需求大幅增長“近十年以來,中國制造業産業更新程序不斷加快,中國制造形成了特有優勢,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馬名傑表示。從工業化整體程序來看,大陸制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在加入WTO之後,中國的産業競争力、科技能力、創新能力都在迅速提升,形成了全球制造基地,在科技發展、人才儲備、産業競争力等方面形成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度不高、科技創新轉化慢等問題依然存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國際競争乃至創新能力比拼中嶄露頭角,既有傳統産業的整機企業,也有零部件和元器件生産企業,這種變化背後是創新邏輯的改變。馬名傑分析稱:“過去我們走的是全球采購、國内組裝出口的模式,用成本優勢、內建創新優勢參與國際競争,相當多有競争力的産品都是通過系統內建展現出來的。近十年以來,更多的國内企業開始在關鍵零部件、中間品生産上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準、研發能力、産品品質和國際競争力,進而産生對高端、基礎和前沿技術需求明顯增長。”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目前科技創新趨勢呈現出四個特點:其一創新産品和技術複雜度一代比一代更強;其二從單一技術突破向體系化技術突破發展非常明顯;其三從科技創新到産品落地的各個環節不确定性增大;其四技術疊代速度明顯加快。對于産業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都要遵循技術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生命周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宋文燕指出,科技創新是一個多元度、多層次的過程,它涵蓋了從基礎研究的突破到應用研究的深化,再到應用基礎研究的創新等多個層面。實作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關鍵在于建構一個合理的比對機制,確定資源和人才等的配置恰到好處。如果出現錯配現象,無論是資源還是人才,都可能導緻融合效果不盡如人意。科技成果轉化難導緻企業創新能力分化現象突出科技部資料顯示,大陸全社會研發投入中76%由企業貢獻。企業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占全社會的60%。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占全社會研發人員的近80%。企業已經是大陸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大陸開展創新活動的規模(限額)以上企業總量與美、歐接近,栖身全球高強度研發之列的企業數量也在迅速增長。馬名傑指出,企業創新活動的分化現象也十分突出,相當比例和數量的企業沒有開展創新活動,有能力開辟全球新賽道的科技企業數量仍然很少。在創新金字塔中,底層企業往往數量多、創新水準較低,甚至沒有創新活動;中間部分的企業創新強度不夠強,屬于跟随型;金字塔頂部是最具競争力的創新企業,數量也最少。“中國創新金字塔的特點是底部企業數量太多,呈現基座大的狀态。不過,可以看到進入前沿、有國際競争力的企業也越來越多,跟随型創新企業數量龐大,總體上看中國創新體系處于積極向上的發展狀态。”馬名傑說道。深究背後的原因,科技成果轉化難是一個關鍵問題。光子盒研究院總經理顧成建坦言:“量子資訊科技目前大量的科研成果停留在國内研究型的大學和科研院是以内,真正從實驗室向社會轉化的速度非常慢,也非常少,校企合作的效果也不太理想。”他指出,前沿技術的市場前景不清晰,在沒有市場正向回報的情況下,融資無法源源不斷地進來,加之沒有科研院所作為背後的支撐,創業企業想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北京中科國光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義博給出了幾點建議:一是要重新認識企業家,充分認識民營企業在創新機制中的重大價值;二是企業要尋找産業創新發展方向,尋找真正的市場需求點;三是要加強科技産業政策支援,安徽的量子科技産業之是以能走到前面,與當地政府在政策、資金、應用場景等方面的引導和支援分不開。“産業上不能做那些完全炒作概念,或者科技含量很低的創新,真正有科技含量的創新也不要用《Nature》《Science》作為衡量名額,要把科研和産業分開,各有各的标準,各有各的領先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助推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趙義博強調。中科創星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廣博呼籲引入更多的耐心資本。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光靠一家投資機構是做不成的,必須發揮整個産業體系的力量。“我們希望聯合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國有銀行、券商、保險一起支援這些企業早期的發展。”産業創新生态亟須進一步完善目前,大陸已建立了多種形式的産學研創新聯合體,但是,現有産學研融合機制不适應新形勢,難以支援颠覆性技術、前沿技術與競争前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對此,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研究部總監李詩林建議,可以借鑒美國上世紀70年代建立的I/UCRC機制,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主導的創新聯合體,需要更多地吸收産業領域領軍企業及産業鍊上下遊中小企業加入,鼓勵這些企業參與研究方向制定及成果轉化,同時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更好地發揮企業“出題人、閱卷人”角色作用,便于成果轉化。資本是科技轉化為财富的“加速器”。創投對企業成長、創新創業、連接配接産業和科技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與會專家指出從投資機構的角度而言,首先面臨的挑戰是先進技術不好懂。先進技術研發周期長,研發投入大,批量生産的資本開支也很大。盡管一旦批産放量的時候,企業效益很快會出現指數級增長,但由于大家對這種業态的認知不到位,導緻很多投資機構“早期不敢投,後期投不進去”。創新同時也意味着沒有使用者體驗過,市場很難找到對标産品,導緻難以得到估值。“企業營運前期強調的是技術,但到了中期要懂行業有産品思維,後面又需要有産業落地。是以企業能不能做好跟企業家的關系很大,國内很多企業統一的問題是缺少企業家。”與會專家建議,國家層面繼續大力發展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産業投資基金,激發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活力。龍頭企業是創新生态的引領者。李詩林指出,傳統創新的典型範式是由高校與科研院所開展基礎研究,然後由企業開展試驗發展,進行産業化轉化。近年來,随着數字技術的發展,商業發展及創新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一些科技領軍企業通過搭建平台型創新生态系統實作價值共創,推動商業發展及産業技術創新。與傳統的國家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産業創新系統不同,企業創新系統可以橫跨多個産業,在全球範圍配置創新資源。在這種新的創新範式下,單個企業的競争力和生存可能性并不取決于自身的技術有多牛,而是取決于創新生态系統本身的競争力。“科技企業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非常重要的銜接點,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組織科研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與會企業代表建議,一方面要以創新聯合體的形式支援龍頭企業發揮鍊主生态引領角色,發揮好共性技術平台的創新策源作用;另一方面,要強化科技創新與市場應用相銜接,不能一味地“讓政府買單”,好的技術一定是在市場應用中不斷打磨、疊代、創新,才能最終走向成熟,實作産業創新;此外,還要持續優化創新環境,設定容錯機制,降低科技企業創新風險。工信部高新司問斌處長認為:一是要進一步突出企業創新為主體,建構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在打造科技領軍型企業和骨幹企業的同時給予中小型企業支援;二是要增強技術供給,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的認知,推動基礎研究、高新技術攻關和應用示範一體化;三是要強調開放創新,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要用更開闊的胸懷看待創新,引進吸收全球最優秀的人才,同時也要尊重創新,保護知識産權,打造創新沃土。甯波高新區:産業創新從“書架”到“貨架” | 新型工業化調研行·走進園區

工信部: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标準體系

作者丨宋婧編輯丨徐恒美編丨馬利亞監制丨連曉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