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作者:小彭的燦爛筆記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文|小彭的燦爛筆記

編輯|小彭的燦爛筆

【前言】

明清時期不僅是廣西邊疆内地化程序的重要階段,而且随着外來移民經濟開發活動不斷由桂東向桂中、桂西深入,廣西邊疆普遍經曆了生态環境的顯著變遷。

特别是在傳統土司制度下非漢民族聚居的桂西地區,在明清時期制度變遷、移民遷入、新作物引進、技術進步的驅動下,其生态環境更是經曆了巨大演變。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廣泛分布的原生态森林景觀逐漸演變為農業生态景觀而曾經的“瘴病之鄉”,因之變成了移民新的生存場所。

那桂西地區原生态瘴氣環境與森林動物所反映的森林植被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一地區原生态森林景觀向農業生态景觀的變遷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明代桂西局部地區的農業開發與生态環境】

考察一個地區在傳統時代的農業開發與生态變遷過程,首先需要确立初始界面,複原該地區的原生态狀況作為進行前後對比的基礎。

明代以前,廣西大多數地方尚處于地廣人稀的狀态,丘陵、平壩仍有不少可耕地,更不用說大力開發桂西山區了。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宋代桂西地區瘴氣的盛行,更是成為桂西開發不足、自然環境保持原生态狀況的一個注腳。

瘴氣作為一種産生于特定自然環境的曆史生态現象,它的生态基礎就是多山的地形、郁閉的地勢、茂密的植被和炎熱潮濕的氣候。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曆史上桂西民族地區以山地為主,号稱“漳鄉”,南宋時期廣西除了桂林一帶無瘴之外,其他各地皆有瘴,其中又以桂西左、右江地區的瘴最重,一年四季“無時無瘴”。

宋代廣西瘴氣産生的自然環境與地廣人稀、開發不足密切相關,明代桂西大部分地區處于土司的控制之下,經濟落後、開發不足,到處林菁深密、瘴氣彌漫,與宋代相比進步緩慢。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雖然明代桂西地區總體上開發不足,但是在局部地區,土著居民對關系到生計的農業生态環境也進行了較大的改造,一些人工水利設施的修建就是典型例證。

明代以前桂西地區缺乏水利建設的記載,降至明代中後期,文獻中已經有了較多這方面的内容,其中桂西南太平府境内的水利建設記載尤多。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明後期桂西北的土地開發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在人類活動的改造下,一些地方是現出較為顯著的農業生态景觀。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清代桂西民族地區的農業開發與生态變遷】

清前期桂西開發不足與瘴氣生态環境清前期,桂西仍是廣西瘴氣較重的地區,山區森林植被茂密,以緻到該地區做官的中原人士、駐屯的官兵多因染瘴而生病或死亡。

該時期桂西地區尚多為土司控制或改流未久,地廣人稀,境内多崇山峻嶺石山綿亘,自然條件惡劣,外來移民進入較少土地開發相對滞後。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森林植被的覆寫情況與明代相比變化不大,許多山地覆被還保持着較為原始的狀态,清前期桂西開發動力的不足主要展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外來漢族移民遷入桂西較少,尚未形成強勁的外在推動力,另一方面居住在山區的非漢民族人口稀少他們對山地的開發和利用非常有限。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在農業上多采取休耕輪作、廣種薄收等粗放耕作方式,糧食作物主要為雜糧,另外種植一些經濟林木,這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生态環境的影響較為細微。

是以清前期桂西各地的人地關系較為寬松,生态環境也較良好。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清中期,桂西地區的生态環境随着外來移民的山地墾殖、人們對林木産品和柴薪需求的急劇增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生态森林系統遭到破壞森林覆寫率不斷下降,森林動物種群減少山地生态系統發生着劇烈的變遷。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其中移民墾殖活動是最主要的驅動方案,大量農業移民的遷入刺激了桂西山地的開發,其結果是大量林地被墾辟為耕地,森林植被覆寫率急劇下降。

進而導緻茂密森林背景下的瘴氣危害逐漸消散,曾經猖獗一時的虎患也大為減輕,在這一過程中,玉米等高産早地作物的大範圍引種客觀上成為桂西山地墾殖的助推器。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可以說清中期是桂西民族地區生态環境發生重大變遷的轉折期。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移民影響下少數民族生計方式的轉變對桂西山地生态的改造】

清前期桂西地區還處于相對封閉、人口稀少的狀态,随着康熙雍正年間改歸流的推行以及清中期漢族移民的大量遷入,對桂西地區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口壓力,壯族居民在與漢旅移民的交往中擷取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在生存競争中積極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清中期在漢族農業移民的影響下,桂西壯族的生計方式發生着較大的改變,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個是注重水利建設,提高稻田的複種指故,二是山地的墾辟更多 ,雜糧的種植更廣,三是玉米等高産旱地作物的引種并推廣,上述因素共同推動了桂西民族地區土地利用水準的提高。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清中期,由于人類在桂西地區開發活動的加強,高郁閉度的原生态森林系統不斷遭到破壞,曾經的“瘴病之鄉“瘴氣逐漸消散,煙瘴的危害已經大為減輕。

人類活動的強弱、森林植被覆寫率的高低、虎患的輕重三者之間呈現出高度的正相關,而清代桂西地區虎患的前後演變,生動地诠釋了這一點。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明清時期桂西的山地墾殖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山地墾殖導緻的生态變遷,也存在不利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面。

比如桂西石灰岩山體廣布,植被生長緩慢,生态環境較為脆弱,一旦加以砍伐墾殖,極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土壤貧瘠,很難持久耕作。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面對生态環境的惡化趨勢,人類在開發桂西山地的過程中,也有自發進行生态重建的一面,清代桂西山地森林植被的變遷并不是完全單向的,在局部地區存在着雙向演變的可能。

人類在開發的某一個階段常常會破壞山地的植被,但是在随後的階段又可能重建一種新的植被,當然這種植被主要是為人類服務的。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具體表現為栽種油桐、油茶、八角等經濟林木和杉木、松木等,清後期宣統年間桂西山地的八角種植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随着八角種植業的興盛,就連荒蕪的山地都栽種上了八角樹,提高了森林植被的覆寫率,使山地生态系統發生了良性變化而且人民的生計也得到了較大改善。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從宣統三年統計的資料看,各樹齡段的八角樹共達540萬棟,這無疑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展現了人類将生态植被重建與自身發展結合起來的成果。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移民開發的因素】

在人口密度較小、森林茂密、交通不便的原始西南岩溶山區,人類活動在自然生态系統中的作用微不足道,隻開墾了部分窪地、谷地為農田。

農業生态系統的各個環境因子基本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狀态,明代外省移民集中分布于桂東和桂南地區。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僅在明前期有少量軍事移民,和明末有一些躲避戰亂的漢民流散的士兵來到桂西,他們對桂西的經濟開發所起作用有限,更不用說導緻生态環境的變化。

清前期,桂西地區一些土司逐漸改流,已經有小規模移民來到桂西,後來随着漢族移民的大量到來,單一的糧食作物種植逐漸取代了桂西土著居民原來的多樣化土地利用方式。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這很快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統的相對平衡,加速了地表景觀的演替過程,廣西邊疆的農業景觀和森林景觀被外來漢族移民重新塑造。

乾隆中期以後,大量外省移民促進了桂西的山地墾殖,人們對林産品和薪炭需求的劇增使得濫伐森林的現象普遍存在。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導緻森林植被覆寫率不斷降低,原生态森林系統被破壞使中原人士談之色變的煙瘴逐漸消解,動物種群減少,曾經酷烈的虎患也大為減輕。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制度變遷的因素】

雍正初年,桂西絕大多數土司尚未改土歸流,此時清王朝在廣西推行的墾荒活動也未涉及土司地區。

清前期在桂西土司地區推行的改土歸流,從制度上為漢族移民開發桂西地區創造了條件,清中期放寬移民土司地區的限制。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進一步促進了移民對桂西的開發程序,表現為桂西地區山地墾殖漸廣、山林開辟日深、瘴氣逐漸減輕。

随着改土歸流的推進,封建土地所有制淡入桂西傳統的土司地區,處于廣西邊緣地帶、生态更脆弱的土地也被墾種,制度的變遷加快了改流地區的開發程序。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新作物的引種】

在農業生态環境的變遷中,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無疑是其重要内容。

明清時期特别是入清以後,廣西主要糧食作物的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清代以前稻谷是廣西的主要糧食作物。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随着清代玉米、番薯在廣西的引種并逐漸推廣,廣西的主要糧食由原來以水稻為主變成了水稻、玉米、番薯等的新組合。

桂西民族地區山多田少,适宜種植玉米,玉米的引進及推廣,成為改變桂西農業生态環境的重要推動因素。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在雍正年間廣西已有玉米種植,但是直到乾嘉道時期玉米的種植範圍,才不斷擴充開來,其中以桂西地區種植較多而東部地區相對較少。

玉米作為高産早地作物,具有耐早、耐寒、耐瘠,産量較高,病蟲害較少,适宜山區種植等優點。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成為桂西地區開發山地的利器,,在促進桂西山地開發和山地生态環境變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清代廣西引種的兩大雜糧作物,番薯在康熙初期已在廣西境内有所種植,但終清之世桂西地區的番薯種植并不普遍。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其原因與桂西地區的自然環境、人地關系、種植傳統等有關,西部多崇山峻嶺,且有大片石山地區。

耕地中以畜地為主,坡度大,土層淺保水性能差,種植玉米相對較為适宜,番薯雖然也能在坡嶺地種植但因結實于土中,對士壤的要求相對較高。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此外西部的本地薯類較為發達,而且産量不低,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番薯的引進。

技術是決定土地能否使用的關鍵,比如陡坡在采用梯田等技術後就能耕種,旱地采用灌溉技術和引種适宜的旱地作物後便能有效利用。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梯田修造、耕作技術在明代産生後,至清代在桂西地區進一步推廣,促進了桂西山地的有效開發,使山地生态景觀發生了顯著變化。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人地關系和諧發展】

明清時期桂西的山地墾殖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山地墾殖導緻的生态變遷,也存在不利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面。

種植林木,能在某種程度上對森林植被進行重建,反映出清代桂西生态環境還存在逆向演變的一面。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而明清時期桂西民族地區生态環境變遷之路表明,人類對生态環境的改造和利用需要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适應。

同時将自身的發展與生态環境的維護有機統一起來,才能實作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明清時期,桂西地區的生态景觀,有着怎樣具體的變遷過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