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詩壇裡的神仙,政治上的小白

作者:非正常曆史研究室

李白這一生都是在求官裡度過的,雖然詩作名動四方,是聞名天下的谪仙人,但這位仙人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卻不把政治當回事,個性飄逸,眼高于頂,似乎天下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因而在皇帝眼裡,李白隻配當個文學侍從罷了。

李白:詩壇裡的神仙,政治上的小白

詩仙太白

文學侍從雖然無權,但至少衣食無憂,在皇親國戚之間遊走,能讓高力士脫靴,能被楊貴妃視為座上賓,這種禮遇已經是一個文人能夠在封建時代獲得的最高待遇了。

但李白個性張揚,且厭倦這種禦用文人生活,他原以為自己是一匹千裡馬,可以在大唐政壇一展雄風,到頭來不過是談選擇用來歌頌大唐盛世的一枚棋子罷了,于是他開始自暴自棄,整日沉迷酒中。

而在醉酒嬉戲之餘,他又得罪了太多人,各種讒言自然不斷,就這樣,在宮内生活一年多的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李白:詩壇裡的神仙,政治上的小白

辛柏青的李白深入人心

離開長安後,李白用唐玄宗賞賜的金銀修建了一座酒樓,日日和好友通宵達旦的飲酒賦詩,随後又修建一座煉丹房,走上了煉丹修仙之路。

李白就這樣渾渾噩噩過了幾個月,随後又再次踏上了自己遊山玩水之路。

天寶三年(744年)夏,李白來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裡,他第一次遇到仰慕自己許久的杜甫,雖然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詩才也早已名揚天下,但他沒有倨傲,杜甫雖然困頓于洛陽,但也沒有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交往,也是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這對詩人的相遇是文學史上的盛世,但在當時兩人不過是落魄文人罷了,或許兩人就在一個街邊的小酒館喝着悶酒,互相吐訴自己的不如意,随後兩人繼續邀約,約定在梁宋之地見面。

李白:詩壇裡的神仙,政治上的小白

這對詩人的相遇是文學史上的盛世

當年深秋,李白和杜甫如約來到了梁宋之地,兩人繼續喝酒抒懷遣興,恰好又遇到了不得志的高适,三個落魄的文人相見恨晚,互訴不如意後又繼續結伴遊覽,随後又各奔前程。

轉眼來到天寶十四年(755年),這一年,席卷中原的安史之亂爆發,這次動亂徹底改變了大唐的未來,也改變了李白、杜甫和高适的命運,戰亂剛起,李白就帶着妻子各地避難,最終落腳于廬山,打算在這裡隐居。

而在戰亂之初,唐玄宗就帶着楊貴妃出逃長安,打算前往蜀中避難,卻沒想到太子李亨卻在靈武擅自登基,遙尊自己為太上皇,大唐迎來兩帝并存時期。

掌權一輩子的唐玄宗自然不甘心兒子的突然登基,但自己倉皇出逃已經引起諸多将士的不滿,大部分将士都支援李亨,為了避免内戰,他隻能承認李亨的登基,但卻依舊想維持自己的權威。

李白:詩壇裡的神仙,政治上的小白

安史之亂改變了所有人的命運

為了分化李亨的軍權,唐玄宗先後任命永王、盛王、豐王擔任各地的節度使,名為平叛,實則招募兵士抓軍權,以便日後和李亨抗争。

其中永王李璘就被往江南,擔任山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和嶺南道的節度使,相當于今天的湖北、重慶、河南部分、江西、湖南、貴州、兩廣,掌握了南方三分之二的領土,而兩淮的稅賦也需要經過李璘掌控之地,可以說唐玄宗此舉就是為了牽制李亨。

李璘前往江陵後,得知名動天下的詩人李白就隐居在不遠的廬山,加上自己仰慕李白許久,前後三次修書派人邀請李白出山輔佐自己。

或許李璘隻是想借助李白的名聲募兵而已,但李白卻感覺到這是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不顧五十六歲的高齡,前往江陵,擔任江淮兵馬都督從事,而在永王這裡,李白意氣風發,先後寫了十一首詩詞,自比當年可以談笑間破敵的謝安。

李白:詩壇裡的神仙,政治上的小白

李白這輩子非常崇拜謝安

就在李白沉浸于力挽狂瀾的美夢中的時候,殊不知身邊已經醞釀出一個驚天的陰謀,身處局内的李白卻毫無察覺,反而是李白曾經的好友高适敏銳地察覺到這次危機。

和李白告别後,高适輾轉來到名将哥舒翰的幕府中任職,潼關失守後,高适又跟随唐玄宗的車駕逃亡蜀中。

和李白相比,高适有着極高的政治敏感度,在唐玄宗任命李璘南下募兵的時候,就察覺到這可能引起皇子之間的争儲,因而極力勸阻唐玄宗,但唐玄宗不為所動,高适見其不納谏,轉頭就投奔了李亨。

此時李亨還不知道李璘南下募兵之事,高适就将李璘南下之事告知李亨,李亨當即安排高适擔任淮南節度使,對李璘進行牽制,等時機到了的時候撲滅這個隐患。

此時的李白還不知道,曾經的好友已經走到了自己的對立面,而他依舊做着力挽狂瀾,拯救萬民後學謝安退隐的美夢。

李白:詩壇裡的神仙,政治上的小白

高适所在地

和李白相比,高适就老辣多了,剛到淮南就開始策反李璘手下的将領,随後上書李亨,讓李亨下诏阻止李璘到四川與唐玄宗會合,李璘自然不肯,甚至出兵進攻揚州所在的江南東道,更好給裡李亨平定的機會。

在高适的調兵遣将下,李璘的核心将領紛紛倒戈,衆叛親離之下,兵敗于丹陽,曾經的幕僚也作鳥獸散,至于李白,還沒弄清楚怎回事,就從高位跌落,成為倉皇出逃的叛賊。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在浔陽入獄,到這個時候他都沒想到好好的平叛咋麼陷入皇位之争裡?作為政治上的小白,他天真的以為李璘和李亨作為皇室子弟,理應兄弟齊心,南北夾擊叛軍,然後會師兩京,自己也能在平叛中穩定社稷,功臣名就。

隻是李白除了詩才卓越之外,仕途政治真的不在行,即便淪為階下囚,他都不忘和高适的故交之情,寫了一首詩托人送給高适,委婉的要高适幫助自己,可惜石沉大海,高适始終沒有回應。

難道是高适見死不救,其實未必,實際上此時的高适已經步入李亨一朝的核心層,不能冒着巨大的仕途風險去營救一位被定義為叛軍的囚犯,哪怕自己立下大功,但終究需要再複雜的朝堂上權衡利弊,一着不慎滿盤皆輸,是以就算和李白有交情,在權利面前,這份交情還值得他如此做嗎?

但李白看不明白,對高适的見死不救耿耿于懷,更是在後面的視作中不斷諷刺高适以及他的人品,也預示着兩人的徹底絕交。

縱然高适當年的确趨炎附勢,吹捧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但李白又何嘗不是?獻詩給玉真公主、賀知章,奉承楊貴妃,是以文人從來都不是出淤泥而不染。

好在李白無限趨于零的政治能力又救了他一命,雖然李白攤上的事比謀反還嚴重,但李亨發現他政治能力和政治經驗幾乎都是空白,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沒必要去殺了他,就這樣,李白活了下來。

李白:詩壇裡的神仙,政治上的小白

輕舟已過萬重山,是李白最真實的心境

說到底,李白隻适合當一個文采飛揚的詩人,而不是呆在勾心鬥角的朝廷之上,強行擠進去,不過是别人的棋子罷了,至于高适,雖然他在文學上不如李白,但政治上他是成熟的。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終于因大赦而重獲自由,在随着長江而下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晚年的李白似乎意識到自己真的不适合從政,在各地依人為生。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在病榻上,賦《臨路歌》後去世,一代詩仙就此隕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