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要想孩子内心富足,有極強的自我價值感,那麼媽媽一定不能太“廉價”。

媽媽要先足夠愛自己,然後才有能量去滋養孩子,并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 | 番茄媽

上個周末,我帶8歲的女兒出門逛街。

正好快到聖誕節了,孩子嚷嚷着要吃草莓蛋糕。

于是,我們走進一家裝修精緻的蛋糕店,裡面琳琅滿目,光是草莓蛋糕就有七八種。

女兒雀躍着,很快就挑中了一個漂亮的6寸蛋糕。

就在排隊買單的時候,旁邊一對母女的聲音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個小女孩看起來和女兒差不多大,一直在央求她媽媽給她買一個蛋糕吃,哪怕是最小的也可以。

但是她媽媽死活不同意,還不停地指責她:

你就知道亂花錢,我每天累死累活賺錢容易嗎?

我一年到頭連件衣服都舍不得買,羽絨服都穿了10年了,你還好意思買蛋糕?

這時候,正好店員拿着一盤免費的試吃點心走過來。

女孩的媽媽見狀,眼睛都亮了,拎着女孩就走了過去。

“你不是想吃嗎?來來來,讓你吃個夠!”說着拿起點心就往女孩嘴裡塞。

小女孩氣得扭過頭,大喊一句“我不吃了”沖出店門,她媽媽見狀抓了一把試吃品也跟了出去。

在一旁的我和女兒看得目瞪口呆。

走出蛋糕店之後,女兒難得抱了抱我,跟我說:“媽媽,你真好。”

我摸了摸女兒的頭,心裡卻一直在為剛才那個小女孩的命運擔憂。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其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媽媽,特别喜歡在金錢上計較。

要麼故意把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動不動在孩子面前哭窮:

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你要省着點花;

給你買個冰淇淋夠媽媽吃一天飯了,你可不能浪費;

去個超市一定要試吃夠了才走,平常買個菜也總要求攤主送點東西。

這種媽媽自以為會過日子,渾身上下卻透露出一種廉價感。

作家馬德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衣着寒酸的婦人在逛小吃街,她借口先嘗嘗味道,随手拿起街邊各種小吃就往嘴裡塞。

一條街走過去,她一分錢沒花就填飽了肚子。

有個小孩看到了,想學這個婦人,結果剛伸手,就被旁邊的爺爺打了回去。

小孩覺得非常委屈,爺爺對他說:你學了她,就會生出窮氣,有了窮氣就再難翻身了。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超越自己,能出人頭地、大富大貴。

卻忽視了,心窮的父母,很難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我見過從小就在媽媽哭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

小時候,他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家裡沒錢,媽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于是,跟大人逛超市他都不敢擡頭,因為害怕看到自己喜歡的零食。

那種不配得感一直如影随形,直到今天他到一個消費場所,隻要身上沒有帶夠3倍的錢,就會感到害怕;

隻要病得不嚴重,就不敢去醫院;

面對别人的好,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欣慰,而是我不配。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那種自卑和匮乏感根植在他心中,成為他一生難以擺脫的陰影。

我也見過那些愛占小便宜的媽媽養出的孩子。

一位網友小時候跟着媽媽坐車,媽媽總是想辦法不給他買票。

後來他去國外上學,偶爾發現不刷卡也能坐公共汽車,後來幹脆習慣了逃票。

結果就在畢業之前,成績優異的他卻因為逃票的不良記錄被拉入求職黑名單中,隻能灰頭土臉的回國。

俞敏洪曾說過:

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斤斤計較的家庭裡能走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我們也很難在一個庸俗的家庭裡面發現一個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純。

廉價感的媽媽,永遠養不出内心富足,品性高雅的孩子。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生活中,還有一種常見的媽媽,她們對孩子特别舍得付出,但是對自己卻很“苛刻”。

網上看到一位當媽的記錄自家的日常生活。

她某天包餃子,包好一批後,給兒子盛了20個,給老公盛了30個,讓他們先吃。

自己繼續包,但餡兒不夠了,隻包出10來個餃子,剩下的面團擀成面條,自己湊合着吃完了。

忙活了大半天,自己隻吃了幾個餃子和面條的大雜燴,但看着父子倆吃得滿足,也沒啥怨言。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最後她還滿懷感慨:“是不是人當了媽之後慢慢都會變成這樣子?”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有太多媽媽,在有了孩子之後,就變成了那個吃邊角料吃剩菜的人,仿佛自己就不配吃點好的。

比如這位媽媽,“有倆孩子後,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隻配吃芒果核了。”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這些媽媽貌似非常偉大,甘願為了孩子和家庭,犧牲自己的感受。

但實際上,我隻看到了廉價的自我感動。

這種無私付出的媽媽,她們的孩子真的會幸福、快樂嗎?

并不會,反而很可憐。

因為孩子被動成為了一個“虧欠者”,往後不管走到哪裡,都要帶着沉重的内疚。

作家甘北,曾經講過一位年輕女讀者的故事。

他們家在一線城市有房有車,一年收入在七位數以上,絕對算是中上水準了。

但她卻活得一點也不舒坦,因為她媽媽有一項神奇的本領,就是能讓所有人都陷入負罪感裡。

比如他們家當初買房的時候,她媽媽堅持要把主卧讓給她,盡管她再三反對。

但她媽媽卻堅持不肯,說她是家裡的獨生女,隻想要把最好的給她。

她隻好妥協,住進了主卧。

但從那以後,她的噩夢就來了:

每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就會數落她:“你還不好好學,為了給你最好的環境,家裡最大的房間都給你了......”

親戚朋友過來參觀,媽媽總是不厭其煩地跟人強調:“我們家主卧都給她了,我這個當媽的還要怎樣?”

再比如,秋天家裡吃大閘蟹,媽媽偏偏不動筷子,說自己不吃海鮮,等到吵架時又哭訴:

“我連大閘蟹都舍不得吃,都給你們留着......”

長此以往,女兒崩潰不已,内心不堪重負,甚至長大後都害怕回家。

媽媽這種苦情般的付出,不僅自己活得憋屈,而且還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

一個母親在家庭裡所能感覺到的幸福程度,也是一個孩子在家庭裡所感覺到的幸福極限。

如果媽媽把自己活得廉價,她的孩子也很難幸福。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一個教育專家說過:孩子身上的問題,大部分是父母身上問題的折射。

有的時候,我們看一個人活得很廉價:

特别不舍得花錢,一花錢就有負罪感,總愛貪小便宜,目光短淺......很大機率深受他的原生家庭影響。

母親是孩子最依賴最信任的人,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是一生的。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那麼,媽媽應該如何避免廉價感呢?

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富養自己的同時,也富養孩子。

首先,媽媽要先學會富養自己。

看過一個90後寶媽吃芒果的視訊。

這位寶媽先是給4歲的兒子削了一個芒果,兒子接過芒果,一臉滿足地啃起來。

接下來,她又拿出了一個比兒子手裡大好幾倍的巨型芒果,讓人看了都垂涎三尺。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孩子一看,傻眼了。

原來這是媽媽特意買給自己的大芒果。

這波搞笑操作引得網友紛紛留言:

“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

“窮養兒子窮養女,富養自己長身體”。

無論何時,愛孩子之前,一定要學會愛自己。

作為媽媽,你可以“自私”一點,平時多多投資自己:

想吃的東西,大膽去吃;喜歡的東西,直接買回來;感興趣的愛好,大膽去嘗試。

你也可以給自己放個假,畫一個精緻的妝容,約上幾個朋友喝個下午茶,逛個街,給自己的身心充充電。

母親就像一艘大船,隻有能量充足、精力充沛,船才會很穩,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内心富足的人。

與此同時,也不要忘記富養孩子。

要富養孩子的物質。

不是說要給孩子花多少錢,而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内,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網友@潇潇溪講述道:

小時候家裡很窮,可爸媽從來沒有給我過那種“家裡很窮,我低人一等的感覺”。

每次樓下水果超市進了丹東草莓、山東櫻桃,還有人參果,父母就去給我買,如果買不起很多,就買一兩個。

我們家雖然貧窮,但他們努力給我最好的。

是以長大後,即使看到很貴或者新奇的東西,我很少覺得自己“配不上”。

與郭婉瑩同時代的羅儀鳳,是康有為的外孫女。

她回憶起小時候被母親帶到頤和園野餐的場景。

母親一邊烤着松香的吐司一邊對她說:如果沒有烤爐,就算用鐵絲與煤爐,也一樣能烤出好吃的吐司。

是以,哪怕她之後遭遇磨難、貧困潦倒,依然活得高貴從容、堅強樂觀。

真正的富養,是用自身言傳身教,給孩子傳遞優良的品性、高素質的修養,以及正能量的精神。

無論家裡有沒有錢,父母都可以用格局和愛,給孩子托起一片天空。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聽過這樣一句話:

有些人穿着幾十塊錢的地攤貨,卻看起來件件是名牌,有些人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卻看起來廉價又庸俗。

一個人從骨子裡浸潤出來的“高貴和富有”,是怎麼都掩蓋不了的。

作為家庭的靈魂,媽媽活得自由而舒展、格局開闊,足夠愛自己,才能成為一道光,照亮孩子前方的路,幫助他看到更浩瀚的星辰大海。

點個【贊吧】,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富有”的媽媽,和孩子一起成長,收獲發自内心的滿足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