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作者:笑史雲煙

文 | 笑史雲煙

編輯 |笑史雲煙

在現代,音響裝置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員,尤其是在戲劇和音樂表演中,高品質的音響系統可以讓每個觀衆都享受到清晰的聲音。

然而,在古代,沒有電子放大技術的支援,演員們和設計師們如何讓戲台上的聲音傳遍觀衆席呢?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01

古代的戲劇家和建築師深知,要讓聲音傳得遠而清晰,先需要合理設計劇場的結構。

例如,古希臘和羅馬的露天劇場通常建造在山坡上,半圓形的觀衆席圍繞着較低處的舞台。

這種設計不僅依靠自然坡度形成,還利用硬石材的反射性,使得聲音能夠有效地向上和向外傳播。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此外,半圓形的劇院設計還能聚集聲音,防止其在開闊空間中四散。

回顧古代戲劇表演的場所,我們通常會想到茶樓或貴族的私人廳堂。

這些表演場所的規模遠不如現代劇院那樣龐大,一般隻能容納少數觀衆。

一個典型的戲台可能隻是建在茶樓的一層或兩層之間,與現代劇院相比,這樣的空間顯得十分有限。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然而,正是在這些緊湊的空間裡,古人巧妙地運用建築學和聲學原理,創造出了令人驚歎的聲音擴散效果。

羅馬鬥獸場是一個橢圓形的建築奇迹。

這個巨型結構,長軸達到了187米,短軸155米,它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羅馬工程和建築設計巅峰的象征。

在沒有現代音響裝置的年代,這座鬥獸場竟然能夠容納并讓五萬名觀衆清晰地聽到場内的每一個聲音。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專家們研究發現,鬥獸場的設計考慮到了聲波的傳播。

觀衆席的分布和建築材料的選擇,都是為了最大化聲音的傳播效率,而且鬥獸場的開放式結構,使得聲波能夠自由地在空間中傳播,進而達到了不需電子擴音即可讓遠處觀衆聽到聲音的效果。

而在遠東的中國,古代的人們也展現出了他們在聲音傳播方面的智慧。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無論是在構欄瓦舍,還是在熱鬧的茶樓酒肆,抑或是宮殿堂會和鄉村的節日廟會,都能見到精心設計的舞台。

這些舞台不僅僅是視覺藝術的展示,更是聲學設計的精湛典範。

中國的舞台設計師們巧妙地利用建築結構和材料,創造出了可以擴散聲音的舞台結構。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他們對聲學原理的了解,以及對材料如何影響聲音傳播的研究,讓戲劇的每個字都能清晰地傳到每一位觀衆的耳中。

比如,中國古代戲劇舞台的背景通常較為封閉,有助于将聲音向前投射;而木制地闆和側面建築的設計,則有助于聲音的共鳴和擴散。

02

在古代中國,戲劇不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集體的社會活動,它貫穿在群眾的生活和宗教信仰之中。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戲台作為這一活動的核心載體,不單是建築學上的傑作,更是聲學智慧的展現。

從露台的簡單結構到複雜精巧的“品字台”,中國古人如何在建築中巧妙地利用直達聲,保證演出聲音的清晰傳達給每一位觀衆,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曆史。

早在北宋時期,随着商業貿易的蓬勃發展,百戲成為民間最受歡迎的娛樂形式。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觀衆需求,人們最早在城市中建構了臨時性的露台,供節日慶典時表演使用。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而在鄉村地區,永久性的露台則多半建造在神廟之中,以敬神娛神之名,供村民聚集觀看表演。

山西晉祠的金人台和河南登封中嶽廟的北宋露台,都是古露台的代表。

露台一般以方形為主,基座約高1米,四周以磚石砌成,中間填以泥土,台面則鋪以方磚。

其設計源于西周的方丘、方壇,以及南朝梁武帝為奏樂所設的熊罴案。

露台之是以能夠流行,關鍵在于其台基的聲學特性,能有效傳遞直達聲,解決了觀衆視線和聽覺的遮擋問題。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明代,人們在聲學應用上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将神廟山門與戲台結合,創造了山門戲台。山門戲台不僅是龐大的建築結構,其高約2米的台基,比金元時期的戲台高出約0.5米,使得聲音傳播得更遠,更适合大場地和衆多觀衆的觀看。

此外,明代的人們還發明了看樓,以利用直達聲,看樓通常設有兩層,上層為婦女、兒童或有身份者的專用場所,這種設計充分考慮到聲音的直達性,使得觀衆能夠避開廟院内的遮擋,享受更佳的觀戲體驗。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這種設計允許後排觀衆高于前排,進而視線和聲音不受遮擋,新绛縣城隍廟與明代樂樓間的七星坡就是這一設計的遺存。

03

在沒有話筒和擴音裝置的時代,演員的發聲訓練極為重要。

古代的演員通常接受嚴格的聲音訓練,學習如何使用腹部發力,如何控制呼吸,以及如何發出清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聲音,他們還會學習如何根據戲劇的内容和情感,調整音量、音色和節奏。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西方歌劇中的美聲唱法,是一種追求聲音美感和技巧的唱法,美聲的演唱者們通過多年的訓練,學會如何運用身體作為共鳴腔,加強聲音的共鳴,使得聲音具有更強的穿透力。

他們的目标是要在伴随着強大樂隊演奏的同時,仍然能讓每個字清晰地傳到觀衆耳中。

這需要演唱者精準地控制呼吸,運用腹部、胸腔、頭腔等多個部位的共鳴,将聲音放大,形成豐富而有力的音色。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而在東方,尤其是平劇這樣的傳統戲曲中,演員的唱法雖然聽起來與西方的美聲截然不同,但他們面臨的挑戰卻是一樣的。

平劇演員也必須掌握如何通過身體共鳴來放大聲音。

在平劇中,演員們通過特殊的發聲技巧,如運用假聲、喉音等,以及調整發聲部位,使得聲音既有力又富有穿透性。

他們的聲音需要超越樂器的伴奏,飄蕩在戲劇院的每個角落。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這兩種戲曲形式雖相隔萬裡,但在共鳴的原理上卻存在着不言而喻的聯系。

無論是美聲演唱者還是平劇演員,他們都依賴于共鳴來增強聲音的穿透力。

共鳴的位置可能不同,聽起來的音色也因文化背景而異,但它們都利用了人體自身結構的共鳴特性,來實作聲音的放大和傳遞。

04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盡管古代沒有現代音響技術的便利,但通過建築學的巧思、演員的專業訓練、表演藝術的精湛技巧、樂器和道具的有意使用,以及自然聲學的充分利用,古代的戲劇演員和劇院設計者們成功地克服了這一挑戰,将戲劇的聲音傳遞給每一位觀衆。

這種古老的智慧和技藝,不僅展現了人類對聲音傳播原理的深刻了解,也彰顯了古人在藝術表現和科技應用方面的卓越創造力。

今天,當我們在現代體育場或劇院中享受現代擴音技術帶來的便利時,不妨回顧一下那些古代建築師們的智慧。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他們的創造力不僅在建築的雄偉壯觀上給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在細節之中隐藏着對未來幾千年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

無論是羅馬的鬥獸場還是中國的戲劇舞台,都是古人對環境的深入觀察和對聲音的精準把控的見證。

古代沒有音響,為什麼不影響觀衆看表演?

随着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借鑒古人的智慧,将這些古老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造出更多的聲學奇迹。

這不僅是對古代工藝的緻敬,也是對未來創新的啟發和挑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