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4年,當抄家的官員推開張府的大門時,張家十七口人早已被活活餓死,而張居正的兒子因不堪受辱,自缢身亡。
抄家的官員從張府抄出十萬兩白銀,珠寶玉器不計其數。萬曆随即下令,褫奪張居正所有的官銜,其“文忠公”的谥号也被奪取,全族抄家流放。
此時的大明王朝一片歡騰,張居正倒了,他的變法倒了,萬曆皇帝赢了,大臣們以為自己也赢了,可他們卻忘了,張居正登閣拜相之時,大王王朝已是敗象盡顯,風雨飄搖。
當年,隆慶帝剛剛駕崩,年僅十歲的小皇帝萬曆被推上皇位。幼主重臣,朝堂之上波雲詭谲,腥風血雨,一場場權力遊戲不斷上演。
在大明王朝岌岌可危之時,張居正憑借雷霆手段登閣拜相,施行變法,施以猛藥,才讓大明王朝起死回生。有人說,明朝最後的76年,都有賴于張居正才得以續命。
可是,張居正也是以背上了工于心計,獨斷專權惡名。那麼,張居正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為何一代首輔卻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
這一切,都要從張居正的首輔之路說起。
01
入主内閣
公元1572年的一天深夜,年僅36歲的隆慶帝在乾清宮突然中風,生命垂危。時任内閣首輔的高拱與次輔張居正等人被緊急召入宮中。
病榻上的隆慶帝早已奄奄一息,見到榻前的高拱等人,隆慶帝掙紮起身,斷斷續續地說道:“朕……朕突患惡疾,恐命不久矣,有負……有負先皇囑托,然太子年幼,今後,這天下大事就拜托先生了。”
話音剛落,隆慶帝便一頭栽倒在榻上,氣絕身亡。高拱見狀,跪地前行至隆慶帝榻前,大聲呼喚着皇上,可是,此時的隆慶帝再也沒有了回應。
遙想當年,隆慶帝還是他的學生,他教他讀書寫字,教他處理朝政的場景曆曆在目,而今,登基才六年,便已駕鶴西去,高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憤,痛哭道:
“皇上,太子年幼,剛滿十歲,這天下可怎麼治啊!”
聞得此言,衆人紛紛側目,心思各異。
為避免橫生枝節,傳旨太監馮保随即起身,朗聲念誦遺诏:
“東宮幼小,朕今付之卿等三臣,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協心輔助,遵守祖制,保固皇圖,卿等功在社稷,萬世不泯,欽此。”
高拱聽罷遺诏,一陣心驚,登時就站了起來,大聲質問馮保,為何司禮監掌印太監不是孟沖?而高拱得到的回答是,孟沖因辦事不利被革職了,由馮保暫任這掌印太監一職。
先帝在時,朝中大小事宜向來都會與高拱商議,緣何如今更換了掌印太監一事會一點風聲都沒有呢?高拱堅持認為此事可疑,對馮保的态度更是強硬,一再逼問。
馮保入宮多年,管會察言觀色,但是也不是任人欺辱的軟柿子,他見高拱不依不饒,厲聲道:“高大人,先帝遺诏在此,你有何不信?難道,皇上剛剛駕崩,你就要抗旨不遵嗎?”
眼見兩人的争執愈演愈烈,張居正隻得當起了和事佬,為高拱辯解道:“馮公公難道還不清楚高閣老的為人,皇上駕崩,他難免心急悲痛,還請馮公公不要誤會。”
馮保見張居正出面維護,也不好下了他的面子,隻好按下心中的不忿,不再說話。
其實,馮保與高拱素有積怨,馮保擔任秉筆太監十幾年,隻因高拱處處阻撓,提拔自己的親信太監,他才遲遲不能升任掌印太監。
而這次,馮保借着皇帝駕崩,憑遺诏上位,自然惹得高拱不滿,隻是礙于遺诏,高拱也不能阻止,隻得接受現實。
在高拱眼裡,馮保一介閹人,不過是憑着太子伴讀的身份,為人嚣張跋扈,處處恃寵而驕,任秉筆太監之時,就屢屢幹預朝政,如果讓他升任掌印太監,更是後患無窮。
高拱的擔心,其實也不無道理。
衆所周知,明朝政治黑暗,其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宦官幹政。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明令禁止太監識字,可是到了明宣宗時期,後宮不光為太監設定了學堂,還大加鼓勵太監認字。
自此之後,凡是皇帝的密碼皆由秉筆太監用朱筆記錄過後,再交由内閣撰寫诏書。至于奏折,皇帝甚至連看都不看,直接讓内閣給出處理結果,再交由司禮監批紅蓋章。
起初,皇帝隻是想用司禮監牽制内閣的權力,互相制衡。但是久而久之,司禮監的職權越來越大,甚至淩駕于之上,司禮監的掌印太監,更是有“内相”之稱。
可見,這司禮監的頭把交椅定是地位顯赫,百官臣服。
如今,馮保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企圖與身為首輔的高拱分庭抗禮,自然不為高拱所容,他發誓,定要将當日所受之辱全部讨回,二人的權力之争也是一觸即發。
一日,馮保像往常一樣正在批閱奏章,突然,一份高拱奏請皇上收回司禮監批紅蓋章職權的奏章赫然入目。看完奏章後,馮保不禁怒火中燒。
于是,他大筆一揮,在奏章上寫下六個大字:“知道了,遵祖制”,駁回了高拱的奏請。馮保看似輕飄飄地處理了此事,但是,他驚懼的内心早已起了波瀾。
為了保住自己的好不容易得來的權力,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當夜,馮保喬裝前往張府,拜見了次輔張居正,張居正見馮保來訪,雖然心裡疑惑,但還是将他迎進了府中。
剛一坐下,馮保便道明了來意,他是來結盟的。然而,浸淫官場多年,張居正早已見慣了朝堂上的争權奪利,互相傾軋。
想當年,張居正剛入翰林院時,曾親眼目睹了夏言與嚴嵩的首輔之争。權傾一時的首輔夏言最終被奸臣嚴嵩謀害,取而代之,結局可謂是慘烈。
朝堂上從來不缺鬥争,大家你來我往,如命運輪回般,不曾停止。如夏言、嚴嵩、徐階,這些人也曾煊赫一時,大權在握,但結局也大都相同,或死或離。
張居正早已看清了一切,他深知,想要在朝堂上明哲保生,隻能是“内抱不群,外欲渾迹”。于内要洞察時局,伺機而動,于外要保持中庸,順勢而為。
是以,張居正不想這麼快就戰隊,更不會貿然與誰為敵。是以,對于馮保的這番遊說,他不動聲色,想要再進一步觀察,再做決定。
翌日,馮保将批複好的奏章交由内閣,高拱見到了奏章的朱批氣憤不已,他忿忿不平道:“就是因為遵守了司禮監掌印的祖制,才導緻了如今宦官專政的局面,這個馮保,不除之不足以正朝綱。”
話音剛落,隻見張居正前來拜訪,高拱随即就将手中的奏章遞給了張居正道:“你看這奏章上的朱批,如果不是馮保,難道還會是那個10歲的孩子幹的?”
高拱的話讓張居正的心裡一驚,“10歲的孩子”,這就是高拱對當今皇上的稱呼。張居正雖然表面仍顯恭敬,但是内心卻不大認同。
小萬曆的身上早就展現了少年天子應有的才能和氣度,他從不荒廢學業,總是廢寝忘食,即便是日日學習到深夜,第二日也決不耽誤早朝,這樣的皇上會是個被慣壞了的孩子呢?
高拱對皇上表現出的輕蔑和不敬,讓張居正的内心開始搖擺,他擔心,馮保說的會成為現實。如果有一天,小萬曆真的成為高拱手中的提線木偶,大明王朝将中興無望。
經過幾番權衡,張居正做出了最後的抉擇。
當晚,他給馮保寫去了一封密信,将高拱準備聯合内閣彈劾馮保的決定和盤托出。而另一邊,馮保接到了張居正的密信後,也是一陣心驚。
他想,高拱,真的不可再留了!
恰逢一日,李太後召見馮保,向他詢問小萬曆的學習情況,馮保随即為張居正美言了幾句,而後又話鋒一轉,将高拱斥責萬曆是個被慣壞了的小孩的話,一字不落地說給了李太後。
此話一出,李太後頓時大怒,馮保見太後已然生氣,便吞吞吐吐地繼續說道:“先皇駕崩當日,高大人還說,皇上隻有十歲,治不了天下。”
為了自保,也為了趁機拔除心腹大患,馮保說盡讒言。可高拱的那句“太子年幼,剛滿十歲,這天下可怎麼治啊”卻是發自肺腑的憂心之言。
當時的民王朝早已是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國家财政更是入不敷出,經濟瀕臨崩潰。身為首輔的高拱十厘清楚此刻的國情,他憂心不已,才發出這樣的感歎。
可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到了馮保的嘴裡,卻成了高拱意圖獨攬朝政的證據,也讓高拱的政治生涯走到了終點。
另一邊,高拱對目前的情況一無所知,他正在積極地聯絡朝臣,一手策劃着聯合百官彈劾馮保的計劃,并決定,在6月16日的朝會上,一舉實施彈劾計劃,擊敗馮保。
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信心滿滿走上朝堂的時候,等待他的卻是削官的旨意。
那日,滿朝文武大臣早已位列大殿之上,可等了許久也不見皇上前來,就在衆人竊竊私語之時,馮保帶着李太後的懿旨,立在了大殿中央。
群臣見狀,紛紛跪倒在地,馮保清了清嗓子,朗聲道:“告爾内閣五府、六部諸臣,大學士高拱攬權擅政,奪威福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驚懼。便令回籍閑住,不許停留,内閣首輔一職由次輔張居正接任,欽此。”
聽完旨意的高拱内心一片驚濤駭浪,起身時隻覺一陣眩暈,差點沒栽倒在地,好在張居正一個健步上去一把扶住了他,高拱看了一眼張居正,隻留下一聲歎息,慢慢走出了朝堂。
對于張居正與馮保聯手驅逐高拱的這件事,世人衆說紛纭,有人說,張居正勾結宦官,謀奪高位,是其一生不能抹滅的污點。也有人說,張居正的所作所為,權利更疊的必然性,是他擁有政治智慧的結果。
對于這些流言蜚語,張居正毫不在意,他也從未想過辯解。他不在乎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登上首輔之位的,他隻想将這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的大明王朝從崩潰的邊緣挽救回來。
02
一代賢相
公元1572年,47歲的張居正終于登上了首輔之位。20年來的官場沉浮,他早已看清了結局。是以,一直以來,他都是兢兢業業,盡量掩藏鋒芒,這一次,他終于登上了頂峰。
然而,面對突然擁有的權力,張居正卻顯得有些迷茫。
此時的明朝雖然看似強大,卻早已是強弩之末,國庫虧空,财政赤字高達三百萬兩,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底下早已是怨聲載道。
面對這樣一個外強中幹的王朝,張居正想要憑借一己之力挽救,可謂是難如登天,但是,他輔世救國的理想不容許他放棄,他想,唯一的方法就是,變革!
可是,古往今來,推行變革者有很多,例如秦國的商鞅,宋代的王安石,雖然都得到皇帝的支援,可最終的結果無外乎身敗名裂。
但是,張居正不在乎,他要改變,他要救國,他要大明中興。思前想後,他将改革的第一記重錘砸向了官僚體系。
公元1572年,張居正向萬曆皇帝上書。直言,如今官場積重難返,皆因官員無考核體系,長此以往,政事荒廢,禍患無窮,為了改變這些弊端,張居正制定了《考成法》。
今後,凡六部官員所上奏之事,皆由六科進行考核後交給内閣,内閣每年按照考核的結果來判斷官員的去留。
原來,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為了考察官員,特别成立了六科,六科可将朝廷所有官員的違法行為直接報告給皇帝,這也導緻了明朝的黨争往往從六科開始。
而張居正的《考成法》則是将六科納入了内閣之中,大大削弱了六科的權力,但是,這一舉措也改變了明朝承襲兩百年的官員體制。
其實,張居正的《考成法》并沒有違背綱常,而是依照祖制,《考成法》的依據來自于《大明會典》,這也是當年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
小皇帝剛剛登上皇位,根基尚且不穩,深怕貿然變法會引起國家震蕩,本想一口拒絕,但是,在張居正的耐心解釋下,萬曆皇帝終于同意實施變法,這讓張居正欣喜不已。
事情的發展也正如張居正所料,因為借用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大明會典》中的先例,作為《考成法》實施的依據,新法推出後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阻力。
新法實施後,官員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這讓朝廷的運作逐漸變得通暢,中央及地方的冗官被裁撤一空,朝堂上呈現出一派清明景象。
在《考成法》日益見效的同時,張居正又将目光投向了明朝的經濟問題。
自隆慶帝登基以來,國庫連年虧空。張居正發現,問題的根結在于,大量的土地被地主偷偷吞并,為了逃避賦稅,這些地主與貪官勾結,瞞報手中的土地,導緻稅收銳減。
為此,張居正強烈推行清丈田畝,對全國的土地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核查,一旦上報的土地數量與事實不符,土地将被朝廷沒收。
而張居正的這一改革措施,嚴重觸動了官僚地主的核心利益,各地的官員紛紛坐不住了,開始将矛頭指向了張居正。
彈劾的聲音如狂浪般襲來,起初,張居正并不在意,直到一封來自遼東的彈劾奏章,讓張居正心生失望。
這封彈劾奏章出自遼東巡撫劉台之手,他是張居正的學生,明朝開國兩百年來,學生彈劾老師,這是第一遭,張居正自覺無顔面對百官,于是決定向萬曆皇帝請辭。
萬曆皇帝接到了張居正的辭呈後百般挽留,他明白,變法革新已經到了必須實行的地步,除了張居正,這事沒人敢做,也沒人敢接。
為了挽回張居正的顔面,萬曆皇帝下令,将劉台下入大獄,杖責一百後,發配充軍,可張居正還是顧念着師生之情,為劉台求了情。最終,劉台被貶為庶民,永不錄用。
自劉台被罰後,朝廷上下無人再敢反對張居正,而張居正的首輔地位從此也無人可以撼動,張居正的變法也得以順利地推行下去。
不到一年時間,大明王朝虧空了數十年的國庫終于有了盈餘,這也意味着,張居正的變法讓岌岌可危的大明開始恢複了元氣,也許在不久的将來,又會迎來一個盛世。
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突然去世,按照當時的制度,張居正必須辭去官職,回家為父親丁憂守孝三年。
此時是張居正實行變法的第五個年頭,正是最關鍵的時候,如果此時離開,意味着變法可能會前功盡棄,但是,如果不走,那張居正就将面對難以想象的政治輿論壓力。
思前想後,張居正還是決定回家守孝,于是,他再次向萬曆皇帝上交了辭呈。
在接到張居正的辭呈申請後,萬曆皇帝也是左右為難,他還隻是個15歲的少年,登基五年來,所有的政事都有賴于張居正的教導,如果張居正走了,他便無人可以依靠了。
他想,朝廷不可一日無張居正,為了留下張居正,萬曆皇帝隻能“奪情起複”,拒絕了張居正的辭職請求,可張居正再一次堅持上交辭呈,請求離去。
無奈之下,萬曆皇帝隻能将張居正召入宮中面談。面對萬曆皇帝的苦苦請求,張居正隻能謹遵聖,繼續留任。
在當時,在儒家思想的引導下,古代帝王都奉行“以孝治天下”,但是張居正這次被“奪情留任”,被抱守傳統理念的士大夫階層所不容。
他們認為,張居正的所作所為有悖人倫,是道德上的極大污點。而一個有道德污點的人,如何能成為百官之首,甚至有人認為,此次奪情留任,是張居正為一己私利威脅皇帝下令的。
一時間,滿朝文武百官的彈劾奏章如雪片般飛入了太和殿。而此次,第一個上書彈劾的是翰林院編修吳中行,而他也正是張居正的學生。
吳中行之後,又有衆多官員上書彈劾張居正。朝堂上,十五歲的萬曆皇帝早已怒不可遏了,他下了一道聖旨,凡是彈劾張居正者,一律庭杖八十,有誰敢替他們求情,一同法辦。
一時間,朝堂上風聲鶴唳,都怕觸怒了皇上。然而,為了營救即将被行刑的同僚,時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的王錫爵隻得帶着十幾名同僚,前去張府請求張居正為彈劾他的官員求情。
他們清楚,此刻,能讓皇上收回旨意的隻有張居正了。
當他們來到張府門前時,發現張府大門緊閉,詢問守門人,得到的卻是張居正閉門謝客,不再見任何人的決定。王錫爵無法,趁着一個空擋,溜進了張府,見到了正在守孝的張居正。
王錫爵一開口,便是求張居正去為即将庭杖的官員求情,張居正聽聞其來意後,言辭拒絕了,張居正的态度一下子惹惱了王錫爵。
他疾言厲色道:“首輔大人,您舍孝盡忠,舉國皆知,此時,你卻要為一己私欲,枉顧人倫,棄師生情誼不顧,就算您功在千秋,也難逃悠悠衆口。”
張居正正色道:“王大人,我若求情,天下人說我挾天子治天下,我若不求,便是不仁不義之輩。如今家父去世,我隻想一心守孝,至于那些同僚,全憑皇上做主,恕我無能為力。”
王錫爵沒想到,張居正拒絕地如此幹脆,更加怒不可遏,喊道:“如今這一切,還不是你張居正造成的。”
張居正聞言,頓時怒從胸中起,他拿起桌邊的匕首,抵住自己的胸膛,說道:“王大人,如果今日一切皆因我張居正而起,若我一死,能夠堵住這天下悠悠衆口,那我甘願一死。”
張居正的凜然之氣讓王錫爵為之一振,無奈之下,他隻得離開張府,而彈劾張居正的官員,全部被施以庭杖,行刑現場慘不忍睹。
守孝49天後,張居正重新回到内閣,這一次,世人發現他變了,他不再擁有仁者之氣,推行新政更加強硬和嚴苛。張居正的這種轉變,或許是出于對彈劾聲浪的一種報複。
更或者,是他意識到,唯有厲行改革,才能堵住這天下的悠悠之口,唯有手握強權,才能讓百官臣服,才能毫無阻力的實行他的興國大業。
張居正一怒,堪比帝王之怒,所到之處,官員們怨聲載道,但也不敢反抗。但是,讓張居正沒想到的是,他的強硬手段,最終惹惱了萬曆皇帝。
從此,這對昔日親密無間的君臣之間,懷疑與反叛也在潛滋暗長,并最終演變成一場驚聞天下的政治悲劇。
03
君臣之殇
曾經,張居正與萬曆雖是師生之命,君臣之位,但更是情同父子。從張居正成為萬曆的老師那一刻起,他殚精竭慮,誓要将萬曆培養成中興之君。
也正因為感念先生的諄諄教誨,萬曆皇帝才會一力支援張居正的改革大業,這也讓大明王朝從泥足深陷的困境中走出來,開始走向了久違的盛世。
但是,随着權力的不斷膨脹,張居正的内心也在急劇變化,尤其是經曆“奪情風波”後,張居正一改之前中庸的為官之道,對國事、對人情都變得強勢嚴苛。
雅自負不世出,為劉台等所,志意漸恍惚,而至是始知天下之不見與,思以威權劫之,益無所顧忌。
面對不臣服的官員,他不再寄希望于以德服人,而是用更加強硬的手段鎮壓,行事風格更加無所顧忌。張居正的改變,讓他與萬曆皇帝之間的相處開始有了隔閡。
公元1578年,16歲的萬曆皇帝大婚,曾經的幼年天子已然成年,漸漸露出了對獨立行使皇權的渴望。這個曾經無比依賴張居正的小小少年,竭盡全力想要成為大明王朝真正的統治者。
成婚之後,萬曆不再受母親李太後的管束,花錢漸漸開始大手大腳起來,内廷庫銀一年五六十萬兩,都不夠他與皇後揮霍。
為了能繼續享受皇帝應有的生活,萬曆皇帝下令,向戶部撥取20萬兩白銀用于内廷的開銷。但是,當旨意剛剛下達到戶部時,就被張居正給攔下了。
張居正面見萬曆皇帝,心急之下,直接質問起皇帝,内廷的庫銀都用到哪裡去了。張居正的嚴厲質問,讓萬曆心生不快,卻也不好發作。
張居正一再堅持,戶部的銀子隻能用在國事上,後宮的用度隻能從内庫支取。萬曆皇帝見張居正不願松口,便提議,如果戶部的銀子不能支取,那便自己鑄造銅錢使用。
沒成想,萬曆皇帝的建議再次遭到了張居正的嚴詞拒絕,這讓皇帝的内心更加不快,他想,自己堂堂一國天子,居然連鑄造一枚銅錢的權利都沒有,何其可悲。
這件事後,萬曆皇帝越想越生氣,越想越窩囊,但是,礙于張居正的身份,他也不好發作。此時,萬曆身邊的太監張誠看出了皇上的心思,便想谄媚讨好。
張誠開始不斷地給萬曆皇帝進讒言,痛批張居正自多情之後,越發的居功自傲,居然連天子的指令都敢駁回,這天下哪有臣子做天子主的道理。
萬曆皇帝雖然對張誠的話怒不可遏,可不得不承認,張誠的話确實戳中了他的心思。
自此,萬曆皇帝雖然表面上,他還是表現出對張居正的尊重,事事都會詢問他,但在行動上,漸漸顯露出乖張難測的一面。
公元1580年的一天,萬曆皇帝在内廷的宴會上喝多了酒,他命兩個小太監唱歌助興,但兩個小太監推說不會,一下子就惹惱了萬曆皇帝,竟然拔劍就要殺了二人。
經過旁人的勸阻,萬曆才作罷,但是他仍然堅持要割下兩人的頭發,以示“割發代首”。這件事傳到了李太後耳中,登時勃然大怒。
李太後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曾經仁厚善良的孩子,會做出如此荒唐之事,于是,她将萬曆皇帝召進後宮,想要重重地懲罰他。
在慈甯宮的主殿中,萬曆皇帝跪在大殿中央,不斷向李太後承認錯誤,然而李太後怒氣難消,直言要将萬曆這個皇帝廢了,吓得萬曆崩潰大哭。
等到張居正趕來,萬曆皇帝早已泣不成聲,聽得李太後想要廢黜皇上的決定後,張居正随即跪倒在地,懇求道:“太後若是想要廢黜皇帝,就請将我這個内閣首輔一并廢了吧。”
張居正的話讓李太後頗為感動,她這麼做也無非是想吓唬一下不懂事的萬曆皇帝,哪會真的廢了他,張居正心裡也明白,就順水推舟,配李太後演了這麼一出戲。
礙于張居正的求情,李太後也不好再做懲罰,隻得饒了萬曆皇帝,隻叮囑萬曆要多聽張居正的教導,今後切勿再出現此等荒唐行徑。
作為皇帝的母親,李太後是一個頗具政治眼光的聰明女人。她明白,若想要匡扶社稷,中興大明,隻能依賴于眼前的張居正。
她希望張居正能幫助他們母子倆護住大明江山,她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在張居正的庇護下,穩坐皇位,是以,李太後一直都全力支援着張居正。
不得不說,母親的眼光比兒子萬曆看得更加長遠,如果萬曆能聽從母親的告誡,平心對待張居正的勸說,大明王朝或許真的可以再延續百年。
然而,李太後雖然聰明一世,卻始終忽略了萬曆皇帝的心理變化,她對張居正的肯定與對萬曆的打壓,激化了萬曆與張居正的沖突,心中開始逐漸露出不滿。
對于萬曆皇帝的變化,張居正也是看在眼裡。他輔政已有八年,皇上也已經18歲了,或許也是時候該放手了。
張居正久經官場,他明白功高蓋主的下場,也目睹過太多牆倒衆人推的悲劇,為了避免重蹈前人覆轍,張居正思慮再三,決定辭官歸隐。
于是,他提筆寫下了辭呈,交由萬曆皇帝。看到辭呈的萬曆皇帝内心憂慮,一方面,他早有親政之心,張居正的請辭正是一次機會,另一方面,他受張居正庇護多年,擔心不能獨自面對波雲詭谲的朝堂。
萬曆皇帝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急于想要親政的想法占據了上風。可是就當他準備準許張居正辭官歸隐的時候,李太後堅決駁回了張居正的請辭,還讓張居正輔政到萬曆三十歲。
李太後的決定,徹底擊潰了萬曆最後的一絲尊嚴,也徹底斷送了張居正明哲保身的機會。張居正隻能重新回到内閣,兢兢業業地輔佐皇帝。
然而,此時的張居正已經年事已高,面對繁複不清的政務和陰謀算計的官場,他早已力不從心,而他的身後,萬曆皇帝始終帶着審視和懷疑的目光看着他。
這一切,都在不斷摧毀着張居正的身體和内心。
終于,在萬曆10年6月26日的這天,輔政十年,時年58歲的張居正溘然長逝,大明王朝的支柱轟然倒塌,舉國悲痛。
張居正去世後,朝廷谥号“文忠公”,上柱國,一切都極盡哀榮。然而,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一場清算正在逼近張居正的家族。
随着張居正的逝去,反對的聲音逐漸起來,其中,有張居正曾經的政敵,也有逐漸成長起來的新的政治集團,更有急于獨立操控局面的萬曆皇帝。
為了能将權利牢牢地抓在手中,掃除張居正在朝廷中的勢力,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同一個辦法,那就是打倒張居正。
張居正去世半年後,朝中大臣紛紛上書彈劾張居正當權時的罪狀,監察禦史楊四知更是列舉了張居正的十四條罪狀,上書皇帝。
皇帝看着這些彈劾張居正的奏章,内心一時難以名狀,但是,他清楚地明白,隻有扳倒了張居正,才能重塑皇權,才能成為帝國真正的掌權者,是以,他預設了這一切。
但是,念在張居正是托孤重臣,且有十年的輔政之功,如今也已亡故了,萬曆皇帝便假裝大度,不再追究。
雖然皇上沒有明令責罰,但是群臣們已然清楚了皇帝的态度,于是,更加毫無顧忌的彈劾張居正。兩年後,萬曆皇帝感覺時機已經成熟,他終于按耐不住,對昔日恩師下了手。
萬曆十二年八月,都察院按照萬曆的旨意彈劾張居正,這是一份來自萬曆的起訴書,他為張居正幾十年的官場生涯做了總結。
張居正誣蔑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追論。"
萬曆下令,褫奪張居正所有的官銜,其“文忠公”的谥号也被奪取。其兒子張簡修也被革去所有官職,全族抄家流放。
生前居功至偉的張居正,死後差點被斷棺戮屍,真是可悲可歎!
04
最後
張居正死後,擋在萬曆皇帝身前的大樹終于倒塌,萬曆皇帝終于迎來了他期盼已久的日子。在這場舉朝堂之力,打倒張居正的狂歡中,大明王朝再也無可挽回地沖向了懸崖。
張居正死後,《考成法》被廢,迂腐陳舊的官僚體系卷土重來,清丈田畝全面停止,富戶與貪官重新勾結,張居正用十年心血建成的大明盛世,僅兩年時間就被砸個稀爛。
曾經,張居正臨危受命,成為托孤重臣,他如師如父,愛護年幼的皇帝,盡心竭力地輔佐他,他也曾舍孝盡忠,即便被天下人指責,他也毫無怨言。
但是,他敗了,敗給了曾經他最愛護的學生。
張居正的一生,後世之人無法評說,但是,他的改革為大明王朝延續了76年的壽命卻是不争的事實,在大明王朝276年的曆史長卷中,他不應該被抹去。
後人或許隻知道,大明王朝亡于崇祯十七年,卻不知道,明亡于萬曆乃是千秋公論。張先生,若有來世,願您能達成所願,一生心血不被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