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拓跋珪出生的時候,不但體格健壯,而且比普通嬰兒重一倍。他很早就會說話,祖父代王什翼犍對他異常喜愛。
拓跋珪六歲時,什翼犍就因部落發生内亂而被害身亡,部落被劉庫仁和利衛辰一分為二。劉庫仁部接管了拓跋跬和他母親。
此時,拓跋珪雖然年齡尚小,但他在寄人籬下的生活中,卻顯露了其卓然不群的性格。在庫仁部,拓跋珪母子過了幾年安定的生活。
幾年後燕将慕容文等人将劉庫仁殺害,劉庫仁的兒子劉顯自立為主,劉顯密謀殺害拓跋珪。
拓跋珪在得到密報以後,焦急地與母親賀氏秘密商議,最後賀氏決定宴請劉顯,并讓拓跋珪在筵宴上頻頻向劉顯勸酒,劉顯喝得酩酊大醉。
拓跋珪率領幾個舊臣輕騎投奔賀蘭部的舅舅賀讷,賀讷見到年少老成、見識非凡的拓跋珪,又驚又喜,希望拓跋珪有朝一日能夠再建家國,光複故土。
一、曆經磨難,興複舊國
拓跋珪在賀蘭部勵精圖治,非常得民心,拓跋珪認為牛川是一個偏遠的地方,在這裡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即位不久之後,就遷都到了盛樂,河套以東的大草原被拓跋珪占有了。
同年四月,年僅十六歲的拓跋珪改代為魏,自稱魏王。拓跋珪積極利用後燕與西燕之間的沖突,與慕容垂的後燕結好,有利地牽制了慕容永的西燕來犯。
拓跋珪又積極地與西燕聯盟,有效制了後燕的不斷擴張,使南部的安全得到了保證。拓跋珪安定強鄰的同時,一心緻力于經營北魏的内部政權。
拓跋珪不斷在各方面作出努力,但是北魏在拓跋珪登位不久之後,還是發生内亂。拓跋珪的叔父、什翼犍的小兒子窟咄為了争奪王位,與劉顯部暗中勾結,在諸部内引起了大騷動。
拓跋珪認為内難不絕,暗算難防,隻好再逾陰山,投奔賀蘭部,同時拓跋珪派人前往後燕求援。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燕主慕容垂立刻命兒子率兵前往救援拓跋珪。
拓跋珪在後燕的支援下進入河套以東草原地區不久,拓跋窟咄也在西燕的支援下進入了河套以東的草原地區。
河套以東的草原地區不但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還盛産戰馬,是各國戰馬的主要供應地。就在拓跋珪向後燕求援的同時,窟咄與賀蘭部帥賀染幹對拓跋珪進行了夾擊。
局勢對拓跋珪部非常不利,拓跋珪腹背受敵,前有窟咄,後有染幹,形勢非常危急,部衆們個個驚恐萬分,失去了鬥志。
年輕的拓跋珪臨危不亂,一面想方設法擺脫腹背受敵的險境,等待有利時機予以反攻,一面命人與慕容垂之子進行聯系,相約夾擊窟咄。
拓跋珪于太元十五年征服了陰山北麓的賀蘭部;于太元十六年,征服了河套以西的匈奴鐵弗部。
拓跋珪在短短五年内,消滅了蒙古南部和山西北部草原上強勁的對手,勢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随後,拓跋珪又通過兼并庫莫奚、高車、纥突鄰等弱小的部落,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以及牲畜,使自己的實力得到了充實。
慕容垂于太元十九年六月剿滅了西燕,占據了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大片地區。此時,在華北地區有能力和後燕一争高低的就隻有拓跋珪的北魏了。
此時,後燕統治者被西燕戰争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後燕能夠一舉消滅北魏。太元二十年七月,後燕太子慕容寶親率八萬精騎,直驅河套,向北魏逼近。
拓跋部聽說慕容寶率八萬精騎來攻,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拓跋珪率部落遠避河南。慕容寶率八萬精騎趕到了五原,根本找不到拓跋珪的主力軍隊。
此時,後燕傳來了慕容垂病死的謠言,後燕軍隊聽信謠言,進而軍心動蕩。而慕容寶聽到謠言後急于回去争奪帝位,慌忙下令撤兵。
拓跋珪趁後燕撤兵之際,率領精騎渡河急追,在參合陂包圍了燕軍的營寨。燕軍對于拓跋珪大軍的進攻毫無準備,主帥慕容寶急于東歸,士兵們也毫無鬥志。
面對拓跋珪的突然襲擊,燕軍在這一仗中全軍覆沒,幾乎所有士兵全部束手就擒,隻有慕容寶單騎逃脫,拓跋珪收繳了燕軍的糧貨兵械。
對于被俘的幾萬燕軍,為了永除後患,拓跋珪下令全部就地坑殺。這一仗使北魏和後燕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慕容垂于太元二十一年率大軍直撲雲中,拓跋珪依然采取避其鋒芒的對策,率領部衆北退陰山,儲存北魏的實力。
雖然慕容垂一度攻下了平城,但卻始終不能與拓跋珪決戰,不久慕容垂因病重引兵而還,死于歸途。從此,後燕再也無法挽回軍事方面的頹勢。此時,拓跋珪年僅25歲。
慕容垂死後不久,拓跋珪遂攜其優越的騎兵長驅進入中原。拓跋珪于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在盛樂稱帝,改元皇始,成為了北魏開國皇帝。
八月,後燕内部因慕容垂之死發生内亂,拓跋珪乘機親率四十餘萬大軍向後燕發起進攻。魏軍于九月攻下後燕并州。
拓跋珪率軍一路勢如破竹,後燕将士或逃或降,隻有邺城、信都與燕都中山三城閉城固守,慕容寶固守中山城,拓跋珪親自督兵圍攻,攻城數日沒有結果。
拓跋理認為,急攻中山城隻會損傷更多的士兵,緩攻又會浪費糧草,于是下令先攻打平信都與邺城,然後再奪取中山。
慕容寶在城中固守,雙方互相僵持了近一年的時間,晉安隆安元年九月,中山城中糧草一空,守城的将士和城中百姓處于饑餓之中。
拓賤珪見城中缺少糧草,命軍土搶割中山周圍的禾稻,斷地了中山城的糧草供應,緻使城中饑荒更甚。不久,中山城陷落了,後燕正式滅亡。
平定中山以後,拓跋珪又占領了後燕故地。慕容氏一族的殘餘勢力隻好遠避其鋒,一支由慕容寶為首,在龍城建立了北燕政權,另一支由慕容德率領,建立了南燕政權。
拓跋珪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即代王位,平中山滅後燕,使北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北魏也是以成為了北方最強大的政權。
二、多疑善忌,禍起蕭牆道
武帝拓跋珪雖然早年英明神勇,但晚年卻成為了盲目自信、剛愎自用的人。他怕别人觊觎他的皇位,經常無故猜忌和懷疑他人。
拓跋珪于天興三年連下兩道诏書,一道诏書說:人們認為漢高祖以平民而有天下,這是不對的。
漢高祖做皇帝,是由于天命。沒有天命,而妄圖非分,是要遭殃的。另一道诏書則反複對其進行解釋和說明:名利和爵位是次要的,道義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不能本末倒置。
并從中誡谕群臣要講道義,不要貪圖名利之争。拓跋珪把天命和道義當成了精神藥石,但天命和道義這副精神藥石卻無法讓他安甯。
他今天猜疑臣下對他不忠,明天擔心臣下會圖謀不軌。早年曾和拓跋珪一齊打天下的那些功高名重的大臣、将帥以及拓跋王族均是他的猜忌對象。
被懷疑,輕則要流放,重則就要殺頭。高邑公莫題曾在窟咄和拓跋珪争奪王位的過程中用箭射信給窟咄,信的大意是:“拓跋珪隻是一個三歲的小牛犢,如何能擔負重載之車!”
他在信中表示自己願意支援窟咄為王。這封信恰巧中途被拓跋跬截獲,拓跋珪對此一直懷恨在心。
天賜五年,有人向拓跋珪告發莫題居住豪宅,對下驕傲無禮,對上蔑視皇上,拓跋珪趁此機會命人将高邑公莫題當年射給窟咄的箭給莫題送去。
并命人責問道:“你好好看看,我這個三歲的小牛犢現在如何?”莫題父子見此情景深知自己活不成了,相擁而泣,不久高邑公莫題就被拓跋珪處斬了。
拓跋珪的堂兄拓跋儀是北魏著名的将領之一,曾經在參合陂戰鬥和滅燕時功蓋諸将,他在拓跋貴族和漢族大臣之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威望成為了拓跋珪猜忌的對象。
拓跋珪于天賜六年命占蔔官員占蔔,占蔔結果顯示:“今年的天文會有異常的變化,大臣中很可能會有人叛亂。”
聽了占蔔以後,拓跋珪對大臣們更加疑慮,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大将重臣們個個深感朝不保夕,擔心禍将及己,一天到晚惶恐不安。
拓跋儀後來雖然單騎出逃,但最終拓跋珪還是派人将其追獲賜死。後來,拓跋珪的疑心越發重了,名将大臣們經常因為一點點的小事,就被拓跋珪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曾經被秦囚禁長安多年的北部大人賀狄幹,回到平城以後,拓跋珪不但不對其進行安撫。
見到他身穿秦人的衣服,說話時帶有濃重的秦人口音,反而以賀狄幹仰慕後秦之罪,将他與他的弟弟處死。
三、總結
有人告發大臣司空庚嶽衣服過于華麗,仿效帝王的行為舉止,也被拓跋珪處斬。拓跋珪在朝廷議事的時候,經常動辄殺人。
更有甚者,如果大臣面見拓跋珪時,臉色失常,氣息不順,或者言辭令拓跋珪覺得逆耳,聲音高昂,均會被處死。拓跋珪将被處死者的屍體陳列在天安殿前。
一時之間朝廷上下,人人無法自保,百官們個個無心朝政,盜賊在街巷之間橫行。拓跋珪晚年為求長生不老,經常服食寒食散。
寒食散不但不能使人長生不老,還是由朱砂、石英等礦物質制成的慢性毒藥。寒食散的藥性發作時,拓跋珪就更加狂躁,喜怒無常,經常幾天不吃不睡,一個人獨自對着牆壁自言自語。
拓跋珪殺的人越多,就越擔心别人會來謀害他,是以每天不斷變換居住的寝室,他身邊的大臣和親信都不知道他每天會住在什麼地方,惟獨他最寵幸的姬妾萬人知道他每天住在什麼地方。
偏偏湊巧萬人又和他的二兒子拓跋紹私通。拓跋紹是賀太後的妹妹賀夫人所生,也是一個生性兇狠殘暴的人。
賀夫人于天賜六年失寵被囚禁,賀夫人托人讓拓跋紹設法營救她。一天夜晚,拓跋紹和萬人裡應外合,找到了道武帝拓跋珪的住處,将年僅39歲的拓跋珪刺死。
永興二年九月,拓跋珪被谥為“宣武帝”,葬于盛樂金陵,廟号“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