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四時八節”之一。
昔日講究“冬至大如年”,民間有賀冬、拜冬之俗,親友相聚、宴飲作樂,借由此表達對往年收成的感激和對來年豐收的期望。當然,寒冷的時節裡少不了一份特别的儀式感——吃餃子。
1、不僅是美味:冬至傳統蘊含的溫暖與智慧
有多少人的童年記憶裡,覺得餃子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食?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尤其在大陸北方地區,逢年過節吃餃子代表着喜慶團圓,招待客人吃餃子寓意為尊重與熱情,而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要從2600多年前一個寒冷冬天開始說起。
據傳,東漢“醫聖”張仲景在辭官回鄉途中,正值冬季,路遇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便讓弟子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鍋裡熬煮,然後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的小食,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後,全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也慢慢康複了,後人将“嬌耳”叫作“餃子”或“扁食”,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漸漸地,餃子從最初滿足果腹充饑的生理需求衍生出了團聚、美滿的文化象征意義,深深融入了華夏兒女的基因中,在全國各地也形成了各地特色水餃,如清真水餃、東北酸菜水餃、膠東鲅魚餃、上海鍋貼餃、成都鐘水餃等。再往南下,福建的芋子餃、廣州的水晶蝦餃、順德的魚皮角,廣西的粉餃……餃子更多了一份晶瑩的鮮香特色。
2、該點“幾兩”餃子?你可能真不一定會點對
不僅中國人喜歡吃餃子,外國人也對餃子情有獨鐘,前段時間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其海外友人的經曆,幾位外國人來中國出差,掃碼點餐時,以為“兩”是中文“二(two)”的意思,将一兩餃子了解為“一對”(one pair),五個人點了四十多兩餃子。最後的結局,打包了将近300個餃子,裝了三十多盒帶回了酒店。
這故事引人捧腹的同時,不免讓人好奇,餐館的餃子為什麼不用“個”而是用“兩”來計量呢?
“兩”是大陸一種獨特的計量機關。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辦的第一件事兒就是統一度量衡,以保證稅賦穩定、規範市場。以铢、兩、斤、鈞、石為機關,1石等于4鈞、1鈞等于30斤、1斤等于16兩、1兩等于24铢。成語“半斤八兩”也就是這樣産生的。
新中國成立後,由于16兩在計量時極不友善,經1959年改革後,斤與兩的折算就改成了十兩為一斤,一兩為50克。“斤”與“兩”的使用是與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制度有關系的。在那個特殊年代,下館子吃飯隻有錢是不行的,還需要有糧票,糧票代表了購買資格,糧票以“兩”為機關,一兩糧票可購買一兩主食(以生重計)。是以,一兩餃子指的就是一兩幹面粉擀出來的餃子皮包成的餃子個數。
計劃經濟時代已經過去,糧票也已取消多年,但按“兩”計量的習慣沿用了下來。不止餃子,江南的生煎包、湯包,食堂裡的米飯都會按“兩”售賣。一般情況下,餐館裡一兩餃子有6-7個,有人做過實驗,6個餃子的重量可達130克,3個包子的重量達200克。
3、二兩餃子一碗飯?餃子熱量這麼高,怎麼吃更健康?
“好吃不過餃子”,餃子不僅是傳統美食,還是營養的實力擔當,有面有肉又有菜,簡直是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的“完美搭配”。從營養學的角度講,餃子是一種有利于實作食物多樣化的食物類型,另外,剁碎的餡料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是以特别适合幼兒、老人等腸胃功能較弱的人群。
但餃子往往被“減肥黨”視為洪水猛獸、“垃圾食品”,列入熱量大王一類。吃餃子真會變胖嗎?其實如果做法正确搭配好,餃子可以成為更加完美的食物,為營養健康加分。
(1)無論素餡葷餡,都建議适量食用
餃子味道鮮美,尤其是在這種天氣,剛出鍋的餃子顯得格外誘人,很容易吃多。一般情況下,正常的二兩餃子大約12個,僅面皮裡含有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就相當于一碗米飯,再加上餡料熱量就更高了,是以,再好吃的餃子,一頓二三兩即可。
(2)擀皮時加點料,調餡時控油減鹽
餃子皮用的面粉一般是精白面粉,容易導緻血糖生成指數上升。如果吃了餃子又吃米飯,那熱量可會嗖嗖地上漲。建議和面時加一些富含礦物質、B族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的粗糧粉或豆粉,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量控制在10-20%内,否則會影響口感;還可以在和面時加入榨好的蔬菜汁,如菠菜汁可增加鉀的含量,胡蘿蔔汁可增加胡蘿蔔素的含量,而且顔色更誘人增加食欲;還可以在和面時加入牛奶與豆漿,可讓面皮更有嚼勁不易破碎。
調餃子餡時一般會額外加油,食用油脂過多會增加肥胖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調餡時可用橄榄油、亞麻籽油代替花生油、大豆油等,控制肥肉的用量,提高蔬菜的比例,另外,還可加入富含膳食纖維的木耳、香菇等菌類,海帶、裙帶菜等藻類,既可改善口感,又可提高營養。
很多人喜歡肉餡餃子,但肉類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鈉,味精、醬油等調味料亦含有大量的鈉,尤其是超市售賣的速凍餃子,鈉含量在400mg/100g左右,也就是說5、6個餃子就含1克鹽,稍不留意吃多了,就會增加高血壓及心血管病的風險。如果自己在家包餃子,盡量選擇瘦肉或雞肉、蝦仁等,如果肉餡餡料加入了味精等調味料,需相應減少食鹽的用量。
(3)優先水煮,少吃煎炸,低溫烹調更健康
蒸、煮等烹饪方式屬于低溫烹饪,既可以儲存更多營養,又不會産生有害物質,雖然煎餃外酥内嫩,香脆誘人,但煎、烤等高溫烹饪方式,在烹饪時容易使用更多的油脂,也容易産生丙烯酰胺、苯并芘等有害物質。同時,選擇醋作為蘸料,不僅可提高口味,還可抑制血糖的上升速度。
和面、擀皮、拌餡、下鍋……層層工序,起起伏伏,蘊含着無盡的祝願和期盼。在漫長的冬日,我們等待春的到來,家的團圓。今天,你吃餃子了嗎?
來源 啄木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