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懷疑自己有病,小夥1個月挂39個号,這種“病”很多人都有!

作者:紅星新聞

小楊是蘇州的一名大學生,最近一個月,他在學校附近的衛生院挂了39個号,平均每天1.3個。

第一次去醫院時,小楊沒有任何症狀,隻是突然想到患白血病去世的父親,打算求個心安。結果,血正常的某個名額稍稍偏離了正常範圍,從此,他就停不下來了。

他開始反複求證一個事實——自己沒有血液病。

那段時間他正在實習,原本隻挂周末的号,後來演變成工作日請假去看,最後假也不請了,午休時直接打個車到醫院,兩三個小時後再回來。

血正常查了四五次,又做了不止一次的全身B超,檢視各個部位的淋巴結。他把報告拿給不同的專家看,都說沒什麼問題。走出診室,焦慮似乎平息了,但不消幾日又卷土重來。

從高三起就是醫院的常客

做遍了各種檢查

小楊不是第一次這樣了,他從高三那年的秋天起,就對自己的身體變得格外關注。最初的焦點在消化系統,後來對頸部的淋巴組織也起了疑心,每周有那麼一兩回,他要摸一摸男同學的頸部,對比一下是否不同。甚至有三四次,老師正講着課,他徑直跑出教室,到學校附近的醫院檢查去了。

當時檢查結果都沒有異常,但小楊患上胃癌的恐懼依然沒有消解。母親聽夠了他的念叨,答應帶他去做胃鏡。結果一切正常,連淺表性胃炎都沒有。醫生埋怨道:“這麼小的孩子,剛 17 歲,為什麼要帶他做全麻的胃鏡?”

小楊後來自我剖析時提到,當時學業壓力比較大,情緒管理也不太成功。“這可能算一種逃避吧。”好像有個聲音對自己說,“我現在不舒服,是以我可以不去直面這些事情。”

小楊不信任一般正常的檢驗結果,隻有“金标準的檢查”才能讓他打消疑惑,比如切掉一部分組織做活檢,但這種要求在一個沒有病症表現的患者身上,是不會被答應的。

自認從小體弱

身邊親人頻頻離世讓他更加害怕

小楊試圖探尋這種思考方式的源頭,童年時的他,生病的次數并不多,大病更是從未有過。但他總是認為自己“是體弱的”,小時候很矮很瘦,都念到初二了,還被人問是國小幾年級。

小楊為什麼會有“體弱”的這種想法?原來,他是早産兒,七個半月就出生了,當時體重還不到 4 斤。家裡人偶爾提及這段往事,也是無心之說,沒曾想竟對當時聽到了的小楊埋下了多多少少的隐憂。

大一那年,小楊的爺爺因淋巴瘤過世,此後幾年間,又有數位親人和朋友病逝。包括後來小楊的爸爸因為白血病去世,身邊的親人在這段時間内密集地離開,讓小楊非常害怕,就怕疾病下一個找上的就是自己。

當時,小楊出現了咽喉部的隐隐不适,加上他其實一直都有輕微手抖,隻不過之前沒注意到,現在突然被放大了。從肺癌、鼻咽癌到帕金森等疾病,小楊都懷疑過。他開始去醫院挂胸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精神内科等,看久了之後,醫院的醫生和抽血的護士都認識他了。

“你或許該去精神科看看”

被确診為疑病症

疑病的第 4 年,第一次有醫生明确提示小楊:“你或許該去精神科看看。”

大四開學前,他的疑病到達了極點。當時懷疑的是漸凍症,先是感覺小腿變細了,後來又察覺到肉跳。聯想到漸凍症的症狀之一是肌束震顫,恐懼瞬間襲來。

小楊數次陷入相似的境地,隻是擔憂的病種不盡相同,後來去精神衛生科看診後,他被确診為疑病症。

開始服藥前,他是抱着一些懷疑的。他願意相信醫生所說,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但總還犯嘀咕,真的不是沒查出來嗎?

服藥第一周,他發現好像肉跳的頻率降低了,第二周,一些症狀消失了。他愈發認可醫生的診斷:“精神類藥物是有效的,就驗證了确實是這方面的問題。”

什麼是疑病症?

懷疑自己患癌花了17萬美元

據浙江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吳萬振副主任醫師介紹,疑病症(疑病),又稱疑病性神經症,是指患者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病人訴軀體症狀,反複就醫,盡管醫學檢查顯示陰性及醫生診斷沒有相應疾病,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顧慮,常伴有焦慮和抑郁。

而随着時代的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在遇到健康問題時,傾向于在網絡上搜尋疾病相關資訊。這也催生了“網絡疑病症”:

一項來自12個國家(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含12262人的研究發現,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中有60%的人會利用網絡搜尋健康、醫療、疾病相關資訊,56%的人會利用網絡健康資訊做自我診斷,約40%的人線上搜尋健康資訊後焦慮程度會增加。

人們傾向于關注嚴重的、罕見的疾病資訊,把普通的症狀擴大化,或者進行消極的非合理的解釋,它使人在網上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且使人遭受焦慮等負性情緒的困擾。

沙特的研究者報告過一個極端案例,充分展現了疾病焦慮障礙的患者對醫療機構造成的負擔:這位男性患者從 48 歲開始懷疑自己患癌,持續了 25 年。其間,他每周求醫數次,累計做了 18 次腹部 CT、11 次胸部 CT、7 次頭顱 CT、6 次腰椎核磁和 4 次胸部核磁,甚至說服多位醫生為其進行了腎髒、前列腺和胃部的活檢。他家境平平,卻為此花費了 17.8 萬美元。

疑病症的表現:

1.患者過分關心自身健康和身體的任何輕微變化,并做出與實際健康狀況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釋。

2.患者常常覺得自己全身不适,或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礙,如頭痛、胸痛、惡心、腹瀉、心悸、呼吸困難等。

3.有的患者會懷疑五官不正,特别是鼻子、耳朵,還有主訴出汗、體臭等。

4.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恐懼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

5.患者将注意力大部分或全部集中于健康問題,以至于影響日常學習、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

疑病症的病因:

1.性格因素:孤僻、内向、敏感、自我中心、固執、暗示性強的人格特征,可成為疑病症發病的人格特征。

2.社會環境因素: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患者會不自覺地掩飾自己的心理情緒問題,轉而覺得是軀體産生不适,如認識的親友得了某種嚴重的疾病,就覺得自己也會得。同時過多的醫學檢查和不必要的治療等都可能促使疑病觀念的産生。

3.軀體因素:處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更容易情緒波動,進而導緻出現軀體上的變化和自主神經不穩定症狀,且由于患者的不合理認知會促成疑病觀念的産生。

疑病症該如何治療?

吳萬振表示,在排除軀體疾病、診斷明确後,一般進行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以支援性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為主,引導患者正确認識疾病的本質,幫助患者改變對症狀的看法;再通過環境轉移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來轉移患者注意力,幫助患者改善症狀。

藥物治療:疑病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失眠等症狀,根據患者病情,可使用抗焦慮、抗抑郁藥物、抗精神藥物等進行治療。

(為保護患者隐私,文中患者為化名)

來源:都市快報

懷疑自己有病,小夥1個月挂39個号,這種“病”很多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