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的國内汽車一哥——上汽集團是否還仍有機會重振雄風?

“如果有一家老牌汽車公司,隻要收購了便可立即獲得貨币資金1366億元,并且擁有一家年入利潤近百億的汽車自動化生産廠房、土地、經銷商體系以及品牌。”

這種生意價值目前僅值1558億元!你沒有聽錯,現在A股市場給出的市場定價就是這麼悲觀。很多人舉出一系列理由:上汽集團從19年以來市場佔有率不斷下滑、比亞迪和賽力斯等自主品牌來搶占其合資品牌的市場了、上汽在國企文化下效率低下......

上汽集團是否還有破局的機會?本文将詳細解析。

上汽集團昔日輝煌不再?

巴菲特曾經說過:“在商業世界中,沒有永遠的霸主,隻有不斷進取的挑戰者。”

這個觀點同樣适用于上汽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集團之一,上汽無疑是天之驕子。它坐擁上汽大衆、上汽通用、上汽榮威、上汽名爵、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等多個知名品牌,占盡合資品牌的時代紅利。

然而,在2018年後随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上汽集團以往的優勢反而成為了其轉型的最大阻礙。上汽大衆ID3系列口碑以及銷量的不及預期成為了導火索。這其中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ID.3與消費端的需求存在明顯的不比對。這款電動車顯然是大衆在沿用過去的燃油車經驗進行設計和生産的,其底盤和駕駛品質都表現出色。然而,其車機系統的不成熟表現卻與電動車使用者的消費需求形成了鮮明對比。有車友甚至形容ID.3更像是半成品,其顯示屏時常灰屏,語音互動功能形同虛設,車機系統的表現甚至比一些燃油車還要差。

其次,ID.3的定價過高以及選擇了強大的競争對手也是其銷量不佳的關鍵因素。一上市就把競争對手定為特斯拉這樣的強者,錯位的對比導緻其定價過高。如果大衆能夠更務實一些,對标像零跑、哪吒這樣的國内二線新勢力,降低車價,并借助大衆的品牌影響力,其銷量或許不會總是在每月1000-2000輛之間徘徊。

ID.3的失敗對上汽大衆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盡管大衆在ID.3失敗後相繼推出了ID.4、ID.6系列,但與特斯拉、比亞迪以及“蔚小理”等中國車企相比,其表現仍然不盡如人意。除了底盤質感獲得一些贊譽外,電動車使用者看重的車機系統和軟體問題仍然是大衆的痛點。甚至還出現了車主在駕駛過程中車機彈出廣告這樣的意外事件。

不止是大衆,上汽旗下很多品牌近年來都遭遇了滑鐵盧。上汽大通以及通用别克在商務車上的市場佔有率被比亞迪騰勢進一步侵蝕,自主品牌飛凡汽車與智已汽車在價格帶上,存在互相競争以及不溫不火的問題......

總之,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汽車上的落後并非偶然,而是其在市場轉型和競争壓力下的必然結果。然而,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上汽集團擁有雄厚的實力和豐富的資源,隻要能夠正視問題、積極應對,相信它仍然有機會重振雄風。

破局關鍵:端正态度,突破預期

上汽集團的整車銷量下滑的趨勢在今年才開始減緩。這源于集團管理層終于下定決心開始新能源的轉型更新。

今年的上海車展,上汽集團釋出“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車年銷量達到350萬輛,較2022年增長2.5倍,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整體銷量中的占比将達到70%;基本完成新老賽道的發展動力切換。

在成立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指揮部後,新任命的企業副總裁蔣峻、吳冰就立下了軍令狀,雖然外界無法得知“軍令狀”的具體内容,但實作銷量增長一定是其重要名額,尤其是自主品牌集體發力,上汽乘用車銷量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上汽集團更是對其寄予了挽大廈于将傾的衆望。

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上汽集團今年的銷量迎來了一定的改觀,海外市場的表現甚至可以稱為驚喜。

資料顯示,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業務“新三駕馬車”的強力拉動下,11月份上汽銷售整車51.5萬輛,創今年新高,實作同環比雙增,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在國内汽車市場,新能源車型已經成為上汽集團的增長引擎。最新資料顯示,11月份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15萬輛,同比增長16%,創下曆史月度銷售新高,彰顯了強勁的上升勢頭。

具體來看,上汽通用五菱依然是集團内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11月,五菱共售出59372輛新能源汽車,環比增長66%。其中,五菱缤果和五菱宏光MINI EV兩款爆款車型分别售出34573輛和23518輛,持續領跑市場。此外,新車型五菱星光預售訂單已超過8000輛,肩負着提升五菱品牌形象的重任。

上汽乘用車在新能源領域也表現不俗,11月份售出3.2萬輛新能源汽車,同環比均實作超過10%的增長。榮威D7家族與MG Cyberster于11月的雙雙上市,為上汽乘用車新能源闆塊的持續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

上汽大衆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同樣表現強勁。11月,大衆傳遞了1.56萬輛新能源汽車,單月傳遞量再創新高。其中,ID.3作為銷量擔當,共傳遞1.2萬輛,連續4個月實作環比正增長。截至目前,上汽大衆ID.家族累計銷量已突破20萬輛大關。

智己汽車作為上汽集團旗下的高端品牌,在11月份也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當月智己汽車共計銷售8703輛,其中智己LS6銷售8158輛,環比增長高達125%,成為市場爆款單品。這一成績對于提升智己品牌的市場認知度和品牌形象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上汽集團在海外市場展現出了強大的潛力。在1-11月期間,上汽海外市場銷量達到了106.7萬輛,同比增長20.8%,這一成績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并且自主品牌銷量占比超過九成,持續領跑中國汽車企業。其中,11月份上汽集團在海外市場銷售汽車11.8萬輛,創下年内新高,彰顯了其不斷拓展海外市場的決心和實力。

名爵品牌在海外市場表現尤為亮眼。作為“中國人首款全球車”的MG4 EV,目前已經成功登陸全球80餘個國家,海外銷量持續攀升,實作“月月破萬”的壯舉。在歐洲市場,上汽MG品牌今年前11個月累計銷售超過22萬輛,同比實作翻番增長。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的統計資料,上汽已經曆史性地跻身歐洲汽車市場車企月度銷量排行前十,充分證明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争力和品牌影響力。

上汽集團,曾經是中國汽車業的翹楚,以其雄厚的實力和廣泛的影響力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在過去五年的轉型期中,這家地方國企也經曆了不少波折和挑戰。面對宏觀經濟波動和市場悲觀抛售的雙重壓力,上汽集團的股價已經跌落到正常估值以下,這無疑給公司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上汽集團破局之道在于放棄以往的傲慢端正自己現在落後于市場的态度,并且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氣積極轉型新能源并且開拓海外市場。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能夠使得上汽集團能夠在市場轉型和競争壓力下實作自我救贖,重拾昔日的輝煌。

本文源自證券之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