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作者:巷北楠貓

麻煩看官老爺們右上角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文| 青栀

編輯| 青栀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以前的農村泉水清澈、空氣清新,小溝小溪裡的魚蝦成群結隊。

尤其是當夏季來臨的時候,随處可見摸魚抓蝦的孩子們。

而在收獲滿滿之後,就成了人們飯桌上一道可口的美食。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也正是是以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村的生物開始變的越來越少。

尤其是這“四種生物”,有些更是被人們吃成了“保護動物”。

那麼這四種生物到底是什麼,現在還有人敢吃嗎?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娃娃魚

說到娃娃魚肯定有不少人會感到十分的好奇,在生活中那不是餐館常有的一道菜嗎?

更何況吃的人也不在少數,為什麼到了這裡反而成了一種不能吃的物種。其實也不是說所有的娃娃魚都不能吃,而這裡主要指的還是“野生娃娃魚”。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而野生的娃娃魚它還有着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大鲵”。雖然平時是生活在水裡的,但在真正意義上來說是個兩栖動物。

在以前的農村河水那也都是非常清澈的,每條小溝小溪裡都有不少生物。像什麼螺子,蝦、魚等等也基本上全都是野生的,在那時半大點的孩子也早早的就會下河摸蝦了。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而抓回來的下場也就隻有一個那就是進了人們的肚子,做成了一盤可口的美食。

一時間基本上隻要是野生能吃的,都成了飯桌上的一道下飯菜。甚至城裡還有不少餐館和個人買家,都紛紛前去訂購。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而娃娃魚在成為保護動物之前也不例外,甚至銷售的還非常火爆。為了賺錢不少的農民會選擇外出抓魚,要是能夠多買上幾條的話說不定家裡一個月的生活就到手了。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可生态是一個圈任何一個環節出了狀況,都會産生不可估量的後果。大量的野生娃娃魚被抓捕導緻數量越來越少。終于在1988被列為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這才避免了大量野生娃娃魚的減少,而如今雖然餐桌上也有不少娃娃魚的菜品。但這些也都是有專門的養殖戶進行的人工養殖,是以是可以食用的。

是以有些人也不必抱着僥幸心理,一旦被發現的話很有可能就進小黑屋了。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野雞

提到野雞想必不少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多多少少都見過吧,

它可是以前農村婦人坐月子的“大補湯”,因為野雞都是野生放養的是以它們的吃的也比較雜。而我們也都知道野雞的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而野雞的也隻是農村人們普遍的一種叫法,它的學名叫做“雉雞”後面又被改成了“環頸雉”。

為什麼更改名字呢?據說是為了避諱呂太後的名諱,她的本名裡不是帶個“雉”字。

而“雉雞”這種叫法聽着并不雅觀,是以更改的名字。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在以前的農村野雞雖說不上是到處都是,但至少在一些林子裡也市場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然而後來卻不知為何,野雞的身影逐漸在農村裡消失了。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少,到直到現在野雞成了一種罕見動物。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原來早在以前野雞就成了一道美食,被人們拿來煲湯等各種做法。随着這種吃法的傳播,人們開始大肆抓捕這也就造成了野雞減少的現象。

而伴随着利益的交易,野雞更是成了一些獵人的囊中之物。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完全不考慮後果。直到後來頒布了一項政策,野雞也被列入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行列。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甲魚

說到“甲魚”應該也算是龜類的一種吧,有不少人把帶龜殼的都人稱的烏龜。其實烏龜是烏龜,而有一句話不是叫什麼“千年王八,萬年鼈”,一般也是用來指它們的生存壽命。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而這裡說的甲魚就是我們俗稱的鼈,它與烏龜可以算得到上是近親。但同時兩個物種之間也有這較大的差異,烏龜殼是非常堅硬的而甲魚的外表比較光滑。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除此之外它們的生活習性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烏龜大多都是食肉的動物。而鼈吃的東西就比較雜了屬于“雜食性動物”,就連頭部特征也明顯不一樣一個是圓的一個是尖的。

雖說有差別但是兩種都能夠食用,大肆的捕殺也最終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雖然沒有被列入保護動物的行列,但是相關部門也依舊是呼籲不要大肆捕殺。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如果想要食用的話在國内有許多專門的養殖戶,他們經常經常為一些餐館提供甲魚,我們也可以在他們這邊進行購買,盡量避免食用野生甲魚。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麻雀

萬萬沒想到生活中最常見的“小麻雀”竟也成了一種保護動物,無論什麼時候麻雀都是一中随處可見的鳥類。

還記得以前農牧伯伯種糧食的時候,常常會在地裡插上一個稻草人。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驅趕這些麻雀啃食糧食,一趕就是成群結隊的一排麻雀。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還有的就是收成之後曬糧食的時候麻雀也會經常的光顧,這倒是成了家家戶戶的一大顧慮。

每天驅趕讓這些農民也覺得繁瑣,于是有些人就開始使小心思了。

會故意吸引麻雀前來吃食而在這些食物裡放點藥,最後它們的下場就是一命嗚呼。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甚至還有的多人直接放置一個抓捕工具,等到麻雀走到下面的時候另一邊的人直接一拉繩,麻雀就被扣在了裡面。不出所料的情況下,這些小東西的下場也都不算太好。

随着人們的抓捕,麻雀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的遞減。以前随時可見滿天飛的場景如今也成了一種奢侈。而麻雀的存在對于大自然有着極大的好處,可以幫助莊家吃掉害蟲。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而麻雀的糞便還能夠入藥,對于治療喉嚨痛的症狀有一定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麻雀也屬于一種“益鳥”就是在吃糧食上令農民非常的頭痛而已。

但盡管如此也不應該進行捕殺,破壞自然生态的良好循環。如今麻雀也成了一種保護動物,得到了良好的保護。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保護生态環境,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該做到的義務。

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能随意的捕殺動物,更何況還是野生的更不應該。

而那些愛吃野味的人更應該反思自己。

拒絕野味,從你我做起!

農村曾常見的4種生物,為何變成了“保護動物”?背後原因太現實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