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挑戰賽#
中國雲南的少數民族傣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居然是同根同源的一個民族,這一點從兩個民族類似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服飾上就可以看出。傣族最出名的潑水節,也會同樣會在泰國出現,甚至傣族人說的傣語除了少部分方言口音外,幾乎可以和泰語無縫銜接。傣和泰原本的發音在語言學上也非常類似。是以實際在學術上,就是将傣、泰族當作同一民族進行研究。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中國雲南與泰國并不接壤,而且傣族兩大聚居地之一的德宏,位于雲南西面與緬甸接壤,另一大聚居地西雙版納,位于雲南最南端的緬甸寮國兩國交界處。
看上去是緬甸、寮國兩國截斷了傣、泰族的聯系,但實際上聯系恰恰在此。緬甸東北部與中國接壤的,恰好就是其最大的少數民族邦撣邦,而主要生活在這裡的撣族實際就是傣族在緬甸的稱呼。同樣的道理,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實際上也就是傣族,隻是換了一個叫法而已。
從地理上來看,緊貼着中國雲南西部向南流淌的瀾滄江,在出境後被稱為湄公河,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中上遊,就是中緬老泰四國彙聚的一片區域,也就是整個傣、撣、佬、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中國的傣族人口相對較少有130多萬人,寮國的佬族作為其主體民族大概有500萬左右,而緬甸的撣族除了主要聚居在撣邦的,還有分散居住在克欽、克耶、克倫等其他少數民族邦以及緬甸中央省份的,根據不同的統計口徑總數大概在500萬到850萬不等,不過也是除了緬甸緬族外的第二大民族。
至于泰國的泰族,人數是最多的,占到泰國總人口的40%,超過2600萬人。另外在中南半島的越南和高棉也有少部分的傣、泰族分布,甚至南亞印度東北部的阿洪姆人也屬于傣、泰族的分支。
不過這些族群作為實質上的同一個民族,并不是都像傣族一樣在中國生活的非常幸福。其中最慘的要數緬甸的撣族。
中南半島的傣、泰族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在其他國家人口規模更大的族群,反而沒有在中國過的好!
傣、泰族先民最早起源于大陸先秦時期的百越,公元前5世紀之後,在中國西南與中南半島的交彙處建立了哀牢國。被東漢滅亡之後,部分族群進一步南遷進入中南半島,在湄公河中遊曾建立起撣國。不過由于在中南半島南部已經存在土著的孟人和高棉人等民族,并先後建立了真臘、扶南等王國,于是傣、泰族隻能選擇在這片區域一些條件相對較差的山區定居,并不斷與其他民族進行文化交融,比如接受了來自高棉人的南傳佛教,也就是俗稱的小乘佛教,并不斷向北方向傳播,影響整個傣、泰族群。
同時泰傣族南北之間開始經曆不同的政權變化,北方包括中國雲南南部,緬甸東北部以及寮國北部區域,在唐朝時期興起了盛極一時的南诏國,其中傣、泰族就是主要的族群。後來南诏國滅亡,在五代至宋朝時期,這裡又建立起了少數民族政權大理國,傣、泰族依然在其統治之中。
13世紀之後蒙元滅掉大理,傣、泰族與這一地區其他民族一樣開始逐漸進入地方土司統治的局面,而同一時期南方的傣、泰族建立起了泰國的前身素可泰王國。明朝時期素可泰王國被稱為暹羅,而北方的傣、泰族政權繼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清時期一直臣服于中原王朝。雖然從17世紀開始,緬甸王朝也曾部分控制過緬北土司部落,但是緬甸傣、泰族聚居的撣邦等地,還是以多個土司政權的方式向中緬兩方稱臣,就連緬甸當時也是清朝的附屬國。
可是在19世紀中後期,随着英國對緬甸的侵占,法國在中南半島以東殖民越南并不斷蠶食暹羅,占領寮國,傣、泰族逐漸分流到各個國家。除了中國傣族外,如今泰國的泰族算是過的相對較好的一支了。
在緬甸境内的撣族,由于英國殖民時期就是自治狀态,二戰後與緬族達成協定共同建立緬甸聯邦也是松散的聯盟,再加上之後大緬族主義盛行對這裡的壓榨,導緻緬甸的撣族地區一直武裝鬥争至今。而寮國雖然經濟上也不好,但佬族畢竟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環境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