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少不懂《琵琶行》,讀懂已是淚千行

作者: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這麼近 那麼美 周末到河北##2023冬季遊河北##燕趙腔調點亮“北方戲窩子”#

公元816年的某個秋夜,浔陽江邊,一位落寞的中年男人正在與好友告别。

兩人依依不舍之際,一陣陣幽怨的琵琶聲從不遠處傳來。

琵琶聲如泣如訴,而男人本就愁緒滿懷,乍聞此聲,差點掉下淚來。

感傷之餘,他又聽出琵琶聲中頗有京城的風味,便邀琵琶女過來一見。

兩人交談後,他發現琵琶女的命運竟與自己驚人的相似。

想當年,琵琶女曾因一首琵琶名動京城;而自己風光時,也是炙手可熱的政界紅人。

如今,琵琶女陷入了一地雞毛的婚姻,他也跌落到了無人問津的困境。

同樣凄苦的經曆,讓男人喟然長歎,揮淚寫下了一首光照千古的長詩。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這位淚濕青衫的中年男子,便是白居易。

而這首令無數人凄然淚下的長詩,正是我們在課本裡學過的《琵琶行》。

可惜的是,當時年歲小,誰都讀不懂《琵琶行》中的深意。

直到青絲漸白,滿面風霜,我們才終于明白什麼叫做:

年少不懂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原來小時候學過的《琵琶行》裡,字字句句,都是我們長大後的人生。

關于無常

孔尚任曾用一句唱詞,說透《琵琶行》裡琵琶女的命運: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琵琶女出身底層,本是富人眼裡瞧不起的對象。

然而就在她憑着一手好琵琶,名動京城後,數不盡的富家子弟,手捧珠寶隻為一睹芳容。

這樣風光的日子,一年複一年。那時的她,以為這就是永遠。

奈何,容顔會老,人心會變,随着時間的流逝,那些曾圍繞在她身邊的人,也都一個接一個地離開。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到最後,她也隻得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嫁給商人。

琵琶女本以為,靠着自己的美貌才華,可以長久地抓住眼前的風光。

然而她沒料到,世間的一切,一直處在快速的變化之中。

隻有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白居易十六歲初至長安城時,也曾憑着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别》,名動一時。

二十九歲時,他再赴京城參加科舉,又一舉中第,成了皇帝跟前的紅人。

那時春風得意的白居易,并未想到,他的人生會在中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公元815年,他因越職言事,觸怒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

這次被貶,也讓他深深體會到了人生的無常。

看透這一點的白居易,不再于糾結得失成敗,而是開始正視無常,做好了在江州安心度日的準備。

他時常将自己放置在山水間,無聊了,便訪山問友,閑暇時,就圍爐煮茶。

那一段苦悶的日子,他竟也憑着一顆平常心,過出了另一種灑脫。

《紅樓夢》裡有言: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

人這輩子就是這樣,沒有一直的低谷,沒有永遠的如意。

今日你位居人上,明日就可能跌落谷底;

今朝你欣喜得到,明朝就可能苦惱失去。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太多這樣的無常時刻。

但無論你曾經曆什麼,都請記住這八個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安心地活在當下,哪怕命運予你再多無常,你也能從容地走完這一生。

關于苦難

蘇轼談到白居易時,曾寫詩道:

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将衰朽較前賢。

其大意是,我對世事的豁達态度,很多都來源于白居易,既如此,又怎敢和他相提并論。

在蘇轼看來,自己對生活的樂觀,對苦難的容忍,遠遠不及白居易。

白居易年少時,便有濟世救民的宏圖大志。

為了實作這一夢想,他廢寝忘食,晝夜苦讀。

哪怕口舌生瘡、手指成胝,也不曾有過絲毫的懈怠。

在科舉這條路上,白居易忍受了太多的艱辛,他的人生也并未是以順遂。

進入官場後,白居易落筆民生,頻頻上書言事。

他的筆觸太鋒利,揭露的現實太露骨,早已讓一些權臣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

後來,白居易的母親意外去世。

朝中的權臣便趁着他丁憂期間,将他的職位改成了閑職,斷了他的言政之路。

即便如此,白居易仍舊不願封筆緘默。

而這也使得那些權臣更加容不下他,找個理由便将他貶至了偏遠的江州。

這一次,官場的黑暗,直接将白居易的一腔熱血,澆了個透心涼。

到江州後,白居易郁郁成疾,病了很長時間一段。

有次外出送朋友時,遇到經曆相似的琵琶女,他更是忍不住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人到中年,事業遭遇滑鐵盧,多年經營的理想也一朝破碎。

這種經曆換作常人,肯定都難以承受。

白居易也自苦過一段時間,卻沒有一直在苦難裡沉淪,而是選擇用一顆樂天的心去接納。

此後,無論朝廷把他貶到哪裡,白居易都始終如一地寬慰自己:隻要心安,便是歸處。

有位智者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段最艱難的日子。

但越是艱難,越要苦撐;越是痛苦,越要豁達。

當你的心境不斷強大,此後無論遇到多大的難關,你都可以為自己搭建出一個牢不可破的精神世界。

關于孤獨

讀懂《琵琶行》的人會發現,白居易在裡面寫了自己很多孤獨到哭的瞬間。

比如浔陽江頭送客時,他寫道:

醉不成歡慘将别,别時茫茫江浸月。

這個時候,讓他眉頭緊鎖的,是朋友漸少的苦楚;

初遇琵琶女時,他又寫道: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個時候,讓他泫然淚下的,是同病相憐的落寞;

不過,最讓白居易難以排遣的,還是無人了解的孤獨。

白居易為官最大的理想,是關懷民生。

然而當朝權貴,卻隻想粉飾太平。

是以,被貶是他唯一的命運。

隻身來到江州後,白居易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孤獨。

這種孤獨,不是貶谪異鄉的羁旅之愁,也不是走下神壇的不甘落寞,而是一種不被人了解的絕望。

懷着這樣的愁緒,白居易也像大多數失意者一般,整日借酒澆愁。

他在《琵琶行》裡寫道:“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一個又一個的夜晚,他獨自買醉。

不同的是,别人是越喝越萎靡,白居易是越喝越清醒。

他意識到,憑他一己之力,改變不了官場的腐朽。

但他也不願随波逐流,改變自己的初衷。

于是,他開始轉變政策,踏踏實實地做地方官,到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

在杭州時,他大力疏浚西湖,解決了當地人的飲水問題;

到蘇州後,他又幫助當地百姓擴疏河塘,修建道路;

在此期間,他還寫下了大量的詩篇,為後世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産。

周國平曾說:孤獨,是人的宿命。

不同的是,有人在與孤獨交鋒後,逐漸失去了自己,或變得随波逐流,或變得沉默寡言。

然而白居易卻在那段不被人了解的歲月裡,守住了自己的初衷,活出了生命的新高度。

《百年孤獨》裡寫道:

人生終将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體味過無法言說的苦楚,經曆過無人了解的心酸。

不要哀歎這些委屈為什麼隻發生在你身上。

因為這是一個敢于活成自己的人,注定要承受的磨難。

那些一味追求别人了解和認同的人,終将失去自我,湮沒于人群之中。

而一個敢允許自己不合群的人,卻能化作一束光,将自己的世界點亮。

清代文學家張潮有一句話,深得我心。

他說: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

皆以閱曆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即便是讀同一本書,我們也會有不同的感悟。

年少時,我們瞧不起琵琶女的堕落,看不懂白居易的眼淚。

等到自己也被社會毒打後,才在淚眼婆娑中明白:

成長,就是一個與苦痛交鋒的過程。

是以哪怕你有萬千苦楚,也隻能獨自咽下;哪怕遍體鱗傷,你也要學會默默自愈。

然後等到曆經千難萬險再回首,願你,願我,都能抖落一身塵埃,笑對流年。

(來源:每晚一卷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