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巨星隕落!江平:“我唯一希望的是高舉獨立、批判的旗幟”

作者:第一财經

19日晚,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王湧最新的一條朋友圈是江平先生臨終前的一段影像。視訊裡,老先生半坐在鋪着白色床單的病床上,戴着輸氧管和耳機,聽着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對着鏡頭緩緩揮手,與這個世界和他未競的事業,作了最後的告别。

2023年12月19日12時28分,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平,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當日下午18時許,中國政法大學官網釋出訃告。

江平是大陸民商法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民商法理論觀點,引領中國民商法學從發展走向成熟,奠定了大陸民商事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作為負責人,他牽頭組織了《行政訴訟法》和《信托法》的起草工作;作為主要專家,他參與了《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民法典》等諸多重要法律的立法工作。

步入耄耋之年後,江平依然在為人權、私權和民營經濟發展奔走呼号。在2016年的一場大學交流會中,年逾八旬的江平曾說道:“我始終認為,市場經濟的法治包含兩個方面:市場自由的法治和市場秩序的法治。”

進入生命的最後一年,江平還曾現身今年4月中國政法大學舉辦的第二十三屆江平民商法獎學金頒獎典禮和其他社會活動。“江平老師對我們而言是神聖的存在,現在說什麼都不足以表達内心的感受。”幾個月前,江平受邀參加了一場律師事務所舉辦的學術活動,當時邀請江平的律師在談及江平去世時,這樣對第一财經記者說。

江平在中政法的博士生、廣東環宇京茂律師事務所主任何培華對江平的突然逝世深感意外。“今年八月份,在師母走後的一個月,我們在北京開一個追思會,由于人多,我和江平老師隻簡單聊了一會兒,沒想到這是最後的一次見面。”何培華在接受第一财經記者采訪時說。

斯人已逝,但江平題寫的“法治天下”石碑仍伫立在中政法的校園裡。後來擔任中政法校長的黃進曾這樣評價:“中國政法大學有一種精神,就是隻向真理低頭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江平先生用他的言行為我們打造的,他永遠是我們法大的一面旗幟。”

“半路出家”的法學大家

江平的一生,既見證了中國民法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也以其追求真理的執着、追求法治中國理想的倔強以及面對人生起落的從容,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法律人。

江平于1930年12月生,浙江甯波人。作為後來的法學泰鬥級人物,江平與法律結緣于一場“美麗的意外”。1948年,江平考入燕京大學新聞系,因為“新聞像我的性格一樣奔放激情”。彼時,成為一名記者是他的理想。

在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部于1951年首次組織選派學生到蘇聯留學,江平被選中,成為首批留學生之一。當年,江平經組織安排進入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法律系。近五年的留學時光,讓羅馬法成為伴随他後來多年學術思想的起源。

1956年,江平以全優的成績,提前一年從莫斯科大學畢業,配置設定到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但僅一年後,他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何培華告訴記者,江平一生潮起潮落,經曆過許許多多的苦難,比如:在當時的“反右運動”中,他因給上司提意見被打成“右派”。這突如其來的厄運降臨到他的身上,導緻新婚妻子勞燕分飛,家庭破裂。此後不久,他又在下放勞動期間,被火車碾斷一條腿,造成終身殘疾。“但是在這三重打擊之下,他最終還是站起來了,并作出了傑出的成績,這是最鼓勵我們的。”何培華說。

江平生前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困難隻對于怯懦者存在”。在幾經沉浮之後,江平重回學術講台。1983年至1990年,江平曆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并擔任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

同一時期,中國民法發展史上具有統領意義的《民法通則》開始起草。全國人大啟動《民法通則》起草工作時,江平是四名顧問之一。迄今,《民法通則》确立的“平等、自願、等價、有償、公平、誠實、信用”原則,依然是規範民商事活動的統領性要求。

在全國人大任職期間,江平還參與了《合同法》《信托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訴訟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

伴随江平的學術和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加,1988年,江平出任中政法校長。盡管他任職時間并不長,但其影響力綿亘了35載,被中政法師生稱為“永遠的校長”。

“江平先生是我最敬重最崇拜的老上司、老前輩和具有知遇之恩的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自1983年到中國政法大學工作直到今天,我的事業人生一直受到江老師的關懷、指導和支援,從未間斷過。” 西北政法大學刑事辯護進階研究院名譽院長、京都律師事務所創始人田文昌19日晚間對記者說。

1996年,江平撰文稱,四十年的執教,行将畫上句号。他總結這四十年教師生涯說,“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戰戰兢兢,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在大學畢業的時候,躊躇滿志,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在快要退出曆史舞台時,飽經風霜,卻又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了。”

“我現在的使命是呐喊”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江平已接近古稀的年齡。但理想尚未實作的他,依然活躍在法律圈子裡,從教書育人、發表演講到參與立法,推進人權保障,呼籲保障法治和民營經濟發展,笃行不怠。

2000年,他創立了“中國政法大學江平民商法獎學金”。一年之後,江平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号。直至去世前,江平與中政法的師生均保持密切的交流,有時也會出席中政法的重要活動并發表演講。

“台下經常座無虛席。” 目前供職于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的許浩說。他是中政法的畢業生,在中政法求學期間,曾經多次聆聽江平的演講。

“江平老師即使八九十歲依然能做到字正腔圓、生動形象。我非常敬佩的一點是,他所談及的内容,往往并不是高深莫測的法理,而是對于當下現實問題的關照。” 許浩對第一财經說。

2008年,許浩第一次以記者身份出現在江平先生面前時,是為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專訪文章。在位于北京南四環的家中,江平先生提到,有關農村土地的若幹問題,是立法和現實之間最突出的沖突。

對于引發廣泛社會關注的征地問題,江平說,這背後反映的是城鄉平等問題。一方面,農村集體土地不能出讓,政府以極低的價格從農民手裡征收,農民不願意;另一方面,農民不能在農村集體土地上蓋房子賣,于是産生了小産權房。他認為,在彼時的現有條件下,突破不能是全範圍的突破,需要依靠試點去驗證,逐漸解決立法和現實、改革和穩定之間的沖突。

“立法面臨的一個複雜問題是,如果太理想化,可能導緻無法在現實中實施,那麼就失去了意義;而立法如果更多地向現實妥協,也就沒有立法的必要了,因為立法要展現一種更高的法治理念和法治要求。這是市場法治程序中的一個症結。”江平當時說。

在許浩看來,江平的這段話同樣點出了一個律師的更高追求,那就是真正了解每個法條背後的價值判斷,并且捍衛它。“剛上大學的時候,我認為做法律工作考驗的是記憶力,每天就是背枯燥的法條。後來,我發現每個法條背後都有嚴密的邏輯和價值,做法律工作考驗的是對它的了解。再後來,我發現做法律考驗的是初心和原則,比如做經濟犯罪案件經常有人跟我說‘你教我怎麼做吧’,這時候我們需要抵抗巨大的誘惑。江平老師總是追求平等、自由、公正,他總是強調初心、重複常識,而這些常識恰恰是人們常常容易出錯的認識。”

五年後,當第一财經主持人張媛走進江平先生的家中,和許浩一樣,立刻被眼前簡樸而充滿書香氣的布置感染了。2013年,民法典正在醞釀,采訪前張媛和同僚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但當坐在江平面前時,仍然被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的力量打動。

“作為80後、90後,我們無法感受中國法治程序的坎坷與厚度。當時江老先生就坐在我對面,他點評了當時幾個争議很大的案子,堅定地支援理性的、專業的法治。我們看到他緊握着拳,眼睛裡好像有光,那種散發出來的能量,令我們震撼。”張媛說。

“對我來說,我所奉行的人生,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說真話,你說的隻要是真話,最終會得到老百姓的同情和支援。隻向真理低頭,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江平在接受張媛采訪時說道。他還說:“我現在所能夠為社會做的還是呐喊,我現在的社會使命是呐喊。在我力所能及的時間内、範圍内、影響力的程度上,我盡量為中國現代應該有的法律觀念和法律做一些呐喊。呐喊總是能起到一些作用。”

推動實作法治現代化

何培華告訴記者,江平生前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如何實作法治現代化。“多年前,在廣東肇慶參加一個法學研讨會期間,我跟他散步的時候,他曾對我說,法治現代化是經濟、工業、農業等現代化的基礎。”

多年來,江平在理想和現實中,不斷摸索中國法治建設的可行路徑,并逐漸意識到法治與政治、經濟發展、改革密不可分。

江平在《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中提到,近三十年來,他在學術領域有所成就,可能與兩個人的啟迪有密切關系:一位是李慎之先生,另一位是吳敬琏先生。

江平說,他與李慎之結識于七屆全國人大(1988~1993年)法律委員會期間。當時,李慎之是法律委員會委員,江平是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在一次去貴州視察工作的途中,李慎之告訴他:你們搞法治的,最終會發現法治的困惑在于政治,法治離不開政治。這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也促使我更關心國家的政治制度改革。政治制度的改革,是中國改革的核心之核心。

江平與經濟學家吳敬琏的交往和合作,從中央召開的一次社會科學專家座談會算起。同齡人,加上“在中國改革面臨的問題和出路上,我們的見解是驚人的一緻”,讓這兩位法律界和經濟學界的“大家”合作多年。據江平自述,吳敬琏大聲呼喊市場經濟需要法治,他從經濟學家那裡得到啟示:中國現今對私權的保障,仍是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李慎之先生和吳敬琏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兩個品質:一個是獨立的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壓力,敢于獨立思考;一個是批判的精神,以自己的學術良心,敢于批判現實。”江平在人生已屆80歲時,回憶了與這兩位老友的相交過程,并表示“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切切實實地繼受這兩個品質,高舉獨立的旗幟,高舉批判的旗幟”。

2020年,在吳敬琏90歲生日會上,江平到場為其慶生,并表示“再合作十年”的美好願望。

随着江平去世,這一願望已無法實作。但江平與吳敬琏二人合作對經濟、法治的推動影響力猶在。目前,二人共同發起、以推動中國建立法治的市場經濟為初衷的跨界交流平台——洪範研讨會已延續了十年,報告百餘場,讨論主題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等。近期,洪範研讨會對于新一輪化解債務風險、裁判文書上網公開制度等話題的專家研讨,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作為洪範法律與經濟研究所所長,王湧曾經多次在他的微網誌和朋友圈分享他與恩師的點點滴滴,讓人們窺見這位法學泰鬥私下的一面。有時是兩人探讨詩歌,“江老師說我最近寫的詩不押韻,于是拿出他1965年買的用來練詩的《詩韻新編》送給我”,有時是賀壽的熱鬧,有時是江平與音樂界人士共話法律與音樂藝術。更正常的是他堅持出席多年江平民商法獎學金頒獎典禮。

“江平老師是否出席今年4月19日晚的頒獎典禮,也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江平先生去年夏天因發燒在醫院治療一個月,雖然平穩度過了冬天,但體力明顯不如以往,更加依賴輪椅。但是,江平先生還是來了。”王湧說,在人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江平做了二十分鐘的演講,說了兩個法律概念:私法和所有制,“他熟練地說着俄語單詞,鞭辟入裡地分析着陳舊觀念的曆史訛誤,傳達着他的政治理想。”

“他有一顆偉大的良心,他一直在鼓勵我們要憑着自己的良心去做事,時刻要站在真理的一邊,不能夠為一些個人的利益而喪失自己的人格。他有一句話,就是‘隻向真理低頭’。”何培華說,“我一生最大的收獲就是,不但從他的身上學到了豐富的法律知識,而且學到了豐富的人生哲理。他那種為中國私權和法治勇敢呐喊的精神,一直鼓勵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