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作者:MTO社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今年的穿搭風格演進,不管是用刻意的書卷氣夾帶時髦私貨,打造“知識分子風”,還是用奢侈品牌的講究面料打造看起來松弛的“老錢風”,本質都是對門面的描眉畫眼。

一頓亂鬥後,國産版時尚風格鄙視鍊才算發現了自己的真頂流——“海澱風”穿搭。

黑色長款羽絨服、輕薄型羽絨服、沖鋒衣。沒有一丁點多餘設計的基礎款,包裹得住任何身材,百搭得了千人千面,終于讓苦于皮囊壓力的這屆年輕人自洽了。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當别人還在以大牌logo作為時尚的底色,疊加無數網紅元素導緻用力過猛淪為“精緻土”的時候,“海澱風”以此為名,忽視了所有時尚标準,反倒自成了一種時髦。

一入冬,人手一件、至少長至膝蓋的黑色羽絨服,讓全海澱區就像蒙上一層黑色保溫大篷布。

“如果海澱人在通勤高峰期的地鐵裡和朋友走散,那他們很難再找到彼此。”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優x庫的一款輕薄羽絨服,化身成了海澱區區服,隻有在這裡,你才能集齊如此偏門的羽絨服配色。

要知道在剛剛過去的秋天,“海澱風”穿搭的精髓還是沖鋒衣,它被焊在海澱人的皮膚上,不分男女,無論職業,不管是哪種通勤方式——沒有一個海澱人,沒穿過沖鋒衣。

因為不在乎,是以無所謂時尚的态度,造就了海澱人特有的時尚風格,如今,這種時髦竟然開始反向哺育年輕人了——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同樣是在北京,一東一西的朝陽區和海澱區,仿佛身處于兩個不同的次元。

當朝陽人還在焦慮今日份的穿搭和妝容能否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時候,對于海澱人來說,洗頭已經是外出的至高禮儀,而如何通過穿衣而達到隐身的效果,則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25歲的海澱公務員胡陽陽說,海澱人的穿衣宗旨,是越隐入塵煙才越好。跟所有海澱人一樣,胡陽陽成了今年北京最早裹上黑色長款羽絨服的那批年輕人。

“我們機關,100個人裡找不出1個穿亮色的,哪怕是穿最普通的白色也會有不自在,因為太紮眼了。”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海澱人愛穿黑的觀察,不是空穴來風,甚至連整個海澱區的主色調都看起來是黑灰色的。

“霓虹閃爍的商圈摩天大廈,是屬于其它區的繁華,而海澱是遍地看似樸實無華、實則暗藏玄機的科研院所、教育機構、和老舊小區。”

中關村的科源小區,名字不如“莊園”“豪庭”“公館”似的豪華氣派,外觀上也是灰磚黑瓦、平平無奇。實際上,這裡也被稱為“特樓”,是上個世紀專門為中科院院士研究員和蘇聯專家們建造的住所,如今又因為是學區房,常年保持着14萬多元一平的高價。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國内教育界兩大聖地,一個是湖北黃岡,另一個就是海澱黃莊。一位北京朋友表示,“被雞過的北京娃都懂,大概童年回憶裡的海澱,連天空都是灰的。”

無法大規模翻修改造的各個高校、政府機關、部隊大院,相對固定的格局和地緣文化,注定海澱無法像朝陽似的不停拓展更新。是以一個事實是,海澱是一個極其務實的區域,也是以,這種氣質影響到了生活于此的人的穿着上。‍‍‍‍‍‍‍‍‍‍

如果你問一個海澱人,這身行頭有什麼講究,他們可能會說,“大家都忙得不行,自己都懶得管了,誰還去看别人穿戴了什麼啊。”

不過,注重精神核心的海澱人,并不是在胡穿、亂穿,他們以幹淨體面為基準,發展出一套樸素低調的穿衣準則——

即便那些身着大牌的人,也是通體的黑灰棕色,最好連logo都小到别被人看出來。你隻能從不俗的剪裁和材質上判别出,這可能是硬殼的始祖鳥沖鋒衣,那可能是收腰的蒙口羽絨服。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在這個以教育為名的市轄區,遍地是穿着類似款式的校服的學生已經不足為奇,就連成年人也熱衷于和别人穿得一樣。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海澱不是沒有時尚,也許是不需要那種時尚。

西二旗的大廠年輕人總是行色匆匆,好像忙碌到沒時間捯饬自己,隻能一年四季都用公司文化衫将自己随便地包裹起來,有的穿就行,實則也是一種“有個體面班兒上”的安全感。

遊走于知春路的家長們,手上總捧着帶有某研究所、某國家實驗室的保溫杯;肩上背的輔導班贈品帆布袋,價值不遜色于愛馬仕,因為一年得充值上十幾萬;胳膊上搭着孩子校服,配色是清華附的紫、人大附的紅。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還有人認為,五道口的大學生是世界上最不時髦的大學生。他們也愛穿黑色羽絨服,從不像同齡人似的追趕潮流,甚至還保留着高三刷題時套着袖套的習慣,防止筆水蹭髒袖子。但跟别人不一樣的是,他們的黑色羽絨服,胸前印着清北為首的一衆985、211名校的logo。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圖源@奶黃Kippo

海澱人的體面不是穿搭給的,他們的奢侈品是戶口、畢業院校、還有工作機關。

北京土著多多從小在朝陽生活,如今在海澱上班,她說“體感上非常割裂,而且你的穿搭永遠無法讓家人和同僚同時滿意。”

起初多多認為,自己必須保持着時髦的風格,一定不能被“海澱風”穿搭同化。即使每天早上通勤已經耗費将近一個半小時,她還會再早起一個小時,化妝穿衣服。但實際上一進入海澱的地界,她就總有種“用力過猛”的局促感。

“尤其是一進地鐵,大家都穿的一樣,我像個‘異類’似的被每個人行注目禮。”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多多不禁開始反思,“自信不一定來自穿搭,或者打卡了某個小衆網紅地,下班和同僚在附近的小飯館聚餐,做好份内工作,每天也過得很有成就感。”

海澱人的生活是有固定軌迹的,他們延續着學生時代的體系,建立起獨屬于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上班下班、吃飯娛樂,回家睡覺,你甚至不需要走出海澱區。就像海澱大學生總在自嘲的那句話,“從五道口畢業,直接進了位元組就業”。

這是一種确定了生活邊界的滿足感,永遠隻去自己常去的那些地方,是以人在海澱,穿衣服也是這樣。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在海澱,“土”還代表着一種安全感。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但是,說海澱“土”的人,大概還沒頓悟到那種尊貴的務實感。就像是菜場買菜的爺爺奶奶,手提銀行贈送的免費布兜子,實際上那可能是存款百萬才能得到的昂貴周邊。

“海澱風”終于讓衣服回歸了本質,注重功能性、以實用為主,在不經意的展示之間,無心彰顯出有錢都買不到的實力。比如那些穿着清北羽絨服,背着研究院帆布袋的人。

如果隻從時尚的角度去洞察海澱,實在有些單薄。海澱本不該是“土”的,這裡雲集了全國最好的一部分高校,組成這裡的人又是一群青春洋溢的大學生,他們又怎麼會不時髦?

不過是不想在穿搭上耗時,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配置設定給别的事情罷了。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26歲的北漂小王最近剛從一家朝陽的公司辭職,來到海澱某大廠上班。小王說以前在朝陽,不僅職場上不夠創新,自己會感到焦慮,在生活上,如果哪裡新開了網紅店自己卻不知道,也會感到焦慮。

“朝陽年輕人很愛打卡網紅地,消費的不僅是口味,更多的還有氛圍。但是一到海澱,哪怕是裝潢不錯的餐廳,你會發現大家也都是生活、工作在附近的人,來這裡是為了吃喝上的體驗感,而不是跑大老遠隻拍個照。”

北京各個地區的消費觀念一直在疊代進化,但似乎海澱的生活和消費文化已經成型,且穩固得自成一派。

你不必去為了環境的更新,追趕着進化自己的外表。海澱給你一個機會,有個台階可下,不用被虛榮心所譴責。

北漂幾年,才能明白“海澱風”穿搭?

在海澱,大家穿的全都一樣,往往隻有一種既定模版的地方,也是最束縛的地方。這裡并沒有想象中松弛,甚至會有很多更殘酷和現實的東西。

但是,也正是這個無趣刻闆的架構,治好了你的容貌焦慮、身材焦慮、穿搭焦慮。

有人說北京充滿焦慮和浮躁,生活節奏太快了,一切以賺錢為目的,自己永遠無法融入。但還有人說,“總有一群海澱人,和樸素的海澱生活方式在提醒着你,你也可以選擇另一種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