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54年的一個炎熱夏夜,音樂學院裡正舉辦畢業生彙報演出。舞台中央,一位身着白襯衫的青年男子正用他嘹亮而富有磁性的嗓音演唱着。
他就是後來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大師——胡松華。
這是胡松華第一次在舞台上單獨獨唱。台下黑壓壓坐滿了人,他卻絲毫不懼,情緒飽滿地唱入了高潮。空靈而又深沉的歌聲在這座古老的音樂殿堂裡回蕩,如同穿行在漫山遍野的春雷,惹得台下觀衆頻頻點頭,不時發出熱烈掌聲。
就在這時,胡松華的目光與台下一個身着紅裙的女孩對上了。女孩專注地望着他,眼中透着明媚的笑意。胡松華不禁愣住了,他深深地被女孩那動人的笑靥攫取了心神。
原來,這位女孩就是後來與胡松華結為連理、攜手共度六十年春秋的張曼如。她是舞蹈系的學生,受邀參加這場晚會的表演。
晚會結束後,張曼如主動上前與胡松華攀談。兩人很快熟稔起來,原來音樂與舞蹈都需要極高的情感共鳴,他們之間有着莫大的共同語言。
接下來的日子裡,胡松華開始時常邀請張曼如外出走動。兩人漫步在樹蔭環繞的校園小道上,有說有笑;坐在鋼琴房裡,你拉我唱,享受着音樂與愛情交織的時光。
沒過多久,一向内斂的胡松華便向張曼如表白了心意,請求與她結為連理。張曼如欣然接受了。他們當即立下了誓言,無論生老病死,都要攜手渡過,永不離棄。
領證成婚在即之時,一紙指令卻将兩人的美好願景打得粉碎。張曼如接到通知,要在一個月内趕赴蒙古進修民族舞蹈理論。
“這次分隔,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呀......”分别前,張曼如緊握着胡松華的手輕聲歎道。
“我會一直等你回來的。”胡松華撫着她的臉龐,眼中隐隐泛着淚花。
轉眼之間,張曼如啟程踏上了朝着茫茫戈壁深處的列車。胡松華牽挂的目光,追随火車消失在天邊塵埃中。
分手後,胡松華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音樂創作中。每當想起張曼如,他就會傾注全部的情感編輯出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歌曲。
兩年後,胡松華參加邊疆文藝彙報時偶然得知,張曼如就在相隔一山的阿爾泰地區進修。激動之餘,胡松華掏出信紙,寫就了一封熱烈的情書。
他折成小船的模樣,系上一朵紅玫瑰,放流到了阿爾泰河中,希冀夫妻能夠收到。
又過了四年光景,遠在異鄉的張曼如終于回來了。1960年的春天,這對命中注定的戀人在親友的祝福中正式領證結為連理。
盡管六年分離在即,他們的情意從未改變分毫。
胡松華和張曼如的新婚生活很是簡樸。作為音樂工作者,胡松華的收入有限,張曼如為照顧家務也放棄了舞蹈事業。
兩人住在北京郊區一處不起眼的小院内,五髒俱全但并不寬敞。
為了節省開支,胡松華常年在外奔波參加演出。火車硬座成了他最好的歸宿,即便路途遙遠也從未選擇軟卧。
演出的間隙他會與張曼如通電話,詢問家裡是否一切安好。那時每通電話都需幾塊錢,但胡松華從不吝啬,隻為聽聽愛妻的聲音。
胡松華全國巡演賺來的錢,要先打到張曼如的賬上。他自己出門在外從不帶多少現金,常常衣食住行半斤八兩,和劇組其他人認真對待演出就可以了。
“我們活得并不富足,卻也知足常樂。”胡松華常這樣說。的确,樸實無華的生活反而讓他們夫妻之間感情越發升溫、越發深厚。
清晨張曼如在院子裡摘菜時,胡松華會坐在一旁彈唱自編的小曲。夜裡兩人坐在門前木椅上數星星,細數過去的種種趣事。
任誰也不曾想到,這平淡無奇的小日子裡醞釀着他們人生中最動人心魄的故事。
時光荏苒,歲月靜好。簡樸的生活并未阻礙胡松華音樂事業的發展,他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大師,創作了一串串脍炙人口的金曲。
1980年,承蒙文化部門支援,胡松華和張曼如成功舉辦了大型獨舞獨唱音樂會。這是一場融合了歌舞表演及器樂演奏的盛大視聽盛宴。
胡松華與張曼如把半生的心血都注入其中,展現了絕倫的舞台魅力,獲得了極大成功。
祝賀宴上,文化部上司親自為這對金童玉女送上了錦旗和花籃,高度評價了他們對文化藝術事業的貢獻。數十年如一日的相濡以沫,夫妻二人依然如戀人般眉目傳情。
這份經年累月經營的深情,讓人動容又羨慕。
“我們餘生,還會一直攜手并進。”宴席散場,夜色漸濃時兩人來到校園小道上漫步。胡松華鄭重地向張曼如重複了當年的承諾——我會永遠陪着你。
張曼如微笑着挽住他的手,夜風中長裙飄揚。
步入21世紀,張曼如的身體狀況越發欠佳。她患上了多種頑疾,需要長期依靠藥物維持。2015年,病情突然惡化,她不得不長期卧床靜養。
看着愛妻滿頭白發、消瘦不堪的樣子,胡松華心如刀絞。他決定放下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生命中的摯愛。
是以,在張曼如住院治療的五年間,胡松華幾乎天天守在她身邊。醫院、家裡、兩個地方來回奔波。為了這筆巨大的醫療費用,他不惜耗盡畢生的積蓄。
看到父親日漸消瘦,兩個女兒心疼不已。她們經常帶着自家做的美食來看望,勸父親也要注意身體。胡松華感激地抱着女兒痛哭,卻沒有絲毫松懈對張曼如的照料。
2020年的一個雨夜,在家人的呼喊下,張曼如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婚姻生活的另一半,驟然離他而去。那一晚,胡松華失聲痛哭,如喪考妣般抱着張曼如冰涼的身體。
突如其來的割舍,讓他悲恸欲絕。
張曼如的離世給胡松華的打擊巨大。失去夫妻60年的陪伴,這份悲痛幾乎讓胡松華喪失了生的勇氣。整日整日地躺在床上,看着妻子的遺像出神。
不吃不喝,消瘦很多。
女兒們看在眼裡,急壞了。她們商量着,每天至少有一個人過來陪伴父親。帶他外出散心,圍着他講起母親的種種美德;整理好夫妻倆的合照集,與父親一起回憶過往點點滴滴。
侄子胡軍也時常駕車過來看望。他知道胡松華的腸胃一向不太好,每次都會叫上妻子,做些清淡可口的飯菜帶來。
一家人圍坐在院子裡用餐,聊聊音樂、聊聊人生,漸漸化解了胡松華心頭的哀思。
這些孝心,都讓受損的胡松華感受到暖意。他想,不能總讓家人為自己擔驚受怕,該振作起來了。
2021年春晚,93歲高齡的胡松華頂住身體的種種不适登上了央視舞台。他與多位歌手合唱自己編創的經典金曲《到人民中去》,沉穩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依舊。
霎時間,滿場喝彩,所有人為這位老者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而起立鼓掌。
如今,胡松華的生活已步入正軌。他定居北京,兩個女兒輪流過來照料生活。雖然妻子已逝,但一家人仍然相依為命、互相扶持。
胡松華也不再郁郁寡歡,而是生活規律,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态。空餘時間,他常常練習書法、繪畫,指導年輕學子學習音樂,生機依舊。
93歲的胡松華渾身硬朗,神采奕奕。頭發灰白,眉宇間卻不見一絲頹唐之氣。他始終堅信,一個人的生命終點,不應隻因白發老去而止步于生命最後的年頭。
“我的生命,是用音樂度過的。它的終點,也當在某一刻,歌聲戛然而止的時刻。”胡松華笑着這樣說道。
他期待自己能持續作曲、演唱,為世人帶來更多更優秀的音樂作品。隻要他在,美妙的旋律就永不停歇。
确實,胡松華目前仍然四處奔波,到音樂學院與表演團體合作;繼續指點年輕歌手演唱技巧;偶爾也會在一些晚會上親自獻藝......無論走到哪裡,他燦爛的笑容與陽光般溫暖的性格,都感染着四周的人們。
我們衷心祝願,這位樂壇巨匠能夠繼續健康快樂地活下去,用他天籁般的歌喉溫暖人們的心田。願他的音樂之路上布滿鮮花與掌聲,生命之路上也遍地開出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