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華,1930年12月13日出生于北京,滿族黃旗。歌唱藝術家,詞曲作者,書法和繪畫專業知識。1949年畢業于華北大學,在華北大學第三文學團擔任演員。曆任中央民族歌舞團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合唱團團長、中國交響樂團一級演員。20世紀70年代,他被《人民音樂》等多家媒體評選為"新中國十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他的歌曲如《贊美詩》、《馬鈴響玉鳥歌唱》、《草原上永不升起落下的太陽》等都是首部經典歌曲,至今仍被歌唱。

藝術之路
"濃厚的多民族風格、完美的聲樂技巧、廣闊的演繹領域、鮮明的時代氛圍"這四項标準,是胡松花作為歌壇常青松的歌聲秘訣。60多年來,胡松華說,他一直在一所大學學習,"一所多民族綜合藝術大學,一所世界歌唱藝術大學,一所前沿生活廣闊的大學"。他認為自己被各民族藝術的乳汁所喂養,他想用自己對民族藝術的熱愛和執着追求來回報邊疆少數民族。胡松花賣掉了祖傳的北京四合院,在朋友的資助下,成立了"胡松花藝術研究室",免費培養一批有抱負、精神上富麗堂皇的少數民族歌手。
邊疆巡回講學期間,他精心挑選了各民族有才華、沒有錢上大學的歌唱苗,到他的研究室學習,并接受了系統、正規的綜合訓練。他毫無保留地向同學們傳授了他多年的學識、藝術觀念和獨特的歌唱技巧,編纂了一套獨特的氣功和各種練習曲,供各民族教授和使用,使他們成為弘揚民族音樂的新人。胡松華說:"雖然我已經84歲了,但我仍然想繼續'樹雪峰志,拓展草原情懷',依然想'攀登藝術巅峰,愛底層',實作多民族、自覺樂觀、進步的美好中國夢。"
在回顧自己的藝術生涯時,他感慨地說:"民族音樂堅持元真,是我歌唱藝術的根和靈魂,幾十年來,我走遍了40多個民族地區學習,向農牧民求意。
他的"名聲之歌"
每當人們談論胡松花時,很有可能會談論"贊美詩",這是一首具有強烈蒙古族父權制風格的歌曲,美麗而獨特,并且已經唱了很長時間。殊不知,他一夜之内匆匆忙忙,胡松花也有難忘的回憶。
1964年秋,胡松花被要求在《東方紅》第六場戲中加入蒙古式男高音獨唱,胡松花在緊張和興奮的夜晚後嘗試創新——他首先寫了四首蒙古語無字的新長音和中民謠材料來"打破婚姻",黎明時分,他制作了這部新作品,并将其命名為"贊美詩之歌"。
他的"名歌"是蒙古歌曲"Senjidema",它早于五年前的贊美詩。胡松華說,如果不是1960年參加第一屆"上海之春"音樂節,第一次唱《千吉德瑪》,五年後就沒有一首歌《贊美詩》誕生的機會。
《森吉德瑪》何璐璨管弦樂組曲,1949年根據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地區的民歌《森吉德瑪》創作,歌名是一個女孩名字的音譯。輕盈通靈的"Senjidema"是一首蒙古語短調民歌,歌頌了堅定不移的愛情,被稱為"草原梁珠"。森吉瑪是一個蒙古少女的名字。
1959年,胡松花在原曲中加入了一些長音,并演唱了自己在歌曲"Senji Dema"中。這部作品由胡松花改編,在第一屆"上海之春"音樂節上演唱,在全國引起轟動。
同時,胡松花演唱的《千吉德瑪》也引起了影城的注意,他也成功成為電影《阿瑪》中的配角。可以說,胡松花輝煌的歌唱生涯,就源于這首歌《千吉德瑪》。
《思想的紙船》
胡松花和妻子張曼茹之間的愛情也很艱難。
張曼如是一位随新中國長大的舞蹈家,在民族舞蹈和芭蕾舞方面有着深厚的成就。他常年活躍在中國的藝術舞台上,代表中國參加了許多國内外藝術交流活動。
當時,他們是繁榮的時代。張曼儒是中國第一代舞蹈系學生,留學國外,胡松花在中國收藏、演唱和表演。兩地隔開,隻能靠魚和鵝來交流。思想被兩個地方隔開,是圍繞着他們兩個人的不可分割的繩索。胡松花試圖讓這樣的距離變得有形,于是就有了《失蹤的紙船》的故事。那一次胡松花在新疆東北角的阿爾泰演出,山對面是張曼魯學習的蒙古。
他用藍色的信紙做了一條小船,放了兩朵哈薩克玫瑰,讓它飄到另一邊,希望他的夫妻能接受并了解它的内涵。
這麼多年,胡老師很少講述自己的愛情故事,這位有些"男子氣概"的藝術家回憶起沒有沾滿灰塵的綠色歲月,不僅展現了"紅玫瑰"和"蔚藍紙船"的浪漫畫面,還展現了"那遙遠的地方有個好女孩"這首歌。
兩人還一起參加了綜藝節目。當時,八十多歲的胡松花和妻子張曼茹一起在舞台上演繹了一首《贊美詩》。胡松花深情地唱着歌,張曼茹翩翩起舞,共同走過半個多世紀婚姻生活的情侶,感動了現場所有的觀衆和嘉賓。
2020年5月3日淩晨1點58分.m,著名歌手胡松花的妻子張曼茹去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