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作者:全國産經平台

點選右上角加"關注",國家經濟資訊不容錯過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在張問天誕辰120周年之際,他寫了一篇文章,回顧了自己紅色信仰的最初起源,探索了他炙手可熱的青春故事。

1917年,十月革命把馬克思列甯主義送到了中國。此時,中國大陸上滿是春潮,中國古代正在孕育着新的生命。兩年前,著名實業家張偉應治水需要的惠淮,以"大工作要鑄,存就急"的宗旨,在南京創辦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所高等水利機構——河海工程專業學校。開學之初,學校注重利德爾樹人,明确了"道德為本,隻有結束"的辦學理念,并強調"德利,身體健康,能講學術"。1917年夏天,17歲的張問天偶然看到了《上海宣言》中河海入場的廣告,立刻被學校獨特的氛圍所吸引。7月15-17日,經過三天的緊張考核,張文天以第22名的成績成為河海"正科"的第三名學生。從上海到南京,不經意間發生了變化,卻暗示着一個年輕人肩負着"天已經淹死"的使命去承擔,渴望聽到上天的宏大抱負。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圖為張文天在河海工程學院讀書時

此時,江海相望,聚集了一大批實在在的優秀人才,具備國情的名師資,從哈佛大學回國留學,徐兆南擔任會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黃彥培擔任預備主任,向西李毅學習為院長。學校按照"三個重點"的教育方針(注重學生的道德思想,以培養高尚的人格,注重學生的健康,以養成勤奮的習慣,教授必要的合海工程科學技術,注重自學輔導、實地實踐,以發展實際運用的智慧), 寬大的倉儲裝置供學生實驗,組織參觀項目感受資本感,派實習增加經驗,這些都讓張文天受益匪淺。學校有兩年制英語課程,自編英語教材教學,用英語授課,學生一般都有較高的英語水準。是以,張問天在五四運動之前就能夠讀懂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英文版,五四運動後翻譯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同時,學校注重實證、實用,崇尚科學的理性精神,也影響并貫穿了張文天的生活。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實驗室和圖書館

在江海開明的氛圍下,張問天熱切地吸收新知識,開拓新視野,接受新思想。在河海圖書館,張文天可以随時閱讀《新青年》《覺悟》《時事》等新文化期刊、雜志;張問天後來回憶說,"《新青年》5月4日之前的出版對我影響很大,我的自我覺醒從這裡開始......1917年,當我在學校看到《新青年》時,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開始懷疑和反抗中國舊社會的一切,仰望歐美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和生活,資産階級和小資産階級的民主思想應運而生。在河海,張問天和沈澤民還擔任學校刊物《合海月刊》的編輯,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所見所聞。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當時,《河與海月刊》《河與海周刊》

1919年,張問天進入江三年,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五四運動的消息很快傳到南京,張問天、沈澤民等年輕學生興奮不已,一夜之間在北京成立了聲援團,率先實作團結,率先在罷工中帶頭,積極開展宣傳組織工作,已成為南京地區的中堅力量。校長徐兆南當選為南京大學高中生協會臨時會長,始終站在上司愛國運動的前列,鼓舞了張文天、沈澤民、王維克、劉英石、丁祿武、董凱章等一批江海脊梁青年。張問天積極參與這一偉大運動,參加了南京營操場舉辦的"國恥紀念大會",在學校開設了"全國貨物販運部",走上街頭進行演講、遊行、請願、抵制日軍等運動,組織參加南京學生聯合會的"三罷工"運動, 作為"上訪"北京的中堅力量,大力支援全國各地的愛國運動。張問天更深刻地指出,當國家生存下來時,向賣國政府請願不會有任何結果,隻有靠自己的力量,廢除賣國政府,才能使中華民族免于沉淪的苦難之海。在一個多月的反帝愛國運動浪潮中,張問天積極參與了實際鬥争,從一個不知名的學生,變成了一個激進的、高調的愛國青年。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徐德川是北京市學生會和全國五四運動學生聯合會的上司人之一,他在90歲時清楚地記得:"張問天同志和沈澤民同志很優秀,五四運動是和海工程專科學校的學生。他很年輕,大約十七八歲,非常活躍,是以我印象深刻。"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張文天(中)、沈澤民(右一)和沈澤民的弟弟沈炳茂敦(左)攝于1920年

張問天說,他在南京參加五四運動時的主要工作是宣傳。南京一群知識淵博的學生于6月23日創辦了《南京學生會雜志》,比著名的《天津學生會日報》早了20多天。在全國各地的學校被北洋政府下令提前放假後,張問天被允許留在學校,并繼續擔任《南京學生聯合會雜志》的編輯委員會成員,撰寫和發表文章。

《南京學生會雜志》休刊至9月21日,共出版70期。在迄今為止發現的第51期中,張的著作已出版近30本,張問天是評論最多的作者之一。張文天的作品簡明扼要,針對《巴黎和約》、鐵路貸款、南北和談、鳳濟潮、内閣困難等國内外事件,彈劾現政府,打擊侵權行為,強烈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政府,無情批判封建主義,深刻反擊新文化運動的逆流。他還通過南京看和感受,從路燈、電話、道路、水等人們的生活,從點到面,去分析,揭露了反動的政府腐敗和無能。這些文章真實記錄了五四運動期間的社會政治活動和思想形勢,撥動了五四時代青年的脈搏。雖然這些複雜的感覺隻有三個字和兩個字,但能擊中關鍵,可以看出張文天犀利的眼神,嚴謹的思路和犀利的文字。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南京市學生聯合會會刊

發表在《社會問題》雜志上最引人注目的文章之一就是那篇。1919年中國共産黨成立時,19歲的張文天曾公開試圖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來探讨社會問題,并在沒有《共産黨宣言》中文譯本的情況下,向讀者完整地闡述了《宣言》的十大綱領。著名五四運動研究專家、閩大學教授彭明讀了這篇文章,稱贊道:"在五四青年中,很少有說這樣的文章能這麼早寫出來。"1983年,在馬克思逝世100周年之際,中央編纂局等機關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國的著作"展覽中展出了張問天的文章,作為新發現和早期傳播的珍貴馬克思主義文獻。

《南京學生會雜志》是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出版物,張問天是第一個在南京和江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張文天在南京學生聯合會期刊上的活動充分展示了他作為理論家和宣傳教育家的才華。鄧小平稱贊張問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激情戰士",在思想理論成果方面,張問天是全國最進步的青年學生之一。

張文天和沈澤民的革命行動使反動當局驚慌失措,江蘇省軍隊一再下令學校開除和合愛國學生領袖和維權人士,并計劃進行逮捕,校長許兆南敷衍了事,企圖敷衍拖延,"實在受不了時間",使他們"辍學"以阻止軍部, 這樣他們就不會被軍事部門逮捕。徐昭南的倡議為中國革命留下了寶貴的"火花",它繼續關心并使其閃耀。張問天雖然沒有完成在《河海》的學業,也沒有拿到文憑,但這并不影響他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憑借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他仍然在未來的革命事業中大放異彩。後來,學校還為張問天頒發了維修證書,為他出國留學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徐兆南,河海工程專科學校首任校長

1919年冬,張問天被左偉生、黃忠洙介紹,正式參加了李大昭等人創辦的"中國青年會"。1920年2月,《少年中國》刊登了會員緻辭如下:"新加拿大理事理事會于去年12月加入,今年1月共加入三個委員。三人按以下順序排列:張文天(江蘇)、嚴學禅(山西)和毛澤東(湖南)。當時張聞天和毛澤東還沒有見過面,但兩人的名字第一次并排列出,為将來并排寫一支偉大的筆。本着"科學精神,為社會活動,共創青年中國"的宗旨指引,遵循奮鬥、實踐、毅力、節儉的信,張文天勇肩負起少年中國的責任。當時,"中國年輕精英,在這裡算",這群最優秀的群體最終成為共産黨員。1920年5月,辍學後,張文天和沈澤民一起去日本學習,一年後,兩人回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上海共産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積極參與紅色活動。1921年7月,張問天和沈澤民從上海來到南京,參加中國青年會南京會議。在南京活動期間,他們用"馬克思研究會"的名義大力推進社會主義青年團建設工作,帶領許多河海學生接觸馬克思主義,如嚴炎、曹莊府等從江海革命道路上走來,河海就成了著名的"紅帽大學"。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1921年7月,張問天出席南京青年會代表大會(三排右一張張,張問天)

為紀念張文天,河海大學于1985年舉辦了張文誕辰攝影展,1995年,在中央黨史研究室的支援下,建立了張問天展覽館,成為江蘇省的德育基地。1990年張問天誕辰90周年之際,合海校園豎立了張問天銅像,敦促"和海"學生"愛國愛水,務實重做",在統治水興邦的偉大征程中築起事業圓滿成功。2000年張文天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河海大學還設立了"張文天班",張文天同志的妻子、紅軍老兵劉穎到校授第一屆"張文天班",并在張文天銅像前與全班合影留念。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劉穎同志在張問天班與同學合影留念

沐浴在金陵古韻的酷山中,感受石城的滄桑變化。張問天從江海出發,走上了革命道路,留下了追求真理、追随黨和人民、擔負起民族複興的重大責任的紅色基因。百餘年來,世世代代合海人首腦"紅帽大學"美譽,堅持"四個服務",堅持利德曙人,厚植家族國情,傳承水管理使命,推進"雙級"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迫切需求,寫上《水救援》《水管理》和《水力發電》凱歌,開創了世界知名的水利工程, 培養了數十萬優秀的社會主義建築梁。讓我們繼承和發揚張問天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尚,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黨的教育、國家的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合海大學校園内的張文天銅像

紅漫于心的青年張聞天

河海大學校園内的溫天館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張文天嫖的親戚張秀軍和張東燕,謝謝!)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轉載自河海大學,本期内容不代表平台立場。

國産平台聯系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位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