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文|臨川

編輯|t

引言

“民以食為天”。簡簡單單五個字,卻道出了飲食的重要性。糧食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也是衡量一個農業國家是否富強的基石。

起初,食物隻是填飽肚子的存在,先民甚至還經曆了茹毛飲血的年代。但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百姓能夠填飽肚子的和平年代,人們開始講究飲食的色香味俱全,進食不再單純是為了生存,更成為了一種享受。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古人宴席的場景)

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盡可能追求飲食之美,滿足口腹之欲。不同的地域和朝代還形成了飲食偏好的差異,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追求。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漢代烤爐)

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食材,其實并非來自本土,傳入時間也并不長久。例如我們今天餐桌常見的玉米,竟然是在明朝才傳入中國;還有許多美食放在今天,都會使得現代人感到驚詫,老祖宗竟然還吃過這些食物?

一、各方文化絲路交彙,撞出特色飲食火花

兩千年前,西漢的張骞出使西域,既使得漢朝邊疆得以穩定,也打開了一條貿易之路,使得中原文明和各國文化得以交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功在千秋。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張骞出使西域》)

與此同時,漢朝百姓的餐桌也得到了豐富。香菜、大蒜、黃瓜、胡蘿蔔、菠菜等這些如今随處可見的食材,竟然是在漢朝才作為外來品種被引入中國。

葡萄就是其中之一。張骞在大宛國的時候,品嘗到了美味可口的葡萄,也飲用了當地釀造的葡萄酒,他對這種水果大加贊賞,又詳細地了解了當地葡萄的種植技術和葡萄酒的釀造方法,歸國之後,他就向漢武帝據實彙報,葡萄由此進入中國。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葡萄)

此後的葡萄在西北地區大規模種植,葡萄酒也開始走入西北百姓的酒坊,可以說,中國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曆史,正是從張骞出使西域開始的。

此外,張骞出使西域還引入了一種平民百姓難以吃到,連現代人也難以有此口福的食物,它就是駝峰。駝峰肉在中亞和阿拉伯半島等地區是貴族和富人的專享,隻有在高檔宴席上才能見到。據漢書記載,西域都護府的駝隊曾經向中原地區進獻過駝峰肉。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駝峰)

駝峰油脂極重,水煮口感不佳,多用來涮鍋,也可以用于煎、烤、炸。唐代岑參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詩,便是“渾炙犁牛烹野駝”。到了清朝,駝峰甚至被列為山八珍之一,一道著名的菜肴便是用菜心和駝峰肉制成的乾隆駝羹。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乾隆駝羹)

二、異域吃法本土改良,曆朝都有新烹饪法

然而,百姓們不僅對引進的新食材與新吃法頗感興趣,也會對這些來自異域的美食進行創新與改良,讓我們以驢為例,來探讨曆朝曆代烹饪的新花樣。

殷商時期。新疆一帶已經開始馴養驢,但驢是從秦代開始,才逐漸由西北和印度進入内地,并成為十分稀少珍貴的家畜之一。直到漢代,才有大批的驢和騾子進入陝西、甘肅及中原内地。而随着驢數量的增多,新的食材和吃法也增加了。

可使用的部分不隻是驢肉,驢的内髒也成為了美味佳肴,驢腸便是其中之一。食用動物内髒的吃法并不罕見,漢代《鹽鐵論》中的“蹇捕胃脯”便指的就是驢肉幹和羊肚。

漢代人會将驢闆腸(大腸)單獨拿出來烹饪,一般講究現吃現殺。王公貴族最愛其脆、鮮、甘的口味。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驢腸)

而到了唐朝,為了追求新鮮度,甚至研究出了更為殘忍的吃法,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就研究出了一種頗為殘酷的吃法。

首先将驢子關在一間小房内,屋内周圍燃上炭火。随着屋内溫度的不斷升高,驢子口渴難忍,卻隻能飲用面前裝在桶内的調料水,久而久之,味道就腌漬進了驢子的肉内。這時,再将驢子開膛破肚,取出腸子。而此時的驢子還活着,隻能在痛苦中掙紮死去。

到了宋代,驢腸也都是以烤、煮的方式進行烹饪。直到明代,辣椒被引入中國後,爆炒一類的吃法開始盛行,菜品口味更加豐富,各大菜系也逐漸成型。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驢肉)

三、飲食可見社會文化,貴族貧民各有吃法

實際上,飲食與社會經濟和文化密不可分,古人的飲食種類看似豐富多彩,實則也受到許多制約。在戰亂或災荒年代,普通人家甚至連一口米湯或野菜都吃不上,更不要提肉了。否則,也不會有那句著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了。

而現如今常見的牛肉在古代也是難得一見,甚至被明令禁止食用。

因為大陸古代是農耕社會,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耕牛,宰殺耕牛吃肉這一做法有時會觸犯法律,嚴重了還會掉腦袋。

唐朝法律就曾經規定宰殺耕牛的人,要被判處一年半的勞役。年老體衰、無力勞作的耕牛,還需要等到官府準許才能宰殺。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牧牛圖)

不過,這也并不妨礙百姓私自宰殺,法不責衆,大部分時候,各朝各代的官員也就睜一隻閉眼閉一隻眼。但王公貴族進行祭祀時,卻能将牛羊作為貢品擺放。

不過,階級的差異也無法阻止百姓們對飲食的熱情追求。一顆茄子既能成為《紅樓夢》中做法繁瑣,比肉還鮮美的“茄鯗”,也能成為尋常人家飯桌上的紅燒茄子。能夠享用稀奇古怪食材、随意嘗試新的烹饪方法的古代人畢竟還是少數。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紅燒茄子)

但如今,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甚至能夠足不出戶,品嘗天南海北的各地美食時,也難免會感歎經濟和科技發展為我們帶來的便利。能夠随時随地享受所愛美食,我們比古人要更加幸福。

古代人的飲食有多猛,他們吃着駱駝喝着葡萄酒,連驢腸子也不放過

(漢代石磚上的燒烤場景)

參考資料:

宰牛和吃牛曾是“十惡不赦”之罪 .羊城晚報,2021-01-20

羅斯紀宇公茂虹張皓. "為生存而鬥争的中國人." 出版參考:新閱讀 000.001(2005):P.3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