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蓮華街道:活用社群基金“蓄水池” 激活社會治理“新引擎”

作者:秀擁五華

蓮華街道轄區人口多、特殊群體多,社群居民需求日漸多元,為提升基層治理質效,蓮華街道以建設社群基金為支點,撬動社群、轄區居民、商戶、志願者、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為社群建設籌資、籌人、籌服務,助力社群治理,提升居民的社群參與感、歸屬感、幸福感。

建立、建優、健全制度保障

蓮華街道:活用社群基金“蓄水池” 激活社會治理“新引擎”

蓮華街道着力建立、建優、健全制度保障,築牢社群基金“防護網”。建平台。2023年7月,蓮華街道率先成立五華區首家街道社群基金,下屬9個社群同步成立微基金。設立基金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并制定規範化管理流程和制度體系。強機制。蓮華街道在市委社工委、區委社工委、區民政局的指導下制定并完善《蓮華街道社群基金籌建實施方案》,圍繞功能定位、建設标準、工作職責、資金用途等内容作出清晰指引,為社群基金、社群公益慈善平台等提供指導。廣宣傳。街道建立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制度,街道、社群通過發放基金宣傳冊、開設基金咨詢台,進行多種形式的政策宣傳,動員轄區居民一起加入社群基金,共建共享自己的家園。

黨建引領、引導、引航共同發展

黨建引領、引導、引航共同發展,籌集啟動資金“多路徑”。專項募集。社群黨組織以聯建等方式,從縱、橫兩個方面做到黨組織建設全覆寫,在“兩新”組織以及各居民區黨支部、黨員中,充分發揮作用,将黨支部、黨員、企業黨組織、居民緊緊聯系起來,充分撬動各個闆塊人員參與公益活動,帶動轄區内的愛心企業捐款,搭建“線上+線下”多元化籌募平台。通過“99公益日”“陽光食堂”幫扶困境老人項目累計捐贈2.5萬元。慈善捐贈。在黨建引領下,社群動員轄區公共戶機關、各大企業、商戶等多元行動主體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從社群治理的“局外人”或“旁觀者”,逐漸轉變成“唱主角”。創新激活社會慈善資源的組織化形式,探索激活社會慈善資源的方式方法,廣泛凝聚社會賢達人士、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群志願者等多方面力量,形成推進社會慈善資源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社群基金啟動當日,累計捐贈約13萬元。定向幫扶。通過多方參與、協同合作、專業運作、規範管理,充分發揮慈善組織在社會中的樞紐載體作用、社群+慈善融合作用、社會工作人才專業作用、轄區機關助力作用,通過社群自籌、愛心機關捐助等方式籌集善款,所籌善款用于開展社群救助幫扶、公共便民、社群治理等服務方向。截至目前,已募集資金45萬餘元。

強化、深化、優化社群服務

蓮華街道:活用社群基金“蓄水池” 激活社會治理“新引擎”

不斷強化、深化、優化社群服務,激活基層治理“新磁場”。蓮華街道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決策部署和省市區關于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要求,全面加強組織上司、創新工作運作機制、強化基層服務能力、推進“五位一體”保護體系建設,實施“社群基金+五社關聯”公益服務,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今年9月,街道通過社群基金購買服務,引進社會組織,開展了心“蓮”心—兒童友好社群服務項目和“點亮心燈,溫暖童行”困境兒童服務項目,通過項目建立“1+9+N”三級保護體系,即一個未成年人保護站,9個兒童之家,N支社會組織志願隊伍,全方位保護轄區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目前,街道已舉辦暑期夏令營1期,成立2個社群學堂開展學習,開展重陽節慰問高齡老人等兒童活動,弘揚愛親孝老優良傳統。

探索多方、多元、多元治理模式

蓮華街道:活用社群基金“蓄水池” 激活社會治理“新引擎”

探索多方、多元、多元治理模式,豐富社群自我“造血功能”。在探索社群慈善基金募款的實踐中,各社群立足自有優勢資源進行轉型更新,探索各具特色的社群慈善基金發展之路。健康+項目。學府社群依托社群基金打造“樂鄰服務集市”“慈善愛心驿站——樂鄰空間”,通過引入企業建設營運進行社群基金籌集。在此基礎上,社群進一步盤活其他愛心企業和社會組織等資源,在社群開設健康小屋和嵌入式養老等免費醫療服務,實作社群内部資源的公益利用。托育+項目。教場北路社群通過陣地活化的方式,整合社群現有資源、轄區範圍内校外非學科教育辦學條件和各項基礎設施及教學資源,“一宮多元”建設活動陣地,搭建少先隊員實踐活動平台。依托社群黨群服務中心、紅領巾特色兒童之家、青少年權益保護法律咨詢室、專家服務站、紅領巾生物多樣性微型科普館、少先隊健康營養小屋等陣地,打造社群青少年宮的“主體單元”,引導入駐社會組織和企業進行基金捐贈,實作公益随處可見、随處可為。民生+項目。蘇家塘社群老舊小區多,居民對生活環境改善和養老服務的需求較為強烈,社群黨委建立多元共建機制,緊緊圍繞黨政所想、發展之需和群衆關切,以社群的實際問題為導向,開展院壩議事協商。通過“居民議事會”,了解到小區亟需解決的問題。社群以辦好“民生小實事”為抓手,聯合小區熱心居民、黨員代表、設計公司、施工方開展實地調研,召開現場專題會,邀請業界專家分析原因,反複修改完善設計方案,設立專題項目方案,統合各方資源推動實施,最終以“社群基金出一點、居民自籌一點、政府補貼一點”的方式,成功建成“十步芳香紅色文化空間”,通過居民協商,找準居民需求,形成居民參與、居民受益的工作格局,實作黨員群衆參與模式轉變,激活群衆參與治理動力。

蓮華街道社群基金和9個社群微基金自7月成立運作以來,吸引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社群治理,探索社群、社會工作者、社群社會組織、社群志願者、社群公益慈善資源“五社關聯+公益慈善”融合創新發展社會治理的新路徑。累計引入10家專業社會組織,培育孵化70支社群自治組織,培育社群居民骨幹300餘人。重點圍繞社群治理創新、環境提升、“一老一小”特色服務等三大闆塊,發揮社群基金精準化項目治理、規範化管理營運作用,助力創新基層治理,成功打造“社群學堂”“兒童議事會”“親子關系疏導”“99公益日定向幫扶”等品牌項目,激發了社群社會組織活力,實作了轄區人才、資金、資源的整合。社群基金作為社會慈善資源的“蓄水池”,集結、統籌轄區内多方資源,同時,作為社群治理的“助推器”,拓寬社群居民參與社群治理的管道,社群治理質效和成效明顯提升和加強。

來源 | 蓮華街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