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不準許王爺進京,清朝則不允許王爺出京,哪個方法更高明?

作者:史為今用

前言

誰才是這天下的真正主人?是統治着千裡江山的皇帝,還是那被困于高牆深宮中的宗室子弟?自古便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說,這或許正是每個王朝統治者的執念。然而在明清兩代,皇權的沖突與困境卻又在這執念背後逐漸顯現。在權與情之間,他們又該如何抉擇?

明朝不準許王爺進京,清朝則不允許王爺出京,哪個方法更高明?

明制度:困于權力的皇帝

洪武年間,明朝開國之主朱元璋心中忐忑不安。他原本隻是個普通農家子弟,卻在戰亂年代逐漸崛起,平定天下,一統江山。可正因如此,他時刻警惕着有人會像自己一樣,在外起兵謀反。于是他設下“外藩不入京師”的制度,将諸多子嗣分封于外,并不得擅自入京。

這其中,朱元璋最為疼愛的長子朱标已經早逝。如今四弟朱棣頗得他寵信,便被封為燕王,鎮守北方邊疆。朱棣為人勇敢,頗有才幹,深得朱元璋的寵愛。然而朱元璋也正因朱棣才幹出衆而深感忌憚。他認為朱棣若得志,必定會謀奪皇位。此念一生起,便難以壓抑。

明朝不準許王爺進京,清朝則不允許王爺出京,哪個方法更高明?

朱元璋于是時時刻刻警惕盯着朱棣的一舉一動,生怕他在京城生出異心來。見朱棣不願離京的身影,朱元璋心中警鈴大作,連日無法入睡。他唯恐朱棣在京城結黨營私,暗生謀反之心。終于有一日,朱元璋忍無可忍,命人端來一顆紅彤彤的橘子,對朱棣說道:“你這四弟,似這鮮紅欲滴的橘子般引人垂涎三尺,我隻怕你不傳回封地,定會像剝橘子皮那樣被我剝了皮!”朱棣這才吓得連忙啟程北上平定邊疆。

起初朱元璋還忐忑不安,生恐朱棣帶兵會生變。可很快,對北方形勢的掌控使他稍稍放下心頭大石。哪知就在此時,他年邁體衰,将在何時與世長辭已不得而知。長子早逝,諸位宗室子弟皆鎮守外藩,如今誰又能為這天下江山守得雲開見月明?在強盛的皇權面前,朱元璋的心中不免升起遺憾的情懷。他為這無法調和的權力困境而歎息。

明朝不準許王爺進京,清朝則不允許王爺出京,哪個方法更高明?

最終,在他駕鶴西去後,這場争奪皇位的風波便如他所料般降臨。其孫朱允炆登基後被叔父朱棣發兵讨伐,最後下落不明。朱棣則在這場兄終弟及的血雨腥風中奪得皇位,開創“永樂”盛世。然而在此期間,卻又有多少手足相殘、家破人亡的宗室子弟成為這場政治鬥争中的犧牲品?作為這場鬥争的推手與受害者,他們又該怎樣面對這權力與情感的困境?

朱元璋英明神武,卻終究沒能逃脫權力與情感的困境,在離世之時,心中想必百感交集、難以自己。他為自己一生中做出的那些艱難抉擇而悔恨、自責。亦或是在最後一刻,終于得到了釋懷。曆史的長河中,他所有的心路曆程,都已随時間流逝,難以尋覓。

明朝不準許王爺進京,清朝則不允許王爺出京,哪個方法更高明?

清制度:困于皇權的宗室子弟

明朝覆滅後,清朝取而代之。然而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深刻教訓,清朝統治者則轉而實行“宗室不許離京”的制度。諸王子弟皆被留駐京中,一旦有人離京即被視為謀反。在這個制度下,清朝皇權的穩固程度要超過前朝許多。然而皇權背後,卻又隐藏着另一番困境。

康熙即位之初,年僅七歲。一心勤奮求學的他,哪裡會想到自己竟在無意中引發了一場王朝根基動搖的兄弟血雨腥風。康熙于書堂中偶然發問,“皇十五子是何人”,這無心之語,立時惹怒了諸皇兄弟。他們認為康熙此語所指,定是争奪皇位的意圖。康熙卻哪裡料想到,這無心之問,竟是撕開了禁忌的視窗。諸兄弟頓時翻臉,你死我活的争鬥此起彼伏。

明朝不準許王爺進京,清朝則不允許王爺出京,哪個方法更高明?

起初,年幼的康熙并未看清這場風波的本質。他隻是稚氣地認為,兄弟們不過是嫉妒自己讀書勤奮、智慧過人。哪知這場争鬥越演越烈,康熙這才漸漸明白,皇位的誘惑,遠遠超過他年幼心智所能了解的範圍。他既恨這些兄弟明知他稚齡卻要置他于死地,又怨自己年少無知,竟然一語成谶、引火燒身。

最終在祖父與大臣的幫助下,康熙逃過一劫。可是朝堂之上鮮血淋漓的政治鬥争,卻讓他這才看清人心險惡。他悲哀地發現,面對權力的誘惑,即便骨肉之親也會互相殘殺。這樣的認知,讓他幼小的心靈第一次嘗到了憂愁的滋味。

待這場風波平息後,康熙便開始反思。也許祖父圈禁宗室子弟的做法固然高明,可以有效穩固皇權,可這讓宗室子弟們整日被囚于深宮之中,實在也太過薄情寡義。那些年輕氣盛的他們會時常思淩雲志在四方,卻隻能在這深宮高牆間被世人遺忘。康熙雖身為君王,卻也了解這等待遇實在殘酷。因皇權穩固而被迫作出的決定,讓康熙骨子裡升起那一縷永遠無法被撫平的悲哀。

明朝不準許王爺進京,清朝則不允許王爺出京,哪個方法更高明?

然而康熙明白,他與這些宗室子弟一樣,也同處這皇權構築的荊棘困境中。為了這江山社稷的延續,他别無選擇,隻能任由這殘酷的制度持續下去。于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無奈的抉擇,成為每個皇帝骨子裡揮之不去的悲傷。

明清兩朝的制度在皇權面前或許都是高明的,但它們背後卻也隐藏着無法調和的困境。統治者可以在權與情之間作出選擇,可曆史卻不會忘記那些被舍棄的一切。我們不應苛責曆史,因為在當時那個年代的局限性下,他們都在盡最大努力尋求解決之道。正如現今,後人們回望這些抉擇時,也會因為時代的局限而無法完全了解其中的艱難。

明朝不準許王爺進京,清朝則不允許王爺出京,哪個方法更高明?

結語

時過境遷,今人已經無法完全體會先人的困境。但卻在漸漸學會寬容和了解。因為我們明白,曆史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中褒貶參半的一面。它并不期盼後人的指指點點,而是冀望我們能慢慢撫平那些難以調和的遺憾。這些遺憾或許無法被完全填平,但我們可以選擇心存寬容。

這也許就是曆史的魅力吧。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一點一滴融化着我們心中的偏見,直至我們能夠真正地寬容面對,欣然接受。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沒有誰始終完美。正如那些明清君主,也都曾在皇權與人性的困境中掙紮、抉擇。後人追憶他們那些或錯誤或妥協的選擇時,已無法準确了解當時的思想困境,唯有選擇了解和寬容。

這就是曆史對後人的叮囑吧。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種種抉擇。面對這些選擇,寬容才是開啟心靈的鑰匙。這寬容來源于了解,也源自我們内心對這未完美世界的期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