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不准许王爷进京,清朝则不允许王爷出京,哪个方法更高明?

作者:史为今用

前言

谁才是这天下的真正主人?是统治着千里江山的皇帝,还是那被困于高墙深宫中的宗室子弟?自古便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这或许正是每个王朝统治者的执念。然而在明清两代,皇权的矛盾与困境却又在这执念背后逐渐显现。在权与情之间,他们又该如何抉择?

明朝不准许王爷进京,清朝则不允许王爷出京,哪个方法更高明?

明制度:困于权力的皇帝

洪武年间,明朝开国之主朱元璋心中忐忑不安。他原本只是个普通农家子弟,却在战乱年代逐步崛起,平定天下,一统江山。可正因如此,他时刻警惕着有人会像自己一样,在外起兵谋反。于是他设下“外藩不入京师”的制度,将诸多子嗣分封于外,并不得擅自入京。

这其中,朱元璋最为疼爱的长子朱标已经早逝。如今四弟朱棣颇得他宠信,便被封为燕王,镇守北方边疆。朱棣为人勇敢,颇有才干,深得朱元璋的宠爱。然而朱元璋也正因朱棣才干出众而深感忌惮。他认为朱棣若得志,必定会谋夺皇位。此念一生起,便难以压抑。

明朝不准许王爷进京,清朝则不允许王爷出京,哪个方法更高明?

朱元璋于是时时刻刻警惕盯着朱棣的一举一动,生怕他在京城生出异心来。见朱棣不愿离京的身影,朱元璋心中警铃大作,连日无法入睡。他唯恐朱棣在京城结党营私,暗生谋反之心。终于有一日,朱元璋忍无可忍,命人端来一颗红彤彤的橘子,对朱棣说道:“你这四弟,似这鲜红欲滴的橘子般引人垂涎三尺,我只怕你不返回封地,定会像剥橘子皮那样被我剥了皮!”朱棣这才吓得连忙启程北上平定边疆。

起初朱元璋还忐忑不安,生恐朱棣带兵会生变。可很快,对北方形势的掌控使他稍稍放下心头大石。哪知就在此时,他年迈体衰,将在何时与世长辞已不得而知。长子早逝,诸位宗室子弟皆镇守外藩,如今谁又能为这天下江山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强盛的皇权面前,朱元璋的心中不免升起遗憾的情怀。他为这无法调和的权力困境而叹息。

明朝不准许王爷进京,清朝则不允许王爷出京,哪个方法更高明?

最终,在他驾鹤西去后,这场争夺皇位的风波便如他所料般降临。其孙朱允炆登基后被叔父朱棣发兵讨伐,最后下落不明。朱棣则在这场兄终弟及的血雨腥风中夺得皇位,开创“永乐”盛世。然而在此期间,却又有多少手足相残、家破人亡的宗室子弟成为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作为这场斗争的推手与受害者,他们又该怎样面对这权力与情感的困境?

朱元璋英明神武,却终究没能逃脱权力与情感的困境,在离世之时,心中想必百感交集、难以自己。他为自己一生中做出的那些艰难抉择而悔恨、自责。亦或是在最后一刻,终于得到了释怀。历史的长河中,他所有的心路历程,都已随时间流逝,难以寻觅。

明朝不准许王爷进京,清朝则不允许王爷出京,哪个方法更高明?

清制度:困于皇权的宗室子弟

明朝覆灭后,清朝取而代之。然而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深刻教训,清朝统治者则转而实行“宗室不许离京”的制度。诸王子弟皆被留驻京中,一旦有人离京即被视为谋反。在这个制度下,清朝皇权的稳固程度要超过前朝许多。然而皇权背后,却又隐藏着另一番困境。

康熙即位之初,年仅七岁。一心勤奋求学的他,哪里会想到自己竟在无意中引发了一场王朝根基动摇的兄弟血雨腥风。康熙于书堂中偶然发问,“皇十五子是何人”,这无心之语,立时惹怒了诸皇兄弟。他们认为康熙此语所指,定是争夺皇位的意图。康熙却哪里料想到,这无心之问,竟是撕开了禁忌的窗口。诸兄弟顿时翻脸,你死我活的争斗此起彼伏。

明朝不准许王爷进京,清朝则不允许王爷出京,哪个方法更高明?

起初,年幼的康熙并未看清这场风波的本质。他只是稚气地认为,兄弟们不过是嫉妒自己读书勤奋、智慧过人。哪知这场争斗越演越烈,康熙这才渐渐明白,皇位的诱惑,远远超过他年幼心智所能理解的范围。他既恨这些兄弟明知他稚龄却要置他于死地,又怨自己年少无知,竟然一语成谶、引火烧身。

最终在祖父与大臣的帮助下,康熙逃过一劫。可是朝堂之上鲜血淋漓的政治斗争,却让他这才看清人心险恶。他悲哀地发现,面对权力的诱惑,即便骨肉之亲也会互相残杀。这样的认知,让他幼小的心灵第一次尝到了忧愁的滋味。

待这场风波平息后,康熙便开始反思。也许祖父圈禁宗室子弟的做法固然高明,可以有效稳固皇权,可这让宗室子弟们整日被囚于深宫之中,实在也太过薄情寡义。那些年轻气盛的他们会时常思凌云志在四方,却只能在这深宫高墙间被世人遗忘。康熙虽身为君王,却也理解这等待遇实在残酷。因皇权稳固而被迫作出的决定,让康熙骨子里升起那一缕永远无法被抚平的悲哀。

明朝不准许王爷进京,清朝则不允许王爷出京,哪个方法更高明?

然而康熙明白,他与这些宗室子弟一样,也同处这皇权构筑的荆棘困境中。为了这江山社稷的延续,他别无选择,只能任由这残酷的制度持续下去。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无奈的抉择,成为每个皇帝骨子里挥之不去的悲伤。

明清两朝的制度在皇权面前或许都是高明的,但它们背后却也隐藏着无法调和的困境。统治者可以在权与情之间作出选择,可历史却不会忘记那些被舍弃的一切。我们不应苛责历史,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的局限性下,他们都在尽最大努力寻求解决之道。正如现今,后人们回望这些抉择时,也会因为时代的局限而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艰难。

明朝不准许王爷进京,清朝则不允许王爷出京,哪个方法更高明?

结语

时过境迁,今人已经无法完全体会先人的困境。但却在渐渐学会宽容和理解。因为我们明白,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褒贬参半的一面。它并不期盼后人的指指点点,而是冀望我们能慢慢抚平那些难以调和的遗憾。这些遗憾或许无法被完全填平,但我们可以选择心存宽容。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吧。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一点一滴融化着我们心中的偏见,直至我们能够真正地宽容面对,欣然接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谁始终完美。正如那些明清君主,也都曾在皇权与人性的困境中挣扎、抉择。后人追忆他们那些或错误或妥协的选择时,已无法准确理解当时的思想困境,唯有选择理解和宽容。

这就是历史对后人的叮嘱吧。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种种抉择。面对这些选择,宽容才是开启心灵的钥匙。这宽容来源于理解,也源自我们内心对这未完美世界的期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