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剛看完電影《涉過憤怒的海》,夠生猛、夠刺激,不愧是需要在預告片裡标注“建議18歲以上觀看”的電影。

故事講的是中年男子金隕石(黃渤飾)靠出海打漁為生,省吃儉用供女兒在日本留學。然而噩耗傳來,女兒小娜在日本遇害。

老金和警方交流得知,小娜身中17刀,但卻不是當場死亡,而是被關在酒店隔間裡四五個小時,最終流血過多而亡。更可怕的是,小娜生前還疑遭多人性侵。

而兇殺案的最大嫌疑人,就是小娜的男朋友,李苗苗。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圖檔來源:《涉過憤怒的海》預告片

發生這樣的事,任何做父母的,都勢必要将兇手繩之以法。然而,李苗苗的母親景岚(周迅飾)卻利用警方調查的時間差,将兒子送到了歐洲,以圖幫兒子逃避法律的制裁。

對此,日本警察也無能為力,于是孤立無援的老金決定跨過法律的界限,親手為女兒報仇。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圖檔來源:《涉過憤怒的海》海報

在電影路演現場,有位觀衆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金真的愛女兒嗎?

在她看來,老金沒有那麼愛女兒,而是把女視為自己的所有物。有人侵犯了他的所有物,是以他瘋狂的複仇隻是為了他自己。

黃渤也回答說:“老金自以為很愛女兒。”

是以說,對于這個問題,從導演到演員到宣傳,其實已經下定論了。影片裡,所有角色都明晃晃地質問老金:“你是真的愛女兒嗎?”“其實你一點都不愛她。”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圖檔來源:《涉過憤怒的海》預告片

但是,一句簡簡單單的“不愛”,其實并不能解釋老金所有的行為。

“愛”這個東西之是以誘人,之是以會引發那麼多人讨論,就是因為它足夠複雜,又足夠神秘,各花入個眼,每個人的了解都可能會不同。

愛就一個字,意蘊千萬層。在我看來,老金對女兒的感情,至少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也是最粗淺的表征,老金對女兒一定是有愛的。

愛的反義詞是不愛、是恨,說一個辛苦打漁供女兒讀書、為了複仇上刀山下火海的人不愛孩子?是不是對愛的要求有點太苛刻了。

不愛孩子的表現,應該是冷漠、不在乎,是“你死在大洋彼岸跟我有什麼關系”,是“女兒因家暴自殺,還要拿她來配陰婚”,而不是跨洋追兇、以暴制暴,把自己從一個老實巴交的漁民變成無法無天的惡魔。

憤怒是需要感情基礎的,面對不在乎的人,連看他一眼都嫌浪費,更遑論不管不顧自己的安危與前路,一心隻想着複仇。

是以,對于老金來說,愛女兒的主觀動機是不容質疑的。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圖檔來源:《涉過憤怒的海》預告片

那麼,為啥總有人說老金不愛女兒呢?

很簡單,因為老金對女兒的感情,不是父親對女兒應有的愛,甚至不是兩個獨立自由的個體之間應該有的愛。

老金對女兒的愛,就是一個人愛自己的所有物,愛自己的尊嚴和占有欲,是一種變态的愛。這便是影片為“老金的愛”賦予的第二重含義。

電影裡,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為了讓女兒擁有強健的身體,老金教她學遊泳、帶她跑步,卻不知道女兒害怕大海,更是對女兒運動時的疲憊熟視無睹。

得知女兒被人侵犯後,老金的第一反應不是替女兒揪心,而是說,“都知道娜娜是我老金的女兒,發生這樣的事,讓我臉往哪裡擱。”

女兒發高燒時,老金用濕毛巾蓋在她臉上降溫,女兒的口鼻被蓋住沒法呼吸,都快要窒息了,卻不敢叫親爹一聲。

正如景岚所說,老金能這麼大喇喇地給所有人看自己女兒受辱的視訊,證明他根本不愛她,不關心她的尊嚴和人格。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圖檔來源:《涉過憤怒的海》預告片

有人說,愛或者不愛,孩子說了才算。

這個說法也有點偏頗,因為把父母之愛的定義權完全交到孩子手中,對父母來說實在是太過殘忍了。爸媽付出再多,隻要孩子不領情,就不算愛嗎?當然不是。

但是“中國式家庭”的問題恰恰就在于,愛或者不愛,有且僅有父母說了算,不給孩子任何表達的空間,這樣的後果比讓孩子說了算更危險。

正是這樣的“愛”,讓女兒小娜變成一個不知愛為何物的人。

在課堂上,老師讓她用“愛”造句,她造不出來,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可以愛的人。

面對人渣男朋友,她用自殘的方式,不惜毀掉自己的一切,也要換别人的一絲絲關注。

另一邊,男友李苗苗也出生在一個扭曲的家庭。父母離異,母親對明目張膽作惡的他百般縱容,父親又對他不管不顧,甚至心存恨意。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圖檔來源:《涉過憤怒的海》預告片

要不怎麼說,缺愛的人和控制狂是絕配。愛自己的人不會輕易被人控制,有人愛就不會被膚淺的示好所迷惑。

隻有從來沒被愛過的人,才會把别人的占有當成愛,并且甘之如饴。

看到這裡,老金和景岚就是最糟糕的父親和母親,用自以為是的愛,毀了孩子的一生。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圖檔來源:《涉過憤怒的海》預告片

但是,電影到這裡并沒有結束。

看到女兒日記的老金悲痛萬分,發現自己才是導緻女兒悲劇的那個“兇手”,決定放走李苗苗,獨自留在燈塔上。

歇斯底裡的複仇就好像是一場夢,起得突然,落得也突然。

這一刻,老金從“自以為愛”的幻覺中驚醒,開始後悔了,也看清了自己和女兒的關系。

于是,他拼命想找到被前妻隐瞞的女兒的墓地,“小娜,你在哪,我得找着你,有些話我得當面說……”

要知道,不愛女兒的父母不會知道何為忏悔,他們沒有反思的能力。面對和自己的想法存在沖突的真相時,掩蓋真相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然而,老金卻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女兒的痛苦,還把女兒對自己的恨意放在心上。

隻有愛過的人,才看得到自己身上的問題。

是什麼把孩子困在“愛”裡:少年不得之物,一生都在追尋

圖檔來源:《涉過憤怒的海》預告片

是以,撥開極端情緒的迷霧,老金最底層的情感,依然是愛。

它被誇大過,也被掩蓋過,最後在一聲聲忏悔中,回歸到一個樸素的父親身上。

現在,很多人仿佛抓住了“老金不愛女兒”的小尾巴,便對老金的教育方式、行為舉止,甚至人格品行極盡批判,覺得他不配當父親。

電影營銷也在極力渲染兩個原生家庭的沖突,用代際之間的沖突引導網際網路人的情緒,吸引觀衆走進影院。

但是我們也可以想一想,如果生活中有這樣一位想要愛女兒卻不知道如何去愛的父親,是不是在情感上也沒那麼難以了解?

我相信這部電影的目的,絕不是審判一位底層的父親,而是呼籲大家做出對親子關系的反思。

正如影片最後,老金“涉過憤怒的海”,對自己的反思一樣。

悲劇本可以避免,别讓電影裡老金的淚,變成現實中父母眼裡的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