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長闆,還是短闆?
全國哪個省份民營經濟比重最高?
說到這個問題,不少人會想到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民營經濟大省,卻很難聯想到來自中部的湖南。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湖南民營經濟增加值3.39萬億元,同比增長4.3%,占全省GDP比重達到69.7%。
這個數字,比第二名福建還高出0.3個百分點,在已公布資料的省份中排名第一。換句話說,湖南全省近七成GDP都來自民營經濟,這也決定了其無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就在近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援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幹政策措施》,從6個方面提出30條具體措施,“全力支援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除了實打實的政策支援,黨政上司密集調研座談、招商引資“組合拳”頻出……當地近年對民營經濟和民企的重視程度可謂空前。
官方“力挺”背後,諸多隐憂也不容忽視。
今年以來,湖南經濟增速連續三個季度跑輸全國大盤,前三季度經濟增長4%,在GDP十強省份中居倒數第二。此番“頂格”發力扶持民營經濟,能否助其扭轉局面?
01
發轫
時間拉回到1980年。當年6月,原在長沙房地産管理部門工作的李靜,停薪留職從事個體經營,成為全國第一個由省長準許同意的個體工商戶。
同一年,湖南邵東人曾小山以僅有的2000元錢,在家鄉流澤鎮創辦湖南第一家民營企業——邵東流澤鋁制品廠。
在曾小山創業6年後,在洪源機械廠就職的梁穩根拉着校友唐修國、畢業于哈工大的毛中吾和洪源廠計量科助理工程師袁金華一起,毅然放棄“鐵飯碗”,決定自己辦廠。三一集團就此萌芽、發轫,直至成長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龍頭。
乘着改革東風和敢為天下先的民企“湘軍”,湖南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并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到2012年,湖南民營經濟增加值12518.48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6.5%。這一比重雖然已高于全國水準,但和其他幾個民營經濟大省相比并不算突出——2012年,河南、福建、浙江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為68.5%、66.7%、63.8%,均明顯高于湖南。
此後近十年時間,湖南民營經濟總量及其占比持續提升。
2021年,湖南民營經濟增加值增至2012年的2.58倍,占GDP比重從10年前的56.5%提高至70%;民營經濟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超75%,比2012年提高9個百分點;民營經濟上繳稅金2851億元,增長133.3%。
2022年,湖南民營經濟增加值3.39萬億元,GDP占比略降至69.7%,但相比2012年已經反超河南、福建、浙江,在全國各省份中明顯領先。
從規模看,湖南民營經濟總量反超四川,并進一步拉開與湖北的差距,從2012年領先700億元增至2022年約4800億元。
在湖南省内各領域發展中,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80%以上的固定資産投資和進出口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中的民營企業占比超90%;全省連續三年實施的十大産業項目、十大技術攻關項目中,由民企牽頭的占一半以上……
至此,湖南民營經濟的“76999”發展格局也已成型:民營經濟占據全省70%以上的GDP、60%以上的稅收、9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90%以上的新增城鎮勞動力就業、90%以上的新增企業市場主體數量。
相較于全國的“56789”格局,湖南顯然已經走在了前面。
02
隐憂
然而,民營經濟占比高,并不意味着實力就強。
就民營經濟規模而言,湖南與江蘇、廣東、浙江等省份仍然差距較大,2022年,湖南民營經濟增加值僅相當于江蘇、廣東、浙江的47.8%、48.6%、65.2%。
從直覺反映民營經濟發展品質和水準的多項名額看,湖南的短闆更為突出。
以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為例,不僅總數和企業規模偏小,産業層次、創新能力也偏低。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9年,湖南常住人口位列全國第7,私營企業、個體戶數分别為87.2萬戶、327.7萬戶,合計414.9萬戶,總數排名全國第11位;私營企業、個體就業人數分别為514.4萬人、535.1萬人,合計1049.5萬人,總數居全國第15位。
進一步看,民企百強代表着各地民營市場主體的頭部力量。
圖檔來源:《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
在全國工商聯釋出的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湖南共7家民營企業上榜,不僅在全國排名靠後,在中部6省中也僅高于江西、與安徽并列倒數第二。從入圍名次看,7家湘企中,隻有三一集團以68名跻身前100強。
再來看湖南省内的民企百強實力。
2022年三湘民營企業百強調研分析報告顯示,湖南省民營經濟營業收入總額和資産總額均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營業收入總額為10780.22億元,增長23.89%。相比之下,湖北民企百強營收16684億元,安徽14939.65億元,河南14189.46億元。
從入圍門檻看,湖南2022年百強民企“守門員”的營收為21.9億元,湖北、安徽、河南則分别達39.1億元、55.3億元、30.92億元。
這種現狀,用當地媒體的話說,就是“大企業頂得不夠高、小企業鋪得不夠廣”。
此外,公開資料顯示,湖南民營經濟規上工業營收排名全國第12、中部地區第5;規上工業利潤排名全國第16、中部地區第6。湖南非公工業企業R&D人員占其從業人員比重僅3.3%,比國有控股企業低2.6個百分點,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03
補短
反映到經濟資料上,2022年,湖南民營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4.3%,落後經濟增速(4.5%)0.2個百分點。在反映民營經濟景氣狀況和市場信心的民間投資方面,湖南2021年、2022年增速分别為9.6%、8.5%,今年上半年下滑至3.5%。
今年以來,湖南GDP增速連續三個季度跑輸全國平均線,與民營經濟、民間投資增長動力不足等原因不無關系。
圖檔來源:攝圖網_501592213
梳理公開報道不難發現,在此次《關于支援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幹政策措施》出台之前,湖南已頻頻發力支援民營經濟發展。
早在去年初,湖南就以“罕見的力度”在全國率先出台促進市場主體高品質發展檔案,明确提出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和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到2025年末,全省市場主體達到800萬戶,其中企業220萬戶,實作“十四五”期間企業主體翻番倍增目标。補短闆的意味十分明顯。
今年初,湖南又釋出“穩增長20條”,提出“打好經濟增長主動仗”,其中多項舉措意在全力幫扶實體經濟,為市場主體纾困賦能。同時,強調支援民間投資,提出對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和補短闆的項目給予政策資金支援,争取安排1億元用于支援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盤活國有存量資産。
在此過程中,推動湘商回歸也成為發力重點。
據統計,全球超400萬湘商,産業遍布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2017年實施“湘商回歸”工程以來,湖南累計引入湘商項目投資近2萬億元。
公開報道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已先後五次與民營企業家和湘商代表面對面座談,還将座談會場搬到了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邀約企業家回湘投資創業。
上述“穩增長20條”也在招商引資上給予湘商禮遇,提出對湘商上市企業集團總部整體回遷的,最高給予1000萬元獎勵。
努力的成果已經顯現。僅今年春節期間,湖南就通過舉辦2000多場懇談會、座談會、項目洽談會等,達成湘商回歸和返鄉創業項目600多個,協定投資額2300多億元。2022年,湘商回歸投資新注冊企業953家,到位資金4475億元。今年上半年,湘商回歸新注冊企業598家、同比增長40.4%。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湘商回歸,意味着更多“湘字号”産業回歸、資本回流、項目回投、人才回聚、總部回建,背後傳遞的是對未來的信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