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市一年市值跌去八成,叮當健康為何被資本抛棄

上市一年市值跌去八成,叮當健康為何被資本抛棄

上市一年市值跌去八成,叮當健康為何被資本抛棄

2023年上半年,大模型加速滲透産業,網際網路醫療同樣沖鋒在前。5月,智雲健康一口氣推出ClouD GPT、ClouD DTx兩款大模型;醫聯推出MedGPT大模型。6月,叮當健康正式釋出叮當HealthGPT大模型。

叮當健康半年報顯示,基于HealthGPT的藥師、營養師AI助手順利通過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的模拟考試,已提供400萬次線上問診。

叮當健康主打7x24小時送藥上門,在O2O、即時零售的風口闖出名号,一度成為網際網路醫療的當紅炸子雞。2022年9月,叮當健康在港上市,發行價12港元,募資3.4億港元,對應市值160億港元。2023年2月開始,叮當健康經曆連番大跌,市值不足30億港元。面對持續的虧損,HealthGPT大模型會不會成為叮當健康一根救命稻草?

O2O模式,線上售藥+即時配送

作為一家連續虧損的線上售藥企業,營收增長、同比減虧是叮當健康的财報亮點。2022年,叮當健康錄得營收43.3億元,同比增長17.7%,連續五年實作營收正增長;經調整淨利潤-1.3億元,比上一年的-3.3億元減少60.9%。

2023年上半年,叮當健康實作營收22.5億元,同比增長12.9%;經調整淨利潤-4400萬元,同比收窄2%。

經營模式上,叮當健康走的是線上售藥+即時配送的O2O模式,線上為叮當快藥平台,線下為叮當智慧藥房網絡,實作送藥到家服務。2022年,由于使用者基數增長,智慧藥房網絡擴大,叮當健康的履約開支占收入百分比由上一年的11.2%下降至10.3%,線上直營管道訂單每單平均收入增加4.2元,展現出規模效應。

收入構成中,線上直營業務占比七成以上,2023年上半年錄得營收16.1億元,同比增長14.8%。與之對應的是,銷售及市場開支同比增長10.8%,達到4.6億元。

在配送方面,叮當健康依賴于美團、餓了麼等第三方平台,一年支付傭金上億元。2021年藥品零售全面放開之後,美團等第三方平台争相上線網上售藥功能,又讓叮當健康面對新一輪競争。

上市一年市值跌去八成,叮當健康為何被資本抛棄

與巨頭共舞,叮當健康落于下風

當然,網上售賣處方藥需要醫生開具處方,叮當健康的線上問診業務打通醫療、醫藥主資料資訊,建構獨有的醫典智庫系統,提升線上問診的效率與準确性,算是打造了一道護城河。

基于醫典智庫系統,叮當健康又推出智慧用藥提醒服務,提升使用者粘性。财報顯示,2022年,叮當健康一共為使用者提供了800萬次線上問診。

叮當快藥+線上問診,構成雙向驅動的發展戰略。在此基礎上,叮當健康又進入慢病管理市場,推出慢性病及健康管理業務,為慢病使用者提供7x24小時的線上健康咨詢服務,拉動線上藥品銷售。

當然,多元化的業務嘗試未能根本上改變叮當健康主營線上“賣藥”的基本面。面對阿裡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健康三大行業巨頭的同質化競争,叮當健康劣勢凸顯,淪為被資本抛棄的對象。

截至2023年10月,阿裡健康市值600億港元,京東健康市值400億港元,平安健康市值200億港元,與三巨頭相比,叮當健康的市值隻是一個零頭。

送藥上門,醫藥大亨楊文龍二次創業

叮當健康成立于2014年,是仁和集團創始人楊文龍的二次創業項目。

上市一年市值跌去八成,叮當健康為何被資本抛棄

1998年,賣藥發家的楊文龍投資600萬元創立江西康美醫藥保健品公司,2001組建為仁和集團,之後又通過一系列并購,逐漸做大做強。2006年,仁和藥業借殼九江化纖,在深交所上市。

憑借一系列洗腦廣告,仁和藥業旗下的優卡丹、婦炎潔品牌一度家喻戶曉。2007年,楊文龍首次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第268位。截至2023年10月,仁和藥業市值90億元,為國内知名醫藥上市公司。

叮當健康成立之後,先後獲得七輪30多億元融資,成為大佬創業的典範。2016年,叮當健康開始自建藥店,確定24小時營業,又與第三方配送平台戰略合作,以勞務外派形式建立騎手團隊。線上線下兩大平台打造完成之後,叮當健康憑借“28分鐘送藥上門”一炮打響,成為自營型O2O平台的典範。

叮當健康上市之後,楊文龍辭去仁和藥業董事長一職,專任叮當健康董事局主席。

引入加盟模式,打造千城萬店聯盟

作為“快藥”理念的業内首倡者,叮當健康的核心競争力在于一個快字,秘訣在于自建智慧藥房。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叮當健康在全國17個城市建立了350多家智慧藥房,在服務半徑内實作7x24小時即時配送。

股價下跌之後,叮當健康展開自救,不得不改變自營模式,引入加盟、聯盟兩大模式擴大線下藥店網絡。2023年8月,叮當健康正式釋出千城萬店聯盟戰略,組建全國藥店聯盟。

與此同時,叮當健康又推出一站式數字化全管道方案,在藥品供應鍊、數字基建、平台服務、營運賦能四個方向上賦能聯盟内的藥店終端。其中,數字基建為線下藥店提供POP系統、SaaS系統支援,在商品管理、會員管理方面引導線下藥店實作數字化轉型。

藥店聯盟之外,叮當健康又與數千家藥企成立了一個FSC藥企聯盟。根據業務構想,叮當健康一邊連接配接藥企,一邊連接配接藥店,實作平台化轉型。不過,叮當健康業務體量較小,自身流量不足,一個平台連接配接藥企、藥店兩大聯盟,或許力不從心。

研發支出不足,大模型開發捉襟見肘

醫療資源不足、研發投入不足,同樣也是叮當健康兩大硬傷。由于采取輕資産模式營運,叮當健康的醫療資源主要依靠第三方醫療機構供給。2022年财報顯示,叮當健康僅有16名全職醫生、67名兼職醫生。

2018年-2021年,叮當健康的研發支出分别為3100萬元、5200萬元,8200萬元、9600萬元,與同期巨額的銷售支出形成鮮明對照。2023年上半年,叮當健康的研發支出由上年同期的4600萬元,縮減為3000萬元。

一方面要開發POP系統、SaaS系統賦能線下藥店,另一方面又要研發HealthGPT大模型,叮當健康的研發支出杯水車薪,捉襟見肘。

不僅如此,HealthGPT大模型也面臨合規大考。北京衛健委試行的《網際網路診療監管實施辦法》明确規定,人工智能軟體不得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嚴禁使用人工智能自動生成處方。

對于股價跌去80%以上的叮當健康而言,借助藥企-藥店聯盟、醫療大模型實作逆襲,至少短期内并不現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