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自以為是了!沒中國市場就餓死?退出中國,車企都活得更好了
知嘹汽車/陳壹
2018年9月4日,長安汽車用1元人民币收購了日本鈴木及鈴木中國持有的長安鈴木股權,至此,鈴木和中國消費者正式“分手”。
鈴木是第三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1993年,長安鈴木正式成立,依靠奧拓、雨燕這些小型車,鈴木在那個物資不算豐富的年代迅速走紅,後來一度被稱為“小車之王”。

2011年,長安鈴木銷量突破22萬台,創造了入華以來的巅峰時刻。但此後,長安鈴木開始走下坡路,2016年銷量隻有11.5萬台,到了2018年上半年,銷量隻剩2.4萬台。
鈴木之是以敗走中國,主要原因是“對市場的錯誤預判”。
進入21世紀後,小型車越來越滿足不了中國人的消費需求,偏偏鈴木長期隻賣奧拓、雨燕、天語和羚羊。在消費更新的趨勢下,鈴木最終敗給了鼓起來的“中國錢包”。
鈴木并不是“退華”隊伍的最後一人,事實上,最近幾年退出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不勝枚舉,菲亞特、讴歌均在其中,也包括剛剛轟然墜地的廣汽三菱。
10月24号,廣汽三菱以1元對價“賣身”,正式成為廣汽集團全資子公司。
這,幾乎是複制了鈴木的結局。
跟鈴木相同的另一點是,廣汽三菱在中國市場也曾有過高光時刻。2017年-2019年,廣汽三菱分别賣出新車11.73萬台、14.4萬台和13.3萬台,作為一家隻生産SUV的中型車企,這樣的成績已經相當不錯。
可惜,2020年開始廣汽三菱便一蹶不振,今年上半年,廣汽三菱的銷量隻有區區1.2萬台。
按常理來分析,失去中國這麼一個龐大的市場,在任何車企眼裡都是血虧,然而,日本人可能并不這麼想,因為中國市場隻占三菱全球銷量的4%。
換句話來說,把三菱在中國地區的業務賣掉未嘗不是件好事,套用某自媒體大V的話,就是“起碼三菱不用再為了這點醋,專門包頓餃子”。
反過來看,失去中國市場對三菱并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事實也的确如此,去年三菱在全球市場的産量約為140萬台,怎麼看,這個數字都不低。
鈴木也有同樣的境遇。
2018年“退華”後,鈴木轉攻印度市場,2022年,鈴木在印度的銷量突破161萬台,當地市場占比達54.36%,這也就意味着,印度的汽車經銷商每賣出2台車,就有1台來自鈴木。而在全球市場,2022年鈴木的銷量超過296萬台。
你瞧,那些在中國卷鋪蓋走人的合資車企,其實日子過的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糟糕,甚至還挺滋潤。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被視為“大衆平替”的斯柯達。
2016年-2018年,斯柯達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均超過30萬台,表現可圈可點。不過到了2022年,斯柯達的銷量隻剩4.46萬台。由于市場表現過于糟糕,斯柯達CEO不得不考慮“隻在中國銷售汽車,而不從事生産活動”。
但你猜怎麼樣?斯柯達去年在全球市場賣出的新車數量是73.13萬台,就這個體量,怎麼都跟“關門大吉”沾不上邊。
再比如現代汽車,2017年之前,北京現代是能跟“南北大衆”掰手腕的存在,相比之下,這幾年它的銷量實在拉胯,以2022年為例,北京現代的銷量隻有28.4萬台。然而,現代集團去年的全球銷量是684.82萬台,妥妥的“世界第三”。
綜合來看,這些在中國市場日漸邊緣化的老熟人們,并沒有因為失去“中國錢包”而窮困潦倒,所謂“餓死”更是無稽之談。
中國汽車市場是很重要,但遠沒有中國人想象的那麼重要,對合資車企來說,中國僅僅就是一個普通市場,既不核心,也不唯一。
這是好消息,至少能夠讓習慣“不跪舔”中國人的合資車企繼續保留顔面;但壞消息是,如果合資車企想要在電氣化時代繼續好好賣車,不得不回頭向中國人學技術,畢竟眼下在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領域,中國人都有着極大的話語權,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電池、雷射雷達等,這也是為什麼,大衆、豐田、奧迪、Stellantis等都開始和中國企業尋求合作。
前幾年,社交網絡上流傳一句話,叫做“曾經你對我愛理不理,如今我讓你高攀不起”,時也,命也,這話用來形容現在的合資車企,恰到好處。
寫在最後:
回顧曆史,中國人曾經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把大門向合資車企敞開,但一味的低姿态并沒能換來多少核心技術,反倒是無數的“雙标”和“歧視”行為。好在,自主品牌的崛起改寫了中國汽車市場的格局,哪怕目前合資車企依舊可以對中國市場不屑一顧,但在新能源這股風的作用下,合資車企為了活下去也隻能放下傲慢姿态向中國人主動示好。誰說,這不是三十年風水輪流轉呢?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