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昭覺3個月建成400畝蔬菜産業園

作者:大涼山夜話
昭覺3個月建成400畝蔬菜産業園

昭覺縣易地搬遷戶綠色蔬菜産業園。

“一批苗”關乎着“一季菜”。從昭覺縣金曲鄉爾古村搬遷至城北鎮沐恩邸社群的某色阿且如今特别喜歡種植蔬菜,今年,他在昭覺縣易地搬遷戶綠色蔬菜産業園承包了2畝蔬菜地,播下了“緻富夢”。

昭覺3個月建成400畝蔬菜産業園

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

2畝菜地

脫貧戶某色阿且的“守望”

一場秋雨,昭覺壩子10月25日的氣溫降到了9攝氏度,一些早起讀書或上班的人,都已急急忙忙地穿上了羽絨服,抵禦清晨的寒冷。

跑完七、八單生意的外賣小哥某色阿且,在上午10點沒接到什麼外賣訂單的時候,來到了昭覺縣易地搬遷戶綠色蔬菜産業園,這裡有他承包的2畝蔬菜地。

雨後的菜田裡,半個多月前種植下去的菜苗如今已完全轉綠,看起來格外地喜人。卷起袖子,某色阿且和在地裡幫忙的親戚馬卡友洛一起開始補栽菜苗。趁着天氣好,他們得趕快把這些缺窩的苗子補上。

今年29歲的某色阿且如今住在昭覺縣城北鎮沐恩邸社群,2020年5月,他從昭覺縣金曲鄉爾古村搬遷至此,搬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由于孩子剛出生,不便遠行打工的他就選擇在家旁邊的縣城裡當起了外賣小哥,掙錢養活一家三口。

“雖然搬到了從前夢寐以求的縣城邊上,住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房子,但我老婆也時常在我面前念叨,說是不種地了,很不習慣。”某色阿且說。

而事情的轉機就出現在今年的火把節前,那時候,聽說縣裡将在城北鎮規劃一大片蔬菜園,有條件又有勞動力的人均可報名進行承包,某色阿且心想,這不正合了老婆的意嗎?

時不時地,某色阿且便跑到城北鎮政府和社群去打探消息,又有事沒事地跑到規劃地,去了解那塊土地流轉了沒、道路開修沒、水管是否在建。用某色阿且老婆的話說,“阿且操的心,怕是比人家那些上司還多喲!”

事實上,直至今年9月簽訂了2畝蔬菜地的承包合同,某色阿且焦急的心才甯靜了下來。此後,在專家的指導下,他開始認真選擇品種,播種育苗,進行田間管理。守望着這2畝菜地,某色阿且一家的期盼也因為有了這塊菜地的“加持”而帶來了更高的幸福指數,而和某色阿且家一樣,衆多易地移民搬遷戶搬遷後的生活也更加地殷實、幸福。

昭覺3個月建成400畝蔬菜産業園

利用安置點周邊土地建設蔬菜基地。

400畝蔬菜産業園

一方菜園造就易地新生活

某色阿且一家熱切守望的2畝菜地,其實緣起于一場有關易地移民搬遷戶如何才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的“頭腦風暴”。

從沐恩邸社群到昭美社群再到轎頂山社群,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昭覺縣城郊的城北鎮突然間多出來了3個共計15000餘人的大型社群,有人說:“鎮長賈巴九博的‘官’是越當越大喽,畢竟‘管’的人更多了嘛。”

實際上,賈巴九博說:“我的頭倒是大喽!15000多人啊,怎樣才能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呢?”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昭覺全縣上下齊心協力,“十八般武藝”都派上了用場,開展技能教育訓練、組織外出務工、引進電子企業就地生産讓人進廠打工……

地處大涼山腹地的昭覺壩子海拔2061米,或許是地處高海拔的高寒山區種菜不易,又或許是這裡的人長期以來對種植蔬菜的方式過于粗放,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當地人能夠吃到的蔬菜大約就是原産于本地的洋芋、蘿蔔、白菜等,至于能夠在菜市、超市等看到的品種繁多的蔬菜,則要從100公裡外的西昌乃至更遠的成都運來,這些運送來的蔬菜不夠新鮮不說,價格也貴。

為何昭覺當地人不能吃上優質、放心的蔬菜呢? 有“好事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面對一直以來困擾昭覺群衆的吃菜問題,有關部門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昭覺縣全年城區蔬菜消費量達1800萬斤,本縣可供量僅180萬斤,90%依靠外調。其中,縣級機關食堂年需蔬菜169萬斤,中央廚房需蔬菜720萬斤。

一方面,是本地蔬菜市場1620餘萬斤巨大缺口需要外調補足,另一方面,又是上萬的城郊新增人口急需創業,那麼,建設一個蔬菜産業園區,實作易地搬遷戶“就地生産”“就近創業”、穩定增收,是否可行呢?

幾番探讨,幾番醞釀,又幾度論證,終于,昭覺縣城北鎮谷都村建立的400畝易地搬遷戶綠色蔬菜産業園(一期)規劃出台:前期以縣農投公司(園區)+農戶為主營運模式為主,即以公司牽頭負責管理、技術指導和營銷;州、縣農業農村局,州農業科學院負責技術指導;專業合作社負責協調,農戶認領不同規模的地塊,按照公司種植規程進行種植,并完成訂單産品的營運模式,同時政府配套購買保險。市場則由縣農投公司訂單采購後,直接面對縣級機關食堂(年需蔬菜169萬斤)、中央廚房(年需蔬菜720萬斤)等進行銷售。

昭覺3個月建成400畝蔬菜産業園

蔬菜田間管理。

3個月時間

從藍圖到現實的昭覺速度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有句俗語這樣說道。

在城北鎮谷都村易地搬遷戶綠色蔬菜産業園,自動噴灌系統360度無死角對蔬菜進行澆灌。從8月醞釀,9月動工開建,如今滿地綠油油的蔬菜,3個月的時間,昭覺人把藍圖變成了現實。其間,又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呢?

10月26日,四川省防止返貧暨易地搬遷就業增收攻堅行動動員部署大會召開,與會的同志來到會議現場,都對昭覺縣易地搬遷戶綠色蔬菜産業園贊不絕口,紛紛拉着縣農業農村局長馬比小龍求取“真經”。

事實上,昭覺縣易地搬遷戶綠色蔬菜産業園确實有着自己的“法寶”:園區立足本地生産,環境潔淨,蔬菜生育期短,收獲上市錯季,勞動力資源充足,産品綠色安全等優勢。此外,對标州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區标準,采取“五統兩分”建設模式,形成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營運模式,實作“四保障”。

“五統”即統一土地、設計、标準、指導、回購。由縣政府統一協調征用的儲備地或由村集體統一流轉的安置點周邊的土地作為産業園建設用地,由縣農業農村部門和專業機構統一進行産業園規劃、設計,統一進行蔬菜品種和茬口安排,按照田成方、土成型、路相通、網覆寫、地力肥的要求進行标準化建設或改造。縣城5個大型集中安置點以村集體經濟共同組建沐恩邸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縣上配套銜接資金支援蔬菜産業發展,統一标準建設基礎設施并配套水肥一體化,專合社委托農文旅投公司統一建設,建成後,移交農戶進行規範種植。同時,由農業農村部門制定生産技術标準,開展技術教育訓練,專業人員手把手教農戶,全程技術指導,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確定蔬菜種得好、産量高。按照滿足本縣、瞄準涼山、拓展甯波的步驟,由縣政府協調、縣農文旅投公司向種植農戶訂單式統一保底收購後,再統一銷售到各級機關食堂、中央廚房等,確定産品賣得出、效益高。

“兩分”即分塊生産、分戶經營。将建設好的基地按農戶需求,按1至3畝的規格進行劃分,由縣城5大集中安置點搬遷農戶和有意願種植蔬菜的土地流轉農戶報名認領土地,在統一的技術指導下進行種植和生産。農戶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分戶進行經營和核算,前期以農投公司(園區)+農戶為主營運模式為主,即公司牽頭負責管理、技術指導和營銷;專合社負責協調,農戶認領不同規模的地塊,按照公司種植規程進行種植,并完成訂單産品,最終形成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營運模式。

“四保障”即資金、技術、銷售和保險等四個方面的保障。對種植農戶給予最高5萬元小額信貸,由政府全額貼補3.45%利息;由州、縣農業農村局、州農科院提供全程技術支援,從根本上解決種植戶不懂種、不會種難題;由縣農文旅投公司作為平台公司,收購園區蔬菜,供給政府機關食堂和中央廚房等,産品銷售完全有保障;統一購買特色蔬菜生産保險費用180元,其中,政府承擔保險費用80%,認領農戶承擔保險費用20%。

如今,在昭覺縣易地搬遷戶綠色蔬菜産業園内,已有236戶從懸崖村等地搬來的易地移民搬遷戶簽訂了承包協定,他們在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滿懷期望地辛勤勞作。

據初步測算,這些農戶如果承包1畝地種植蔬菜,年可獲得淨收入2萬餘元,如果承包2畝地種植蔬菜,則年可獲得收入4萬餘元。而根據規劃,後續,昭覺将在全縣2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點推廣這一模式,利用安置點周邊土地建設蔬菜基地,解決易地搬遷群衆務工問題,助力群衆增收緻富。

站在園區綠油油的蔬菜地裡,縣農業農村局長馬比小龍描述着未來美好的前景:“在不久的将來,昭覺人民就會吃上本地種植的新鮮蔬菜。而随着種植技術的不斷成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滿足本地市場的同時,這些綠色有機、錯季生長、品質優良的蔬菜還将進一步走向西昌乃至成都等更遠、更廣闊的市場。”

而随着這幅美麗畫卷的徐徐展開,安置點群衆能實作就近創業,進一步找到自己的增收門路,真正實作“搬得出、穩得住、逐漸能緻富”的目标。

來源:涼山日報

繼續閱讀